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历经沧桑方留诗名不朽

曹植:历经沧桑方留诗名不朽


  

image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天灾不断,人民四处逃亡,饿殍遍野。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建安文人目睹种种社会惨状,承继了汉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出大量反思战乱、同情百姓疾苦、渴望国家统一的诗文。

  字里行间多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刚健质朴,风骨遒劲谓之“建安风骨”。

  其中,曾被王士祯称为诗家“仙才”、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曹植,就是今天要带大家走进的主人公~

  

image


  曹植

  图源@木美人

  曹 植 其 人

  公元192年,曹操的武宣卞皇后生下第三子,曹操为这个儿子取字“子建”,单名“曹植”,望其今后能大展抱负,有所建树。

  曹植天赋极高,刚刚年满十一岁,就已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熟读《诗经》《论语》和先秦两汉辞赋。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与曹操对谈时,常应声而对,语出机锋。

  他的一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后人认为其生活和创作以220年曹丕继任王位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曹植性情坦率却恃才傲物,四处征战、结交名士,过着优游宴乐的贵族生活,作品基调昂扬乐观,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

  后期曹植壮心不已却屡遭打压,被多次迁封,作品愤慨哀怨,遒丽隽美,41岁因忧郁病逝。《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是他传世代表作。

  

image


  电视剧《新洛神》中的曹植扮相

  因其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的诗、文、赋都笔力雄健、词采华美,全都“本乎性情”,做到了无意不可达,无情不可抒。

  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也独具特色,集众家之所长,将刚健美和柔韧美完美融合,浑然天成,尤以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征 战 四 方,以 诗 明 志

  曹植的前半生是昂扬的,英勇无畏地驰骋疆场,才气纵横地书写着他的诗酒年华。

  军事上,曹操很早就刻意栽培曹植。建安十一年和十二年,曹植随父征战淳于(今安丘东北)、柳城(今辽宁朝阳)。建安十三年,曹操封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气风发,势不可挡。

  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刘备战于赤壁。新野和赤壁之战,是镌刻于三国史书上的显赫篇章,虽然曹营败退,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恢宏战争全貌,和父亲慷慨悲歌、挥洒诗情的豪迈万钧都深深印刻在曹植年轻的心中。

  

image


  硝烟散尽,面对“沉沙折戟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的断壁残垣,听着滚滚江水浩荡不息,怒吼着向东奔流,曹植的心中萌发出横刀立马、建功立业的豪情。

  彼时铜雀台落成,曹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他文思泉涌,挥毫泼墨间写出《登台赋》,赋曰:“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文辞华美,铜雀台的雄伟磅礴跃然纸上,一咏三叹间更歌颂了父亲曹操胸怀天下、功勋卓著。由此,曹操对曹植更是青眼有加,寄予厚望。

  

image


  建安十六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又主动请缨,随父西征。翻山越岭,晓行夜宿,在行军跋涉中,曹植对政治大势和世情百态有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体悟。行至洛阳,战火屠戮了千万百姓的家园,昔日繁华的帝都已残破不堪,如黄叶飘零般萧瑟的空城让曹植心惊。

  尽快平定战乱、让人民有所依傍的朴素愿望成为曹植继续随军西征的主要动力。征战中曹植也诗情勃发,“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这奇警飞动的《白马篇》,塑造出一个矫健勇猛、不惜为国捐躯的游侠式好男儿,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字里行间充满着激越高蹈的豪情,是这一时期曹植的自我写照,更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此诗妙语迭出,化采盈篇,运用了插叙、补叙、夸张等手法,营造出电影“闪回”镜头的效果,极具动感,被称为是情调兼胜的千古佳作。

  凯旋后,曹植被封为临淄侯,此时的他,满怀少年意气,期待实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抱负。生活中,他不追求车马服饰的华贵,更没有趋炎附势的利欲心,在图谋江山社稷之余,好宴饮交游、吟诗作赋。正是这样坦率疏狂的性情,为其后跌宕起伏的命运埋下了导火索。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理想、才华、青春等,2015年全国二卷《谁更具风采》。

  示例:

    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弥足珍贵的,它激励着沮丧之人,慰藉着孤独之路,打磨着每一颗虔诚的心。曹植少时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自喻,受到迫害后也不改初衷,以《野田黄雀行》表明心志;辛弃疾少时就以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为志,白发苍苍时依然眷恋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征战岁月;夏完淳随父抗清,立志报国,一句“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成了短暂生命的咏叹。发扬蹈厉,英雄气概,是少年意气使然,亦是人生的高光凝聚。

  徙 封 辗 转,壮 志 难 酬

  《文心雕龙·时序》篇写道:“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描摹出“魏氏三祖”宴饮谈笑,作诗制曲的情状。

  但“三曹”的关系不只是父子,更是君臣;巍巍皇城里不仅有豪饮之乐,更有明争暗斗;他们生活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吟诗作赋,而是一统天下。曹丕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但高傲不羁的曹植却对凶险的政治斗争缺乏警觉,在自由疏狂之间,机遇已稍纵即逝。

  

image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外出,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王室的马车,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而辅佐曹植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也是高调的文人做派,狡黠高傲又自矜功伐,令曹操十分忌惮,曹植的恩宠渐失。

  两年后,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带兵解救曹仁,曹植却醉得不省人事,无法受命,更让曹操对他彻底失望。而在曹操逝世、曹丕继位后,年近而立的曹植的失意人生更未回转过,就此颠沛流离、改封迁徙。

  传世的《七步诗》虽未定论为曹丕所作,但他的铁血手腕从未遮掩,继位后两年内,他杀了曹植亲近的丁氏兄弟,曹植也徙封安乡侯、改封鄄城侯、再改鄄城王,长期奔波于任上。

  曾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男儿,被迫切身体会权势面前的尔虞我诈、身不由己的宦海浮沉和知交零落的人世炎凉。

  他只能写《野田黄雀行》,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险恶环境中,遇到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帮助自己和好友再次“飞飞摩苍天”。此叹权势不属、有负知交望救之诗,语言质朴,语悲而调爽,潜藏着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image


  洛神赋图

  曹植之后又写《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他邂逅其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神,在思慕中他不由得“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但人神恋过于渺茫,最终他只能“归乎东路”。

  整首汉赋词藻华丽,风格清新高雅,刻画生动逼真,错综变化间将洛神塑造得有血有肉,情思百转千回,哀而不伤,留给读者广阔的审美空间,余韵无穷,以至于有人将洛水女神与甄宓相系,生发无端的绮丝。

  而即便曹丕逝世,曹叡继位,曹植的境遇并未因此改善。他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以笔表忠心、展才能、抒豪情都被刻意忽略和打压。各地徙封的曹植,如无根的飘萍,心灰意冷,41岁病逝于东阿。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把握机遇、人生失意、以诗言志等,如2019年天津卷《个人和国家的关系》,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

  示例:

    翻开书卷,看尘封的历史往事里无数文人骚客以诗言志,听渺远的丝竹管弦声中众多沙场老将和琴舞剑。

    贾谊少有大志,敢于针砭时弊,却屡遭权贵排挤,留下《治安策》《过秦论》等千古名篇为人传颂;曹植出身高贵却报国无门,留下凄婉隽永的《洛神赋》,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足迹遍布山川大河,留下无数旷达超逸的词作名篇。他们一生宦海浮沉,壮志难酬,却也在跌宕中生发别样的才思,幸与不幸无法定论,但终究彪炳史册、万世流芳。

  

  曹植的一生,多怅恨、多不平、多落寞,其人率性不羁、别具一格,其文情采兼备、雄健华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离别诗

两汉 曹植

人远精魂近。
寤寐梦容光。

两汉 曹植

皇考建世业。
余从征四方。
栉风而沐雨。
万里蒙露霜。
剑戟不离手。
铠甲为衣裳。

当车已驾行

两汉 曹植

欢坐玉殿。
会诸贵客。
侍者行觞。
主人离席。
顾视东西厢。
丝竹与鞞铎。
不醉无归来。
明灯以继夕。

乐府 其六

两汉 曹植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苦热行

两汉 曹植

行游到日南。
经历交址乡。
苦热但曝露。
越夷水中藏。

喜雨诗

两汉 曹植

天覆何弥广。
苞育此羣生。
弃之必憔悴。
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
郁述西南征。
时雨中夜降。
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
登秋毕有成。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