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仙凡之隔:曹植与曹丕的文学与立身

仙凡之隔:曹植与曹丕的文学与立身

  曹植风骨飘逸,文采华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金羁白马、英姿勃发的少年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他的座右铭,与洛水女神的爱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一首《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赢得古今人的强烈同情。曹丕承曹操霸业是为魏文帝,由于猜疑手足,招致古今论家的批评。在曹丕的打压下,曹植开始创作大量的游仙诗,描绘高洁明净的神仙境界,而曹丕本人则在世俗的政治中完成一个人间君主的使命。自此,仙凡路远,殊途两分,他们越来越成为两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不断被后世歌咏兴叹。

  一、文武双全与浪漫的成仙之路

  曹植在《白马篇》中描绘一个骑行皎皎白驹奔驰在疆场上的大漠游侠形象,那是一位令敌人心惊胆战的少年英雄。在诗中诗人使用破、摧、接、散这些刚健的语词,还用“候猿”和“豹螭”来比喻游侠儿的矫捷勇敢。最后,喷薄出豪情万丈的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文武双全的曹植来说,通过武艺建功立业才是他的生命价值,写诗作文只是才情的宣发和日常交际的手段。在《与杨德祖书》中他说:“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他素来以儒家圣人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天下一统、国家大治的思想实际表露出儒家的经世致用观念。他认为著述文章和批评文章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并且把文学修养作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交际手段。曹植后期的诗歌带有理想幻灭后的落寞与悲哀。在曹丕、曹叡父子的打压下,曹植的政治梦想无法实现,再加上君主的猜忌与隔阂,使得他在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出无尽的哀伤与无可奈何。艰难的处境使得曹植在诗作中大量出现如屈骚般的哀怨,渴望盼得君主的回心转意。《浮萍》篇中直接表露心迹:“行云有反期,君恩倘中还。”天上的云都会再飘回来,那我们的手足之情和君臣之情也会回来吧!《美女篇》《洛神赋》则以男女的忠贞之爱寄托怀才不遇的苦闷。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给曹植以深重的情感落差。因此他在许多作品中抒发理想无法实现,仕途无望的哀伤和苦闷。终于使他在浪漫的想象与幻想中服食丹药,求见神仙,漫游天机。《远游篇》中的大鱼、灵鳌、神岳、玉女、仙人、昆仑山正是他这种状态的真实显露。《桂之树行》则仰慕淡泊无为、去留随意的得到真人。丰富的神话世界为曹植营造出暂时的安适的精神安慰,从儒家的积极有为转变为对自身精神与肉体自由的关注,关注自身而不是驰骋外境,使自身的失落感得到填补。

  


  二、“忧来无方”的深沉性格与反省精神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讲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不朽的儒家有为精神贯穿曹氏父子的思想内涵。曹操是一个英雄,创业作诗都贴近现实,从这一方面来说,神思缥缈、逞才任侠的曹植是不为曹操所看重的。曹丕的诗歌相比曹植则更显沉思与自省精神,在思想的深度上代表了魏晋诗风的苍凉质感,他是真正深入内心体味人情的。曹丕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四句。人的情感之神秘与感动,恰恰在于无来由的忧愁,只是在自己心底深渊处生发出来的一种哀怨。就像高山有山崖,树木有树枝,我的忧愁涌上心间,我不知道这个感觉来自哪里,别人也不会知道,但这个感觉确确实实在这里,随时散发出来感动自己。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是人的潜意识的功能,存在于人的记忆深处。曹丕捕捉到了人的潜意识,同时也在追问人生价值的终极命题,即人来自哪里,要往哪里去。曹丕在诗中说的“嗟尔昔人,何以忘忧”,王夫之评价很高,说“如此胸中,乃许言情”,他指出的恰好是一个“情”字。佛家讲众生是“有情”,花石草木是“无情”,人因有感情才能和木头区分开来,没有感情就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儒家讲作诗要“缘情而发”,没有感情自然写不出好的诗歌来。诗歌就是把心中最隐秘的感情用这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表达出来。曹丕把握住了一个时代的的精神内核。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一点来看,曹丕是自觉的文学家,又是和曹植不同的一种自觉。曹丕的自觉是向内心寻求深厚的情感,他在《与吴质书》中写道:“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这几句话的背景是他和他的文人朋友们闲游玩乐,在愉悦的环境中,他生起的是一种伤怀之感,这种感情正是魏晋诗人的典型,是这个离乱时代的最强音,是个人身处时代的无穷拷问。这是曹丕的自觉精神,那么曹植的自觉精神是什么呢?是对于文学本身的尊重,虽然他认为文学比不上建功立业,却极尽华美之能事,他的文字就如同他在《洛神赋》中所写到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一种文学本身的自觉,是语言的解放,是豪情的舒展。因此,曹氏兄弟一个浪漫,一个深沉,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魏晋时代的脉搏,开后人之风气。

  


  三、浪漫与深沉的仙凡分途

  王夫之认为:“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他认为曹植铺排华丽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反而是精思逸韵的曹丕难以收到这样的效果。这种差距,就像是仙人和俗人的斗争,仙人如曹植,气迈超绝;俗人如曹丕,关注内心。平心而论,仙气固然令人仰慕,然而对于现实的生活,要有一种深刻的体验,并在独立思考中完成世俗的人生使命。曹丕的可贵之处在于,立足于现实的深刻沉思细细品出醇厚的人生味道。刘勰《文心雕龙》认为:“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浪漫的曹植思绪敏捷,描物状貌新奇条畅;深沉的曹丕思虑周全,力道醇厚,其诗意不能喷薄而出,而需要慢慢品。

  结语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言: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古诗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含蓄涵咏,切磋琢磨,余味飘香。有着仙凡之隔的曹氏兄弟,在安身立命的具体实践中也走向了相反的两种道路。曹植求仙以寄托现实的无望,曹丕则给人踏实的感觉,把情感深埋,理性看待世界,虽不是仙气飘飘,却发人深省,使人在现实生活中站稳脚跟,品尝世俗最深重的韵味,悠悠无尽。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浮萍篇

两汉 曹植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远游篇

两汉 曹植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漱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灵芝篇

两汉 曹植

灵芝生王地。
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
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
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垄。
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
彩衣以娱亲。
慈母笞不痛。
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
自伤早孤茕。
刻木当严亲。
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
犯罪以亡形。
丈人为泣血。
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
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
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
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
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
呜呼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
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
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
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
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
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
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
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
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
慈母亦复然。

赠丁仪王粲诗

两汉 曹植

从军度函谷。
驱马过西京。
山岑高无极。
泾渭扬浊清。
壮或帝王居。
佳丽殊百城。
员阙出浮云。
承露槩泰清。
皇佐扬天惠。
四海无交兵。
权家虽爱胜。
全国为令名。
君子在末位。
不能歌德声。
丁生怨在朝。
王子欢自营。
欢怨非贞则。
中和诚可经。

妬诗

两汉 曹植

嗟尔同衾。
曾不是志。
宁彼冶容。
安此妬忌。

三良诗

两汉 曹植

功名不可为。
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
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
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
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
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
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
哀哉伤肺肝。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