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和曹丕的纠葛,“诗说”远比“戏说”丰富!

曹植和曹丕的纠葛,“诗说”远比“戏说”丰富!

  如果唐人李善注《文选》时没有乱说,那么曹植的《七哀诗》,实际是对王粲《七哀诗》的“赠答”,一种回应。诗人,尤其一流诗人之间的相互回应,并不一定需要即时,可能会拖很多年,甚至拖到其中一方已经作古,这首也差不多。王粲在建安22年去世,曹植的郁闷日子几年之后才开始。这首诗,虽然顶着个回应王粲作品的说法,但有更多人认为,曹植笔下反复倾诉衷肠的抒情女主人公是他自拟,而那个被思念的“君”则是曹丕。王粲的《七哀诗》和曹植的《七哀诗》,塑造出的不是同一类型妇女,塑造方法也不一样,却值得我们做一点技术分析和讨论。作为一类文学体裁,《七哀诗》通常是用来抒写诗人自身悲哀情绪的。王粲的两首《七哀诗》是这样,曹植的《七哀诗》也是,但曹植为了表达方式的委婉含蓄,选择了代言体,这就出现了女性角色外视角和内视角的不同。

  


  王粲曾迫于北方战乱远赴荆州,依附刘表,曹操得荆州后,乃归曹操。这两首《七哀诗》,写的分别是他出发时所见所闻,和到荆州之后仍旧哀伤不得志的心情。第一首“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第二首则“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奔波飘荡,但内心找不到真正的归宿,真正就像曹操所言,“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作为东汉的贵胄子孙,生于乱世,没有自振的资本,其实也很可怜。妇女形象出现在第一首,是一个他在长安周边地区沿途见到的片段:“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节诗包含了双重放弃:王粲眼中母亲对孩子的放弃,以及王粲本人作为贵族士人对苦难民众的放弃。“能力有限,救不了”,对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这批人来说,应该算是非常痛苦的领悟。因此,当王粲见到这位妇女所做的,听到这位妇女说的“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情不自禁触发了无限悲伤。这位妇女和她的孩子,成了诗人“起兴”的素材,顺理成章带出下句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半路扔孩子或者扔妇女,刘邦当年被项羽军队追击的时候就干过,刘秀起兵的时候也发生过。

  


  《后汉书·邓晨传》记载,刘秀遭遇失败,骑马带着妹妹遁走,路上遇到带着孩子的姐姐,他姐姐就一挥手“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命令他放弃自己,于是刘秀兄妹成功转移,而姐姐母女都被追兵杀死。当骑马离去的人是刘秀,死去的姐姐日后得到封赠;骑马离去的人是王粲,泯然于乱世的草间母子得到了名垂青史的几句诗。历史上的同类事件越多,叠加下来,面对这一情境,无力感就可能越强烈。诗人当时的感觉已经很难受。后世读者感受到的,很可能比诗人当时更强烈。王粲的另一首《七哀诗》是人在荆州,心念中原。创作这两首诗时,他的内心充满由外部世界席卷而入的动荡。当生活相对安定,存在于诗文中的那些动荡和漂泊的影子,也就逐渐淡化。相比较而言,曹植的《七哀诗》则是在相对的安定中,生出新的动荡。曹魏政权下的民众,相比汉末群雄逐鹿之时,处境有些微好转。但曹植本人的处境相反———动乱未平时,父亲还在,等到太平时期,父亲去世了,于是他的小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呈现微妙的断裂。敏感又骄傲的诗人,把自己放逐到了孤独但居高临下的位置,为了便于抒写这种情绪,也出于安全理由和委婉含蓄的审美考量,他选择“高楼上的思妇”这样一个外壳,全篇因此成为代言体。与之配合,诗人也更多地采用“赋”法来体察、描摹、铺写女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用如王粲的“比”、“兴”,借写一个作为客体的陌生女子,来引出自己的感触。在诗作开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使用了“流光”这样的意象,明亮,但不安定。光在他的笔下总是流动的,他的《杂诗》(西北有织妇)对古诗《西北有高楼》和《迢迢牵牛星》有十分微妙的改造,收拍便是“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流动的日光和《七哀诗》的开头流动的月光遥相呼应。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则暗对《七哀诗》的“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杂诗》的女主角丈夫远行从军九年,《七哀诗》的女主角作为“浪荡子”的妻子,丈夫已远游十年。九年和十年或许都是虚指,但两者所指都是“多年”,和流动的光线相互作用,恰恰织成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的悲叹。《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与“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形成同类结构。但《七哀诗》不同于《杂诗》,是在《杂诗》收束句的相似结构之后,加上的“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杂诗》里类似的表达出现在收束句之前,“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绕树三匝,想找个枝依上去。显然在《七哀诗》里曹植承认了自己的此类努力终究失败了,可能正因为此,他想到用《七哀》这个题目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一种无路可走的绝望。形式上向王粲的致意、内容上向兄长的陈情,更将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劈成了两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这都是一颗无可挽回破碎了的心。流动的光和风固然无所皈依,毕竟自由。曹植想要这种超脱了一切人间秩序的自由,超脱于现实对他的束缚,但非常遗憾,没有哪一个时空的现实能赋予一个凡人这样的自由。如果这个渴望绝对自由的主体是一个女性,那大概只有巫山神女能遂愿吧。所以曹植又写了《洛神赋》。西晋张载的《七哀诗》更趋近于王粲的路子,他的悲哀慨叹里,有各种植物和动物,但不再有女性,这似乎说明他模拟《七哀》更倾向和王粲共鸣。曹植的抒写则归入思妇题材,和《古诗十九首》一同成为文学范式,在后世的创作中被反复变奏与重现。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门有万里客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
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
果得心所亲。
挽裳裳我泣。
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
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
去去适西秦。

朔风诗五章

两汉 曹植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
愿骋代马,倏忽北徂。
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
别如俯仰,脱若三秋。
昔我初迁,朱华未希。
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风飘蓬飞,载离寒暑。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
繁华将茂,秋霜悴之。
君不垂眷,岂云其诚!
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岂无和乐,游非我邻。
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芙蓉池诗

两汉 曹植

逍遥芙蓉池。
翩翩戏轻舟。
南阳栖双鹄。
北柳有鸣鸠。

妾薄命行·其一

两汉 曹植

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甘露讴

两汉 曹植

玄德洞幽。
飞化上承。
甘露以降。
蜜淳冰凝。
覩阳弗晞。
琼爵是承。
献之帝庙。
以明圣征。

杂诗七首 其三

两汉 曹植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晨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