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建安诗人中的旗舰人物。钟嵘说他是直接继承《国风》的。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国风》是钟嵘心目中的圣典,而整个《诗品》只有曹植一个人获得了直承《国风》的殊荣。
而且,钟嵘的偶像谢灵运,唯一进入了上品的南朝诗人,还是跟在曹植后面的。而且曹植也是谢灵运的偶像,像谢灵运这样目空一切的人,还说天下的才一共一石,曹植能占八斗,他自己乖乖地跟在后面占一斗,然后世界上所有他看不上的凡人伙着用一斗。也就是说,谢灵运在把世界上所有人踩成凡人以后,自己还心甘情愿地在曹植面前当个凡人里的凡人。可见曹植在中古诗歌史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钟嵘认为《国风》的特点是“文温以丽”,节制感情,而又文辞美丽,这是钟嵘心目中的最高境界。曹植这一系,就是节制而美丽的。曹植的人生,算得上大起大落了,但是他在诗里表达的感情,始终是节制的。因为他的节制,才越发打动了我们。对诗而言,感情不是宣泄得越多越好的,哭得出来是一种演技,当别人以为你要哭的时候,你没有哭,这也是一种演技,是更高超的演技。节制是诗歌的一种士族性。
另一方面,曹植节制的只是感情,对于华丽的词藻,他可是毫不吝惜。追求修辞的华丽,是诗歌的另一种士族性。所以,曹植成了士族诗人的典型。所谓“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也是指曹植有哀怨的真情,却用士族诗歌节制的方式表达出来;讲究文辞,又能以真实的情感去驱遣。这其实是士族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钟嵘对曹植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五言诗本来是俗文学,在进入高层文人的世界后,是曹植为它树立了士族五言诗的标杆。
曹植这个时代,还是有四言诗的,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很难写得精彩,一般会写得拖沓、枯燥。曹植的四言诗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曹植的气质是“温以丽”的,跟《国风》最接近,可以驾驭四言诗。曹植对诗歌的感觉很好,可以把四言写得不枯燥,对感情的节奏控制得很好。我推荐他的《朔风诗》,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四言诗的起承转合。
曹植和建安七子一样,也写作公宴诗。谢灵运说他“不及世事,但美遨游”。作为一位贵公子,曹植的诗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纯净,也就是六朝人所推崇的“清”。甚至在公宴诗这种必定要写得珠光宝气的题材里,曹植也能表现出这种“清”。比如这首《侍太子坐诗》,写公宴,却从“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写起。曹植的诗,永远洋溢着一种飞动的美,特别是开头,所谓“陈思工于起调”。曹植对自然美有他的敏感,以至于公宴诗这样的题材,也是从自然落笔,而且是从冷色调的自然落笔。接下来写“寒冰辟炎景,凉风随我身”,写“清醴盈金觞”,写富贵,却从清凉的触觉来写,这是曹植在华丽中写出的“清”,虽然还是汉朝式的华丽,却已经透露出六朝“清”的消息。
曹植这首诗也体现出建安公宴诗的一般特点:措辞华丽,关注物象,使用对仗。这是跟汉赋学的,后来也成为近体诗的特点。从建安五言诗里,已经可以看出近体诗的一点端倪了。
曹植的这首《送应氏》可以体现他描写现实和控制诗歌节奏的能力。
这首诗写到战乱中衰败的洛阳。这首诗震撼我的是,那么珠光宝气,“不及世事”的一个曹植,同时可以把这么真实的景象呈现在你面前。建安的五言诗,已经在追求语词的力度,追求把现实真实地还原到纸面上来,所以建安诗经常被描述为“现实主义”。但是建安的这种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写现实中的事,而是在于把真实的状况表达出来。这一点后来经常被误解。建安的现实主义,后来杜甫继承得比较好,白居易继承得就不那么好。
我很喜欢“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个描写。如果让你描述一场死亡了很多平民百姓的战争,你会怎么描写?低级的写手可能会去渲染战场怎么血腥,怎么恐怖。但是曹植写,看不见过去的老人了,只能看见不认识的少年。如果但拿出这两句来,满眼看见的都是年轻人,没有老人,好像根本就不是一件悲凉的事,这种悲凉是需要你细想的。可能曹植就是捕捉了战后一个特别真实的现象。他写的这种真实,是在人的日常经验之内的,而不是故意猎奇。这就是曹植有节制的地方。因为他写得不过分,反而会让你反复回味,嵌入到你的日常经验中去。
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圣德致泰和。神明为驱使。
左右德供养。中殿德皇子。陛下长寿考。群臣拜贺咸悦喜。
积善有馀庆。宠禄固天常。众喜填门至。臣子蒙福祥。
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众吉咸集会。凶邪奸恶并灭亡。
黄鹄游殿前。神鼎周四阿。玉马充乘舆。芝盖树九华。
白虎戏西除。含利从辟邪。骐骥蹑足舞。凤皇拊翼歌。
丰年大置酒。玉樽列广庭。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
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赞若惊。
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皇嗣繁且炽。孙子列曾玄。
群臣咸称万岁。陛下长寿乐年。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
侍人承颜色。奉进金玉觞。此酒亦真酒。福禄当圣皇。
陛下临轩笑。左右咸欢康。杯来一何迟。群僚以次行。
赏赐累千亿。百官并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