曹操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前期是首举反董义旗,参与到关东军的大联盟之中;中期是南征北伐、战绩赫赫,先后打败北方诸强,统一了绝大部分地区;晚期则是教育了好几个很优秀的儿子,笑话刘表的儿子如豚犬耳,嗤笑刘备动不动叫假子刘封出来露脸。
曹操确实能生,而且也很能养,他生了十几个儿子,基本没有什么枯枝,都有自己的特长。文有七步成诗的曹植,武有北逐匈奴的曹彰,还有称象的曹冲、全能的曹丕,难怪他会那么骄傲。
长子嫡子曹昂的早死,给立贤、立爱打开了方便之门,也给兄弟相争、兄弟相斗、兄弟相残打开了潘多拉之门。争斗的参与者包括想参加却入不了围的曹彰、不知道已入围的曹冲,还有一直在卖命拼杀的曹丕、曹植。最长期、最激烈的争夺发生在曹植和曹丕之间。
曹植本来有着比较大优势,几乎有近十年处于遥遥领先、全面辗压曹丕的绝对优势。他比曹丕更加优秀。他的性格洒脱、气度恢宏、自如自由与曹操如出一辙,更难得的是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才具,“天下才共一升,子建独得八斗”!这么聪明的孩子,哪个父母不喜欢呢?
曹丕当然也不差,如果与刘备的儿子刘禅、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焉的儿子刘璋或者陶谦的儿子陶商、陶应等“官二代”相比,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可与曹植相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而且是无论多么努力,总是轻轻松松地被曹植超过一点。
他比曹丕更受欢迎。曹植性格十分开朗,始终怀有一种文人的高雅气质和官二代的良好教养,再加上本人长得又十分漂亮,与大家自然很容易就打成一片了。
曹丕则不然,由于小时候受到张绣暴乱的惊吓,曹丕有着初期的“迫害恐惧症”状况,总是感到没有安全感,常常会防卫过当,也容易对人要求过当,比如吓死张绣、气死于禁,都属于这种表现。
他比曹丕更得喜爱。曹操一直都是很喜欢曹植的,不仅经常带着他在身边学习如何带兵、如何打仗、如何管理,还多次放手让他去独挡一面、独立担当,把他当成预备领导人来培养。
曹丕则是始终呆在阴影之中的,曹操逃命的时候让他自求多福,曹操做事的时候让他自找事做,曹操工作时让他自得其乐,基本上没有给他什么机会。曹操屡次表扬曹冲、多次表扬曹植、常常表扬曹植,曹丕前期几乎没有得到过一次表扬。
曹植在万米长跑中,领先了9900米,却在最后100米被曹丕超过了,而且从此翻盘无望,彻底退出政争舞台。
那么,为什么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曹植,却竞争不过始终差一点的曹丕呢?
1.过于轻佻给他带来了最大的危险
水平低的人参加竞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苦大仇深、过于焦虑、动作变形,做出很多傻事、笨事、错事来,以致于深思出蠢招、功亏于一篑;水平高的人参加竞争则相反,因为得到轻松,做起来就会轻佻,失去也就显得轻易。
曹操的水平无疑是很高的,无论在何进面前、董卓面前还是袁绍面前,他的表现都是十分的洒脱,充分体现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结果呢,张绣面前,因为好女色而害死儿子曹昂、大将典韦、侄子曹安民,自己的老命都差点送上了。
好不容易打败了袁绍,挥师南下、刘琮束手,刚轻松几天,想在长江吹吹风、吟吟诗,结果被诸葛亮借个东风、周瑜搞个火攻,焦头烂额地回到许都。
曹植比曹操还聪明,曹植比曹操还像名士,曹植也就比曹操还轻佻。曹操经常考较曹植,父亲考考儿子,还能有什么太难的问题吗,即使答不出来,其实也没有太大关系的。
曹植却是怎么做的呢?他让杨修提前弄到曹操可能问的题目,还用小纸条写了答案带在身边。不想回答也就算了,还偷题目。偷题目就算了,还带“小抄”。带“小抄”就算了,还不把“小抄”收好,让曹丕一告状就被发现了。
这得多么的粗心,多么的轻佻才会做出来的事啊。幸亏他是曹操亲生的,否则的话,早就把他给咔嚓了。
2.缺乏恒心给他带来了最大的阻碍
有人统计过历代的状元,发现状元们真正干出大事业的很少。也有人调查过历年的“高考状元”,同样发现成功的很少。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在很多地方做得比别人好,却很难在某个地方坚持到卓越的程度。
古人云:字无百日功。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坚持练字100天,基本上就能写出一手好字了。问题是,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坚持上100天的。
西方有成功学专家统计过,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件事上坚持100个月,他在这件事上就可以从优秀做到卓越的程度。所以湖人队的科比在别人问他有什么成功秘诀时,他的回答是:训练、训练、训练,连续不断的大强度的训练!
聪明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舍不得下功夫,特别是舍不得下死功夫。曹植确实很聪明,别人需要3天才能学会的技能,他只需要1天就学会了。当别人只学到1时,他已经学到3了。问题是别人学了30天,已经学到10了。他只学了3天,只学会9,再往后,别人学了60天,学到20了,他仍是9,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了。
曹操对儿子们的考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花了十几年。前期曹植的确是走在前面的,曹操几次把留守大本营的任务交给他,看上去他几乎已经取得了胜利。后来,曹植把精力分散到别的方面,又是写《洛神赋》,又是与名士们交游,基本没把心思花在竞争上。
曹丕虽然前面比较差,可他舍得下笨功夫,愿意一点一滴地不断努力。十几年后,慢慢积累了远比曹植丰厚的经验、人脉和资源,而曹植却依然还满足于自己的小聪明,自然就不堪一击了。
3.患得患失给他带来了最大的敌人
药王孙思邈有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意思就是人不要想得太多了,什么都想要,最后只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一无所有。
曹丕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奔着魏王的位置去的。他知道自己有一群很厉害的兄弟。早慧的有曹冲,勇猛的有曹彰,多才的有曹植,自己跟谁比都比不了。所以他就放弃了别的其他想法,严格按照如何能当世子的道路来培养自己。
世子需要经验,他就努力去做实事,并在具体办事中认识了同样善于办具体事的吴质、司马懿等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世子需要军功,他就冒险去打实仗,13岁开始就战斗在一线,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好歹混了个脸熟,还练就了一手斗剑的绝招,杀人可能不行,自保却也有余。
世子需要识人,他就尽心去写实书,编录了《典论》一书,对当世的文人、名士进行精心点评,甭管说得对不对,至少能说出一堆道理出来。
曹植则不一样,他不仅想当世子,他想当名士,所以他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和当时的名士们来往,却不知道他老子曾被狂士祢衡骂过,被名士孔融讥过,深知这些人的不靠谱。当名士,不是和曹老爷子做对吗?
他想率性而为,怒马狂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醉酒驾车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害得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他还想当情圣,看着貌苦天仙的嫂子,他专门写情诗、情赋去勾引,搞得天下人沸沸扬扬,最后甚至导致曹丕把甄蜜给处死了,直接影响了曹家第三代的安稳!
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亲生儿子也没有办法再容忍啊。曹操终于不得不召回不太喜欢的曹丕,让他当了世子。
曹植争储败于曹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是人与人的差距当然是有的,但绝没有达到乌龟、兔子之间的程度,想想龟兔赛跑的结果,便知道永远不能懈怠。二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舍,你挖走一棵兰花,就等于失去了一片森林,想清楚,别太贪。三是有志者事竟成,不是成在他有志,而是成在他的志可以让他经受住所有的诱惑,始终盯在对完成他的志最有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