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觉得,司马家虽然篡夺了曹魏,但还是有好人的。比如说司马孚,敢冒着得罪当权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风险给魏帝曹髦收尸,情深意切,感人之至。
可最近重读旧书才发现,这就是一场戏。套路之深,令人匪夷所思。
司马孚
曹魏的最后一个忠臣
演戏就要演全套,司马孚演了三场戏,让所有人都相信了他是曹魏忠臣。下面我来一一列举:
给魏帝曹髦收尸,并为其争取了死后哀荣。
在废帝曹奂被贬陈留王之际向曹魏表忠心。
始终以魏臣自居。正是因为其再三的“出格”举动,才成功的骗过所有人。在曹魏树倒猢狲散、无人问津之际“忠贞不二”,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忠臣。
司马懿
烈火见真金,遇事方知人
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司马孚话说的再漂亮,感情再真挚,也不能掩盖他的行为。
颠覆曹魏的高平陵事变他参与了,带兵控制京师,身负重任。拔除曹爽及其党羽后位列太尉,也曾手握重兵节制一方,前有淮南三叛,却坐视司马懿父子大权独揽。
投桃报李,司马孚在晋祚下官至太宰,爵至王侯,八子封王。如此忠臣,千古未有。这就像一个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质疑,对他的忠心产生了怀疑。
高平陵事变
曹髦被杀,百官知道司马氏篡权已成必然,没有人想去趟这个泥水。很明显,负责善后的人只能是两种身份:
曹魏的忠臣
司马氏的人但无论作为哪一种,魏祚尚存,君主非正常死亡,臣子难道不应该哀伤么?让司马昭去,恐怕会哭的比司马孚更伤心。
争取死后哀荣,那更是一场闹剧。曹髦死后被废为庶人是因为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诏所致,司马孚和司马昭一起上书为其争取死后哀荣就不觉得尴尬么?难道司马孚不知道当家的是司马昭?难道司马昭也是忠臣?
临别和曹奂表忠心又有什么用呢?司马家唯一反对篡位的司马顺被毫不留情的放逐贬官,司马孚又做了什么呢?
曹髦
坦然接受王爵封地、高官厚禄、子嗣荫封,和昔日的君主平起平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自称魏臣。这是哪门子的道理?说他是忠臣,恐怕解释不通吧?
当我看到司马孚的履历后,更加坚信了以上的想法。
在三国时期,大家族多方下注屡见不鲜。如诸葛家三兄弟(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和诸葛诞是同族),一个在蜀,一个在吴,一个在魏。荀家荀彧、荀谌两兄弟,一个辅佐曹操,一个辅佐袁绍。司马家也同样如此。
除了司马朗以外,司马家兄弟普遍出仕较晚。那时曹操已经击破袁绍大势已定,集体仕魏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各自的站队不同。
有什么比支持未来的君主获利更丰厚么?大哥司马朗去世的太早,没熬到立嗣之争。老二司马懿支持曹丕,老三司马孚则支持曹植。曹植落败后司马孚成了司马懿的影子,一同辅佐曹丕、曹睿(叡)两代人。内政军事无所不通,功勋卓著。
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已经明戏了。
司马昭,司马师
司马孚并不是一个从一而终,忠心耿耿的人。为了仕途,可以毫不犹豫的舍弃曹植。曹家对他的恩德远不如司马懿对他的提携。他有什么理由对曹魏死心塌地呢?
我认为,这是司马家的又一次分头下注。只不过这一次“备胎”所选择的不再是哪一方势力,而是天下人心。
前面提到过,司马顺支持曹魏直接被贬,司马孚却步步高升。辈分高并不是政治上的免死金牌,唯一的解释是:司马孚的所作所为都是提前商量好,做给外人看的。
尤其是和废帝告别,居然弄的人尽皆知。难道他不知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么(出自《周易》)?
显然不是,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司马家无道,可还有像司马孚这样的道德标杆。西晋尤其重孝,再厚待他这个“前朝忠臣”给人展现以忠孝两全的面貌,尽收天下人心。
如果有真的魏国忠臣相信了他的忠心,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
解释文章标题
如果曹植当了皇帝,那文武双全的司马孚就会受到重用,成为原先历史上夺权篡位的司马懿。抱着魏帝尸首痛哭的,将会是成了司马孚影子的司马懿。
曹植
文章着实脑洞大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司马懿乃至于司马家族的篡魏,希望大家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