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七步诗名流千古,无数人效仿,寇准用三步,鲁迅写的最有趣

曹植七步诗名流千古,无数人效仿,寇准用三步,鲁迅写的最有趣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尽人皆知,一般的版本都是这样的。曹丕在朝堂上命题作文,题目是《兄弟》,但诗歌之中不能出现兄弟的字眼,时间是行走七步的时间,写出来赏你一条命,写不出来剥夺你的命。

  但是曹植何许人也,他是被后世谢灵运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认证过的诗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点难度根本不在话下。

  于是曹植就没有用七步,张口便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三国演义》里引用的版本,大概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罗贯中把这首诗给简化了,其实在《世说新语》里,这首诗是这样的: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对于《三国演义》版本,这首诗多了几个生僻字,但是写得更形象更具体了。

  但是宋朝的李昉却说不,这不是最原始的版本。李昉整理过一本书《太平广记》,在这里他引用了《世说新语》曹丕强迫曹植作诗的故事,但是内容却大相径庭。

  故事的前提还是没有变,魏文帝曹丕一门心思找个机会弄死自己这个弟弟曹植。

  有一天哥俩出去玩,路上看见两头牛打架。

  牛嘛,打架只能拼蛮力,牛头相抵。

  结果一头牛力气不支,步步后退,最后跌入井里死掉了。

  


  曹丕一看,机会来了,就对自己的弟弟说:“来吧弟弟,此情此景,你不想吟诗一首吗?”

  曹植说好。

  曹丕说别着急,我还有限制条件呢。第一不能出现牛、死、斗、井四个中的任何一个字。第二字数不能低于四十个字,也不能高于四十个字。第三时间限制是在马行百步之内必须写完。

  如果无法按时交卷,也没啥,只不过你的头颅和身躯就要分离。

  这哪儿是牛打架,这是哥俩较劲。

  曹植没有选择,只能做。

  他打马而行,最终做出一首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他写完马还没有走完百步,时间还有。

  


  此情此景,让曹植万般感慨,决定再写一首,便是那首著名的: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合着曹植写了两首诗,我们熟知的只不过他临场发挥出来的。

  至于哪个故事版本是正确的,已经不得而知了。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后来影响了许多人,历史上许多文人小时候都效仿过这个桥段。

  唐朝有个诗人叫史青,大年三十这天他给唐玄宗吹嘘自己的才华,说七步成诗根本不在话下,他能五步成诗。

  玄宗说好,那就试试,请以《除夕》为题写一首。

  史青张口就来: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迎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 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著后园梅 "

  李隆基很是高兴,赏赐了他。

  


  一面红妆恼杀人

  宋朝的时候著名的寇老西寇准也曾被人考验过。

  寇准那会还小,才七岁,和家里人一起去登华山,有人就让他用华山为题目写一首诗。

  幼年寇准只走了三步就写出来了:

  只有天在上 ,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 回首白云低,

  当然这两个人虽然在更少的步数内写出来这首诗,但是他们当时的心理压力和愤懑肯定和曹植没法比,这诗的质量也有差别,所以不太有名。

  正是由于曹植这首诗太过有名,所以“相煎何急”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1925年5月7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一次集会中遭到北洋政府的军警的镇压,校长杨荫榆为虎作伥,开除了六名学生(其中有一个就是刘和珍,她在次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写下那篇《记念刘和珍君》)。随后杨荫榆以召集紧急会议之名,请客吃酒,勾结拉拢北洋政府,用“相煎何急”形容学生对自己的逼迫,她俨然成了受害者“豆子”,而学生呢成了豆萁。

  


  上面这句话鲁迅没说过

  鲁迅先生气不过,写下了一首《替豆萁申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哭的不是锅里的豆子了,而是灶里的豆萁,豆萁说我把你煮熟了,你成为桌上的菜,好好去请你的客,吃你的饭。

  先生高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杨荫榆自己打脸。

  等到了1943年的时候,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写过一篇《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在他笔下,豆萁和豆子是相互成全的,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酒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说的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事,读来令人奋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给他弟弟们写过一首诗,也是反七步诗而用之: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他说豆萁在锅底下很高兴,因为自己烧成灰,豆子就成熟了。这是一个兄长对弟弟的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杂诗七首·其四

两汉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吁嗟篇

两汉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结客篇

两汉 曹植

利剑鸣手中。
一击而尸僵。

天地篇

两汉 曹植

复为时所拘。
覊绁作微臣。

艳歌行

两汉 曹植

出自蓟北门。
遥望胡地桑。
枝枝自相值。
叶叶自相当。

杂诗七首

两汉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方舟子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子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子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子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jī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