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与杨修:江山不足重,重在遇知音

曹植与杨修:江山不足重,重在遇知音

  


  高适诗云: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人生而孤独,渴望拥抱彼此相似的灵魂。

  没有朋友的人生是苍白的,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江山不足重,重在遇知音。

  在三国乱世纷争中,曹植和杨修,就像同一灵魂寄托在两个躯壳中,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对方。

  


  1.三观一致,惺惺相惜

  孟子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才子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文学批评家钟嵘也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建安十九年,23岁的曹植封临淄侯,备受父亲曹操的青睐,一时风头无两,这时曹植的身边围绕了一群文人骚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修。

  罗贯中曾这样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这样拥有绝世才华的两人,自然吸引了彼此的目光。曹植小杨修17岁,对这位文坛前辈又是自己的幕僚的杨修极尽崇拜之情。

  曹植曾经写信给杨修,请求指导一下自己刚刚写就的一篇辞赋:“曹植敬白,几天不见,想你想得很辛苦,想必你也与我有同感……”并称杨修之文独步天下,态度恭敬有加,言语亲密无间,亦师亦友。

  杨修并没有恃宠而骄,他回信到:“死罪死罪。几天没有陪您,就好像已过了一年了。您不惜贬抑身份赠我赋文,它们辞采华茂,反复诵读,即使是讽诵雅、颂,也不能超过这些。……”

  也许是在文学上的互相欣赏,成就了这对历史上著名的忘年交,从此之后杨修无怨无悔陪着曹植风风雨雨走过将近30年。

  曹植身边还有一个朋友叫丁仪,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曹操就曾想把女儿嫁给他,并以此询问曹丕。

  


  曹丕说丁仪有一只眼睛不好,容貌太丑。后公主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

  因为不能娶公主,丁仪对曹丕怀恨在心,才和曹植走近。可以说以当时曹植的地位,靠近他的人的目的很多并没有那么简单。

  真正的朋友是基于三观相似才走到一起,而不是为了私怨互相利用,所以在曹植心中的知己只有一个,那就是杨修。

  2. 同样才高,同样放旷

  杨修才思敏捷,做了曹操的主簿,总管内外杂事,但常常和曹植欢饮达旦。

  曹操曾经收到一盒点心,随手写了“一合酥”,然后送给曹植,大家不明何意,一头雾水,杨修一看,便叫人把这一盒酥都吃光。后曹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曹操修建过一座花园,他看之后不做任何评论,只在大门上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说:“门中写活字,丞相是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建议重新修建了园门。曹操看到变小的花园门,非常高兴地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后假意痛哭,好杀一儆百,杨修知曹操心中所想,便恃才说出曹不是梦中杀人,而近侍才是在梦中死得不明不白而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杨修,实实在在的一文人而已。

  


  杨修曹植交好,人尽皆知,他这样的不知藏拙,必然给自己招来猜忌,也给自己的朋友曹植带来祸患。

  但曹植非但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自身更为放达,二人行为如出一辙,曹植有一次趁着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而这个大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打开,放肆的曹植在这条禁道上纵情驰骋,游乐无度。

  


  曹操闻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从此之后也慢慢失去了父亲的信任和宠爱。

  因为才高,他们自然倾泻,因为才高,他们洞穿一切,什么人性曲直,察言观色,韬光养晦,他们统统不屑。

  文人有“臭味相投”一说,杨修在曹植的身上嗅到了自己的气味,结伴而行就再自然不过了。

  这样出自本能的选择,少了些利害关系,可是多了些慨然激昂。很多人都在嘲笑杨修“小聪明”,却忽略了他的真性情。

  他们有了锋芒就必得显露的做派让人又爱又怜,但二人却如鱼饮水,自得其乐,却不知祸之将至也。

  3. 赤胆忠心,无怨无悔

  真正的朋友,始于本心,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他会不因个人私欲而靠近你或者远离你,只要认定彼此,你的身旁,永远有他。

  士为知己者死,真正让曹植动容的永远是杨修为了自己不管不顾。

  曹操曾经一度欲立曹植为世子继嗣。曹丕深以为患,便偷偷地把谋士吴质放入大筐入府共谋对策。

  杨修马上出面帮助自己的好友,向曹操告发此事。曹丕很害怕,吴质说:“怕什么?明日把一些丝织品放入大筐还用车运过来惑对方。”曹丕从其计,杨修第二次又去告发,可是结果筐中无人。

  曹丕虽无事,而曹操觉得杨修陷害了曹丕。

  有一次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让他们去一个地方拿东西,特意安排守卫,曹丕去了之后无功而返。曹植去拿的时候,守卫也不给,说是没有丞相的命令不给进去。

  正在犯难,杨修便出谋划策,,让曹植说我奉丞相的命令拿东西,你抗命便是造反,可以杀掉守卫,曹植听从好友建议,杀掉守卫,顺利达到要求,曹操很满意。

  


  曹操经常拿军国的事考试曹植,曹植每次都战战兢兢唯恐答错,杨修就帮曹植揣摩上意,并利用自己主簿的身份,造出来类似于标准答案一样的东西,以后曹操再考,曹植都能对答如流。

  杨修赤胆忠心,为了朋友不惜和当时天下的智囊为敌:荀彧、崔琰、司马懿,哪一个是等闲之辈?

  再看看曹植身边,除了蝇营狗苟的丁仪,就是一群有勇无谋的武夫了。力量何其悬殊,可是一身魏晋风骨的杨修,一旦跟定了曹植,便至始至终,没用中途退场,哪怕是康庄大道或者薄冰之旅。

  理想还在路上,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终于杀掉了杨修。

  杨修的生命就如一颗陨石,在人生旅途完成了使命:文人杨修遇上了文人曹植,哪管什么结局。即使陡然离去,也没有空来人间一遭。

  人生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和你结伴前行,就是这些人丰富了生命,填充了生命的空白。当百年再度回首,伴随着笑脸,伴随着痛悔,甚至伴随着埋怨,最后伴随着温暖刻进了骨髓,混肴进了血液里,成为再也消失不掉一部分。

  杨修死后,曹植再也没有提起知己二字,孤单的路上,只有影子陪着他。

  杨修和曹植就像两朵耀眼的烟花,璀璨靓丽,转瞬即逝,他们是跌入凡尘的两个精灵,注定不在污秽的人间长留。

  知己就是自己的映像,他让我们鲜活地看到自己天性中如此优美的部分,人生苦短,遇见一个知己就是人生莫大的财富。携手人间,大闹一场,无愧于心,不问结局,岂不快哉?

  对于杨修和曹植,总有人提起来就觉得不喜欢,恃才傲物,轻佻放旷,不是沉稳之人,而其实那只是只有很少的人还保持着童稚之心,发出夺目的光彩让庸众不堪直视罢了。

  我们大多推崇儒家倡导的“谦恭卑微”,对张扬的个性却总颇有微词。可是对于生命个体来说,纵情恣意才是快意人生。两个纵情恣意的人相遇,相知,相助,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幸福的事情?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离别诗

两汉 曹植

人远精魂近。
寤寐梦容光。

妾薄命行·其二

两汉 曹植

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鸡舌五味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铜雀台赋

两汉 曹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苦热行

两汉 曹植

行游到日南。
经历交址乡。
苦热但曝露。
越夷水中藏。

赠丁翼诗

两汉 曹植

嘉宾填城阙。
丰膳出中厨。
吾与二三子。
曲宴此城隅。
秦筝发西气。
齐瑟扬东讴。
肴来不虚归。
觞至反无余。
我岂狎异人。
朋友与我俱。
大国多良材。
譬海出明珠。
君子义休偫。
小人德无储。
积善有余庆。
荣枯立可须。
滔荡固大节。
时俗多所拘。
君子通大道。
无愿为世儒。

门有万里客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
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
果得心所亲。
挽裳裳我泣。
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
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
去去适西秦。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