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七步之才”曹植眼中的女神

“七步之才”曹植眼中的女神

  三国乱世,烽火迭起,在那个造英雄的时势,既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枭雄武将,也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旷世文豪。

  其中作为建安文学领袖的“三曹”父子,虽说在诗歌风格上各有千秋,但被给予评价最高的却是年纪最小的曹植,他的才气与盛名,获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赞誉。肯定的讲,曹植之才情,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从“七步诗”认识曹植

  说起盖世英雄曹操,估计后世之人大概无人不知。除了雄韬武略之外,世人皆知曹操亦善诗歌。当年正是曹操,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除了曹操之外,他的两位儿子曹丕、曹植也同样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其中评价最高的是年纪最小的曹植——有霸气、有文采,可以雅、可以俗。言外之意,就是此人乃全能,一切优秀诗人所具备的品质他全有。

  


  大部分人认识曹植,都源自于他的“七步之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因想迫害曹植之故,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为后世所传颂的《七步诗》。

  《现代成语词典》是这样解释“七步之才”的:指具有行走七步就能吟出一首诗歌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而曹植面对其兄不顾手足之情这一紧要关头,能够面无惧色、不受影响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

  一首《七步诗》,让后人认识了曹植,也让我们认识到写诗不仅需要才华,更加需要变通。像曹植那样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明里看似不着一字,暗里却是字字珠玑。

  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

  多情自古空余恨,曹植所著的文章里较为著名的是《洛神赋》。那一年,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并作此赋。和走婉约路线的哥哥曹丕不一样,曹植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在他所描写的诗句中,无不洋溢着浪漫的情调。

  《洛神赋》所描写的,是关于身居高位的男子与倾国倾城的洛神邂逅的故事,河神的绝世美貌使男子如痴如醉,但洛神最终离他远去。可以说,这个故事完全出自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正是因为诗人这份“凭空捏造”的想象力,将这个美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地向后人娓娓道来。

  


  清·丁观鹏 《摹顾恺之洛神图》

  现在,想象力已成为所有诗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没有哪个从事诗学研究的学者会否定这一点。甚至还有大胆的学者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写作中如果能培养想象力,就能引导我们大胆想象,善于思考,开拓思路和创新精神。于古人曹植而言,从开篇偶遇神女开始,他就以其瑰丽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去描写神女缠绵凄婉的爱恋。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由曹植脑海中幻想出来的“女神”——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无论是在对体型、五官,还是姿态的描写,我们都可以从字里行间接收曹植所传递出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传说曹植心中的“洛神”是曹丕的原配甄宓,我们暂且无视坊间八卦,不管曹植笔下的尤物是否真有“实物”参照,通过他的“想象”足以成全我们对于古代神女的那份遐想。

  从诗歌中我们来感受一下神女的风采: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这不,比眼见为实还要动人心扉。

  启发:

  情节想象需合情合理

  镜头再拉近一点,我们不妨以《洛神赋》中一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为例,学习曹植在发挥想象时的张力。

  众所周知,古代女子对于穿着打扮应多有讲究,曹植很远见到这样的女子,应当不会很清楚的瞧见她的袜子。而从礼节上来讲,那也是于礼不合的,女子罗裙盖地,他也不可能看到任何“罗袜”。但如果只是平淡交代步伐之轻盈,便无法将神女的美好体态一一道出。

  


  洛神图。 视觉中国

  于是作为“裙下之臣”的曹植,便有了对“罗袜”的美好的遐想,美丽的女子轻盈步伐的履险如平,罗裙的末端因为这轻盈的步伐微微泛起了尘埃。

  故事是虚的没错,但情感是实的,这就是曹植诗歌的最传神之处。他利用虚拟的人物,以及一个虚拟的“我”,将内心的渴望与迟疑的纠结,诠释得淋漓尽致。

  需要切记的是,发挥想象时不能过于浮夸,若胡编乱造就会让人感觉生硬虚假。只有情节想象合情合理,个中人物有血有肉,才不会使人产生虚无之感。

  诗歌的意义是联想和情感的意义

  无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从小接触得最多的诗歌,大多是五言诗。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五言诗就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而曹植就是我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在曹植所写过的五言诗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真挚,虽然“情感太多”是他政治生涯上的硬伤,但对于文学成就而言,情感却是他最大的优势。情感丰富者通常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灵性来自于日常周围的生活、事物,诗的世界多么神奇,它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那么活泼、那么鲜明、那么动人。比如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苏轼正在举杯邀月,尽管喝得正尽兴,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情感。

  


  在曹植的《明月上高楼》中,也有这样一句名句——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诗中提到“君”又提到“妾”,所表达的却不是卿卿我我的男女之情。而是他在诗中以“弃妇”的形象自诩,来表达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以及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却心思细腻到这般地步,在他心中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曹植诗歌中的“情”,有对神女的仰慕之情,有国家的抱负之情,有对自己的自怜之情,也有对友人的惺惺相惜之情。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就曾说过,在曹植之后,友情成为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所占有的地位,如同男女爱情之于西洋诗。

  曹植描绘手足之情的诗歌,最为出名的是《送应氏二首》。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诗中,在以洛阳所见的情景形象地说明了战乱给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之后,曹植没有就此止笔,而是把视线从点上向面上扩展开来,从洛阳移到整个辽阔的平原。

  “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两句写得非常妙,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曹植采用一种感叹的旬式,用一个“何萧条”的感叹,和“无人烟”的概括,把千里平原一片荒凉的寂寞情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使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诗歌的意义是联想和情感的意义,而不是理性的意义,只有善于感受联想和情感意义的人,才能领悟到诗歌的含义。

  启发:

  语言质朴也能打动人心

  在《送应氏二首》的第二首中,曹植向我们道出了他在与朋友分离时的不舍,“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诗人直言,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比翼鸟,是指翅膀并在一起飞翔的两只鸟,曹植以通常用来形容男女间纯真的爱情的比喻,来描述朋友闾的情谊。既然朋友聚会很难,而且相会的日子又很久远,那么怎么办才好?只见曹植大笔一挥,展开理想的翅膀,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愿化作比翼鸟,和朋友们展翅高翔。

  


  这里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满含激情,愿与朋友们比翼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厚重真挚的情感并非全由岁月历练而成,曹植在创作《送应氏二首》时,仅仅只有20岁。虽然他落笔语言质朴,没有过分的铺采文藻,但真实的感受和感情却溢于言表,这便是“以情动人”的最好体现。

  写诗作赋,与其将心思花费在笔墨渲染上,倒不如返璞归真找回初心,文字最真实的样子,就是一颗渴望述说的心。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离友诗

两汉 曹植

凉风肃兮白露滋。
木感气兮条叶辞。
临渌水兮登崇基。
折秋华兮采灵芝。
寻永归兮赠所思。
感离隔兮会无期。
伊郁悒兮情不怡。

铜雀台赋

两汉 曹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弃妇诗

两汉 曹植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彩有光荣。
光荣华流离。
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
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
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
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
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
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
下与瓦石幷。
忧怀从中来。
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
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
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
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
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
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
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
愿君且安宁。

七步诗

两汉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妾薄命行·其二

两汉 曹植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鸡舌五味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乐府 其三

两汉 曹植

鲂䐪熊掌,豹胎龟肠。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