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天灾不断,人民四处逃亡,饿殍遍野。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建安文人目睹种种社会惨状,承继了汉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出大量反思战乱、同情百姓疾苦、渴望国家统一的诗文。
字里行间多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刚健质朴,风骨遒劲谓之“建安风骨”。
其中,曾被王士祯称为诗家“仙才”、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曹植,就是今天要带大家走进的主人公~
曹植
图源@木美人
曹 植 其 人
公元192年,曹操的武宣卞皇后生下第三子,曹操为这个儿子取字“子建”,单名“曹植”,望其今后能大展抱负,有所建树。
曹植天赋极高,刚刚年满十一岁,就已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熟读《诗经》《论语》和先秦两汉辞赋。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与曹操对谈时,常应声而对,语出机锋。
他的一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后人认为其生活和创作以220年曹丕继任王位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曹植性情坦率却恃才傲物,四处征战、结交名士,过着优游宴乐的贵族生活,作品基调昂扬乐观,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
后期曹植壮心不已却屡遭打压,被多次迁封,作品愤慨哀怨,遒丽隽美,41岁因忧郁病逝。《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是他传世代表作。
电视剧《新洛神》中的曹植扮相
因其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的诗、文、赋都笔力雄健、词采华美,全都“本乎性情”,做到了无意不可达,无情不可抒。
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也独具特色,集众家之所长,将刚健美和柔韧美完美融合,浑然天成,尤以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征 战 四 方,以 诗 明 志
曹植的前半生是昂扬的,英勇无畏地驰骋疆场,才气纵横地书写着他的诗酒年华。
军事上,曹操很早就刻意栽培曹植。建安十一年和十二年,曹植随父征战淳于(今安丘东北)、柳城(今辽宁朝阳)。建安十三年,曹操封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气风发,势不可挡。
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刘备战于赤壁。新野和赤壁之战,是镌刻于三国史书上的显赫篇章,虽然曹营败退,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恢宏战争全貌,和父亲慷慨悲歌、挥洒诗情的豪迈万钧都深深印刻在曹植年轻的心中。
硝烟散尽,面对“沉沙折戟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的断壁残垣,听着滚滚江水浩荡不息,怒吼着向东奔流,曹植的心中萌发出横刀立马、建功立业的豪情。
彼时铜雀台落成,曹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他文思泉涌,挥毫泼墨间写出《登台赋》,赋曰:“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文辞华美,铜雀台的雄伟磅礴跃然纸上,一咏三叹间更歌颂了父亲曹操胸怀天下、功勋卓著。由此,曹操对曹植更是青眼有加,寄予厚望。
建安十六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又主动请缨,随父西征。翻山越岭,晓行夜宿,在行军跋涉中,曹植对政治大势和世情百态有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体悟。行至洛阳,战火屠戮了千万百姓的家园,昔日繁华的帝都已残破不堪,如黄叶飘零般萧瑟的空城让曹植心惊。
尽快平定战乱、让人民有所依傍的朴素愿望成为曹植继续随军西征的主要动力。征战中曹植也诗情勃发,“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这奇警飞动的《白马篇》,塑造出一个矫健勇猛、不惜为国捐躯的游侠式好男儿,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字里行间充满着激越高蹈的豪情,是这一时期曹植的自我写照,更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此诗妙语迭出,化采盈篇,运用了插叙、补叙、夸张等手法,营造出电影“闪回”镜头的效果,极具动感,被称为是情调兼胜的千古佳作。
凯旋后,曹植被封为临淄侯,此时的他,满怀少年意气,期待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抱负。生活中,他不追求车马服饰的华贵,更没有趋炎附势的利欲心,在图谋江山社稷之余,好宴饮交游、吟诗作赋。正是这样坦率疏狂的性情,为其后跌宕起伏的命运埋下了导火索。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理想、才华、青春等,2015年全国二卷《谁更具风采》。
示例:
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弥足珍贵的,它激励着沮丧之人,慰藉着孤独之路,打磨着每一颗虔诚的心。曹植少时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自喻,受到迫害后也不改初衷,以《野田黄雀行》表明心志;辛弃疾少时就以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为志,白发苍苍时依然眷恋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征战岁月;夏完淳随父抗清,立志报国,一句“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成了短暂生命的咏叹。发扬蹈厉,英雄气概,是少年意气使然,亦是人生的高光凝聚。
徙 封 辗 转,壮 志 难 酬
《文心雕龙·时序》篇写道:“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描摹出“魏氏三祖”宴饮谈笑,作诗制曲的情状。
但“三曹”的关系不只是父子,更是君臣;巍巍皇城里不仅有豪饮之乐,更有明争暗斗;他们生活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吟诗作赋,而是一统天下。曹丕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但高傲不羁的曹植却对凶险的政治斗争缺乏警觉,在自由疏狂之间,机遇已稍纵即逝。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外出,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王室的马车,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而辅佐曹植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也是高调的文人做派,狡黠高傲又自矜功伐,令曹操十分忌惮,曹植的恩宠渐失。
两年后,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带兵解救曹仁,曹植却醉得不省人事,无法受命,更让曹操对他彻底失望。而在曹操逝世、曹丕继位后,年近而立的曹植的失意人生更未回转过,就此颠沛流离、改封迁徙。
传世的《七步诗》虽未定论为曹丕所作,但他的铁血手腕从未遮掩,继位后两年内,他杀了曹植亲近的丁氏兄弟,曹植也徙封安乡侯、改封鄄城侯、再改鄄城王,长期奔波于任上。
曾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男儿,被迫切身体会权势面前的尔虞我诈、身不由己的宦海浮沉和知交零落的人世炎凉。
他只能写《野田黄雀行》,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险恶环境中,遇到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帮助自己和好友再次“飞飞摩苍天”。此叹权势不属、有负知交望救之诗,语言质朴,语悲而调爽,潜藏着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洛神赋图
曹植之后又写《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他邂逅其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神,在思慕中他不由得“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但人神恋过于渺茫,最终他只能“归乎东路”。
整首汉赋词藻华丽,风格清新高雅,刻画生动逼真,错综变化间将洛神塑造得有血有肉,情思百转千回,哀而不伤,留给读者广阔的审美空间,余韵无穷,以至于有人将洛水女神与甄宓相系,生发无端的绮丝。
而即便曹丕逝世,曹叡继位,曹植的境遇并未因此改善。他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以笔表忠心、展才能、抒豪情都被刻意忽略和打压。各地徙封的曹植,如无根的飘萍,心灰意冷,41岁病逝于东阿。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把握机遇、人生失意、以诗言志等,如2019年天津卷《个人和国家的关系》,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
示例:
翻开书卷,看尘封的历史往事里无数文人骚客以诗言志,听渺远的丝竹管弦声中众多沙场老将和琴舞剑。
贾谊少有大志,敢于针砭时弊,却屡遭权贵排挤,留下《治安策》《过秦论》等千古名篇为人传颂;曹植出身高贵却报国无门,留下凄婉隽永的《洛神赋》,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足迹遍布山川大河,留下无数旷达超逸的词作名篇。他们一生宦海浮沉,壮志难酬,却也在跌宕中生发别样的才思,幸与不幸无法定论,但终究彪炳史册、万世流芳。
曹植的一生,多怅恨、多不平、多落寞,其人率性不羁、别具一格,其文情采兼备、雄健华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