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 | 耽于酒还是误于才?

曹植 | 耽于酒还是误于才?

 

  曹植身上背负了太多太沉的东西,尽管这并不是他所能选择的。他的才华在为他赢得赞誉与赏识的同时也把他挟裹进了权力斗争的中心。

  如果他只是碌碌无为平庸无奇的曹氏子弟中的一个,他也许能顶着一个某某侯的名号在一块不算大的封地里安宁地平淡地度过余生,如果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异姓士人,也许还能在曹氏政府里大放光彩,为他心心念念的大魏贡献力量。

  但偏偏他的才华光风霁月,连瞎子都会目眩。

  偏偏他还是曹家为数不多的适龄继承人中的一个。

  他就算自己没有这种心思也会有人主动凑过来鼓励他煽动他推他下水。

  政治投资,万一赌赢了,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何况年轻气盛,又怎么会没有一点点野心与志向?

  他说,辞赋小道,壮夫不为,他说他情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成一家之言不过是万不得已的备择选项。

  但是他未必清楚世子之位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也不明白自己究竟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他想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但或许,他自己对这些话具体意味着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在拥泵的撺掇与欢呼声中他朝着貌似光明的前景走过去,尽头却是不曾想见的沼泽与深渊。

  他并不是没有机会。

  即使是在曹操已经宣布立哥哥曹丕为世子之后。

  曹操病死在洛阳之后,事先接到他诏令的曹彰是最先赶到的一个。

  随后曹植也被卞氏派往洛阳,而此时肩负守邺重任的曹丕,还面对着一片乱象的青州兵手足无措。

  带着军队暂驻洛阳的曹彰语出惊人。

  他告诉曹植,父亲让我赶回来就是为了帮助你继承王位。

  不管这话是真是假,至少这个态度表明了曹彰愿意站在他这一边。

  他有军队,有名望,有才干,还有不可多得的时间与空间优势。

  如果他真的想,已有的定局瞬间就能翻盘。

  但是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

  “你没看到袁氏兄弟吗?“

  我不知道曹丕被立世子之后,他听杨修叹息着说自己已经死得太晚了是什么心情,被迫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邺城与兄弟姊妹从此天各一方再未重逢是什么心情。

  也不知道他后来近乎乖巧的写下那些歌功颂德的表文和自我诋毁的令诏时又作何感想。

  

image


  陛下以盛德龙飞,顺天革命,允答神符,诞作民主。……陛下承统,赞成前绪,克广德音,绥静内外。绍先周之旧迹,袭文武之懿德;保大定功,海内为一,岂不休哉!(《庆文帝受禅表》)

  陛下以明圣之德,受天显命,良辰即祚,以临天下。洪化宣流,洋溢宇内。是以普天率土,莫不承风欣庆,执贽奔走,奉贺阙下。况臣亲体至戚,怀欢踊跃!(《庆受禅上礼表》)

  臣闻风凰复见于邺南,黄龙双出于清泉。圣德至理,以致嘉瑞。(《龙见贺表》)

  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愍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惧于不修,始违宪法;悲于不慎,速此贬退。上增陛下垂念,下遗太后见忧。臣自知罪深责重,受恩无量,精魄飞散,忘躯陨命。( 《初封安乡侯表》)

  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而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苟贪视息,无复希幸。不悟圣恩爵以非望,枯木生叶,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当宜蒙。俯仰惭惶,五内战悸。(《封甄城王谢表》)

  ……

  他实在是被打压够了。

  曹丕统治时期,诸侯王的日子并不光鲜。

  一个王国,至多只有几百个老弱病残的士兵来守卫,有人烟的地方往往彼此相隔甚远,即使是出去游猎,诸侯的活动范围也不过方圆三十里而已。再加上一举一动都有朝廷指派的所谓“防辅吏”“监国谒者”来紧密监视,随时准备上报,连想祭祀一下祖先也得先和朝廷打报告,征得同意方可实行。他们说起来是王侯,其实不过是被画地为牢圈养着的囚犯罢了。

  曹植身为重点监视对象当然更不好过。

  

image


  “所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顺,或不逾矩。虎贲官骑及亲事凡二百余人。正复不老,皆使年壮,备有不虞,检校乘城顾不足以自救,况皆复耄耋罢曳乎!……又臣士息前后三送,兼人已竭,惟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七已还,三十余人。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常自躬亲,不委下吏而已。”

  (《谏取诸国士息表》)

  连修缮一下自己的居所都得从以前汉武帝朽坏的宫殿里拆材料。

  这还是多年之后给魏明帝发发牢骚才有所剖白,曹丕在的七年,他对这些缄口不言。

  曹丕待他可谓是刻薄。

  即位之后,很快灭了全力支持曹植的丁氏满门。

  他想祭祀一下父亲,朝廷发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诏命,总之是不许。

  派来的监国使者灌均也想着法儿的要找曹植的碴,寸步不离的跟着他,他也许一气之下做了什么过激的举动,于是转身就被告发“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很快曹植就被流放到临淄边海以待发落。

  此时洛阳朝廷已开始商议对他的处置,博士等议“可削爵土,免为庶人”,有官员甚至直接提出可以据此赐死。

  如果不是母亲卞后还苦苦相求,曹植此次恐怕难逃一死。

  从鬼门关捡了条命回来的曹植被改封安乡侯,送去洛阳改造。安乡侯不过挂个名号,名下并无封地。

  呆在曹丕眼皮子底下,他抄了一份灌均告发他的奏章和三台九府上奏的文书放在身边,朝夕讽咏,表明自己认罪态度良好。

  随后又被改封鄄城侯。

  两年后,曹丕难得的邀请那些原本被分封到天涯海角的兄弟们一同到京师会节气------这也是他们中大多数的最后一次与家人的团聚了。

  这一次,他私下里背着刑具,光着脚走到曹丕的宫阙之下。由于之前的传言,母亲卞后以为他已自裁于进京路上,此时见到自然喜极而泣,而哥哥曹丕,就那样一直在旁冷脸站着,从始至终,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也没有允许他穿上鞋。

  之后的会面里,曹彰在京城莫名其妙的暴毙。

  “(黄初)四年,(曹彰)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三国志-曹彰传》)

  

image


  如果七步诗或者类似的事件曾经发生过,可能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

  回到鄄城不久,他又被改封到更加贫瘠的雍丘。

  七年里他一共被改封四次,迁居三次,哪个地方都呆不长久,往往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经营得稍有起色,过不了多久便又被徙封,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雍丘的监国使者对他也并不友好。刚赴任就又被举报了。

  这次更奇怪,连罪名也难觅记载,只知道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怎么解决的,曹植只说是自己“信心足以贯于神明”的缘故,别的也没有多提。

  经过曹丕这么多次的恐吓与敲打,我几乎都要怀疑曹植是不是要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

  他会主动把父亲赐给自己的铠甲和宝马上缴给有关部门,摆出示弱讨好的姿态,不失时机地写一些歌颂祥瑞的诗文。几乎从未看见他在文章里抱怨过曹丕一分一毫,最多,不过怨恨是小人离间诬陷。

  后来黄初六年,曹丕途经雍丘,赐衣增户,他 “孤何以德?而当斯惠;孤以何功?而纳斯贶” 的口吻近乎惶惑,而 ”赖蒙帝王天地之仁,违百司之典议,舍三千之首戾。反我旧居,袭我初服,云雨之施,焉有量哉!”则几乎是感激涕零了,仿佛被惩罚久了的犯人稍得松快便对施虐者感恩戴德。

  再后来,曹丕死了。

  

image


  一篇《文帝诔》竟然写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不厌其烦的叙说曹丕种种勋绩。

  甚至,他说,“追慕三良,甘心同穴”。

  我愿意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后来只流传下残篇的《慰情赋》里当头便是一句:

  “黄初八年正月雨,而北风飘寒,园果堕冰,枝干摧折。”

  黄初何曾有八年。

  曹丕死的时候,正是这个年号下第七个年头。

  从头至尾,他都不是野心家,只是一个天性正直仁厚,又恰好才干出众得不合时宜的年轻人。

  不知道后来,他再想起那一年,洛阳满城缟素之下,曹彰郑重地握着他的手,等待他的答复的时候,有没有一点点遗恨。

  毕竟抛开那些冠冕应制之作,即使后来他的诗文依旧才藻不减,甚至因为那些磨难与隐忍,词句之下往往暗流汹涌情致动人心魄。

  但少年的飞扬恣肆的锐气,再也看不到了。

  那个纵情饮宴雍容衽席的少年,那个洒笔酣歌和墨谈笑的少年,终于和建安二十五年,一同死掉了。

  关于曹植之才,挺多人印象里,曹植只是个文才不错的人,但其实知乎里也有很多讨论,认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并不弱,只是曹丕曹睿两代君主的不信任让他并没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关于他没有和曹彰联合反水这件事,有人认为他是傻或者软弱,但当时大多数人是站在曹丕一边的,他原本的党羽已经被曹操翦除得差不多了,他确实有力量一搏,但如果输了,后果将是毁灭性的。他本身的亲情与道德感也未必会让他做这个选择。更多人倾向于说曹植此为是“以天下让之”,这种时候的内乱,无疑是对刚刚失去曹操这根主心骨的魏国基业的又一重大打击,兄弟阋于墙,吴蜀两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的几篇关于征讨东吴的表文也看得出他还是有一定政治素养的。

  魏明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天子驾崩的谣传,慌了神的百官第一反应竟然还是打算迎立曹植,他的名望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想想也未免可笑,很多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已经散落在时间的洪流里,真实的曹植,有着怎样的心态,又面临过怎样的抉择,已经有了无数种的可能,而我们难以验证。我并不是要否定史料的价值,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以一种置信区间的模式生活着思考着,而在这样的思考模式下,史料只能是用以推测事实的证据与基础。

  说到底,评价这件事,本来就是各人眼中有各人的曹植。

  千秋功过,落与一宵闲话,半屏妄言,也挺像一种黑色幽默的。

  

image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多读过此诗的人都会对七步成诗的曹植心生恻隐,而那位大权在握、迫害骨肉兄弟的曹丕则给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传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作出此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image


  《七步诗》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三国演义》中也有记载,但未见于《三国志》等正史,其真实性至今仍有争议。

  曹植才华横溢,曹操几次都想将王位传给曹植,但曹植却多次因酒误事,让曹操失望,最后传位给曹丕。《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记载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由此可见,曹丕的确对曹植心存嫉恨,且不失时机的自我伪装,获取曹操的信任。曹丕称帝后,郁郁寡欢的曹植已经构不成威胁,若想除之,大可不必费此周折,且明知这个才思敏捷的弟弟完全可以在七步之内作诗,亦不必如此受人诟病。但是,曹丕称帝,乃至其子曹睿即位后,都对曹植极为防范,可见《七步诗》的故事并非捕风捉影。

  

image


  曹植到底才高到什么地步,在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的褒扬中可见一斑:“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诗品》的作者钟嵘赞 :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则给出更高的评价,将他与李白、苏轼二人相提并论,称为“仙才”。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今聊城莘县,一说为菏泽鄄城),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聪慧,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出口之言便是论,下笔即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他思路快捷,谈吐不凡,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与曹操的喜好相似。渐渐地,曹植受到曹操的重视。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次年一月回师邺城,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image


  曹植以白描的手法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将爱国的精神气概发挥地淋漓尽致,可见,少年时期的曹植是有着英雄主义梦想与报国情怀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次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援笔立成,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并且文才飞扬。其文曰《登台赋》,曹操读后,大为赞赏。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诫他 :“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image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伦》。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 ;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心境,以独特的视角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 ;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 ;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image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中国本土梵呗起源,相传曹植东阿境内的游鱼山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但正史当中并无记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始建于公元233年(魏太和七年),墓地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攒峰耸翠,北面金堤绵亘,沃野万顷,山下房屋鳞次栉比,使人游目寓足,旷然大观。

  才高八斗的曹植放浪形骸,颇具魏晋之风流,但这种文人气质却与他的政治抱负形成矛盾。《七步诗》的真假虽未可知,但是历史上子嗣之争的残酷却是真实的。可说到底,真正阻碍曹植政治前途的并非是他的才干,而是酒后狂妄。政治前途受阻,是曹植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之幸。正是因为曹植的不得志,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才有了梵呗的传承,才有了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游仙诗

两汉 曹植

人生不满百。
戚戚少欢娱。
意欲奋六翮。
排雾陵紫虚。
蝉蜕同松乔。
翻迹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骋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曜。
西临弱水流。
北极登玄渚。
南翔陟丹邱。

丹霞蔽日行

两汉 曹植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
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
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圣皇篇

两汉 曹植

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
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
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
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
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
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
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
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
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
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
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
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
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
无功荷厚德。
思一効筋力。
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
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
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
韡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
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
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
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
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徘徊。
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
何况骨肉情。

虾䱇篇

两汉 曹植

虾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汎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门有万里客行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七哀诗 其一

两汉 曹植

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