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前半生爱折腾,后半生被折腾,七绝圣手奈何死于非命

王昌龄:前半生爱折腾,后半生被折腾,七绝圣手奈何死于非命

  

  说起王昌龄,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李白写给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或者是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确实,王昌龄这位诗人,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他的诗词早就进入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他到底是一位怎么样的诗人呢?像李白那样狂放浪漫还是像杜甫那般忧郁怅然?当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王昌龄的人生座右铭便是:不怕折腾,勇敢追梦!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说到这个出生地,王姓的诗人还有一位大咖,就是王维,他们都是山西人,再具体点他们都是河东人士。当时河东氏族中,裴氏、王氏、柳氏(如柳宗元)都是名门望族,所以山西又是王姓的发源地。王昌龄虽然姓王,但他没有王维那么好的出身,只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

  一、出生贫苦,却也是佛系青年

  出身贫苦的王昌龄,从小便是放牛种地,这种人人向往的农耕渔樵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二十几岁,诗性最好的素材源自于生活,这期间年轻的王昌龄过着隐居的日子,也写出了不少隐居的诗,比王维可是早了大半个世纪。

  题灞池二首

  王昌龄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当时读书人都是要科举考试,可这就是王昌龄,不是他没钱去科举,是他不想去。那他想的是什么?隐居久了,人就佛系了,没错,王昌龄心里想的是遁入道家的那种独与天地共往来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与当时的读书人背道而驰,不去考公务员,反而去学道了。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放到现在估计都会被父母唠叨死。真的替王昌龄的父母焦虑啊!

  就这样他收拾行李,离开家乡,不是去科举,而是去嵩山学道了。到了嵩山,他写下:

  谒焦炼师

  唐代:王昌龄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年纪轻轻,不想着当官实现人生抱负,却想着求长生不老药,这位王同学,仿佛看透了人生,当官都是浮云。我们整天守在一大堆工作面前,手里刷着微博、朋友圈,嘴里喊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真正敢放弃工作,去世界看看的人有几个?这是需要勇气的!

  二、佛系青年幡然醒悟,化身沙漠背包客

  王昌龄就是这样爱折腾的青年,在嵩山边学道边游玩,从嵩山又到河北,又到太原这三四年时间都在穷游了。穷游的路上估计他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折腾了三四年,还是形单影只、一路风尘,不如去京城考考试?他终于想通了!真替他爸妈开心!

  


  可这头脑发热而来的科举,就是现在的裸考啊,除非是神童,不然非挂科不可。果然,王同学考试挂了...算了,王同学觉得科举不适合自己,出去散散心吧。就这样王昌龄又背起行囊,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次的目的地不是中原,而是塞北!

  他离开长安后,一路向西,经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一直走到了玉门!真的太牛了,那时候又没有车,他是如何克服一个人旅途的寂寞和风沙的吹打的?这种不怕死、不怕孤独的人,一定是个硬核!

  你还别说,旅行还是有用的,在广漠的塞北,王昌龄通过亲身经历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而又生动的边塞诗,自己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边塞诗人F4”。不信你读读,句句经典!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年的边塞经历后,被风沙吹秃噜皮的王昌龄返回了长安,在塞外风水日晒的太累了,回到内地,便又开始了隐居生活,这时候他也结交了一群诗友,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常建,多年后常建路过王昌龄的隐居之所,还写了一首有名的山水诗: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时候自己都三十好几了,按理说应该成家立业,小有成就了,可人家就是不急,人生是什么?此时的王昌龄正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三、无业游民终醒悟,进士及第入仕途

  农耕渔樵、嵩山学道、漫游河北、塞外穷游、隐居田园...他的上半生就这样度过了,比起年少成名的王维,确实有点不争气,但生活的真谛不就在于折腾吗?不折腾几下,谁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就这样,隐居的王昌龄开始准备科举,这次不能裸考了,果然进士及第!此时的李白刚出川两年,成了倒插门女婿。

  进士及第当然要赐予官职,王昌龄就得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就是大唐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属于基层官员,但官小责任大,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必须有满腹经纶才可以。就在长安当官的时候,王昌龄结识了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等人,也算是入了盛唐大咖圈。这时候的王昌龄似乎还是眷恋隐居的生活,经常去游玩,还曾到之前隐居的灞上闲居,生活算是步入小康吧。

  


  一直担任这个图书馆管理员六七年也实在无趣,在开元二十二年他以超群的才华选入博学宏词科,再次登第,被授予汜水县尉(相当于河南省的一个县公安局局长)。这时候李白还在为仕途奔波而一无所获,王维正在给张丞相张九龄写诗,求推荐。

  四、不仅人生要多折腾、当官也要多折腾

  在汜水县尉任上的王昌龄,看不惯奸臣李林甫排挤贤相张九龄,便对张九龄表示同情,这就得罪了奸臣那帮人,于是倒霉的王同学被贬到了张九龄的家乡岭南。(张九龄提拔了王维,在张九龄被贬的时候,王维没有敢表达对张九龄的同情,反而还献媚过李林甫,怪不得王维一辈子活得那么圆润)。

  唐朝的岭南是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能出来张九龄这样的伟人纯属偶然。就这样王昌龄便收拾铺盖,出发去岭南了,南下的时候路过孟浩然的襄阳,在那里停留了数月,造就了一个文学佳话。

  


  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张九龄被排挤出长安任荆州长史,在那里张九龄帮孟浩然圆了一个当官梦,请孟浩然当了自己的幕僚,王昌龄路过的时候便和张九龄、孟浩然一起吟诗作赋,堪称文学佳话!

  毕竟他王昌龄还有罪在身,还要去岭南,离开张丞相和孟浩然等好朋友肯定是舍不得的,但又能怎么办?走的时候孟浩然还给他写了诗: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王昌龄算是当时诗人圈里很受欢迎的人,人品不错,孟浩然、常建、李白、岑参都给他写过诗,也算是倍有面子啊!

  要说古代交通真的不方便,从河南去岭南就用了一年,刚到岭南,朝廷就赦免了王昌龄,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折腾总比不折腾强啊,既然赦免了,王昌龄就赶紧从蛮荒的岭南回了长安。

  五、人品好朋友多,人生路上不寂寞

  回长安路上在岳阳洞庭湖畔还遇到了好朋友李白,这路途奔波,遇到故友自然是老泪纵横啊,分别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给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这从岭南回来的一路不简单,刚送走了李白,又去荆州拜访了张九龄,后脚又找了好友孟浩然,朋友多就是好,一路不寂寞。可这一次拜访孟浩然,却把孟老头坑死了,不错真的是坑死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孟浩然得了一种病,背上长了毒疮,刚要痊愈,看到老友王昌龄这一来,便高兴坏了!摆上酒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没想到孟浩然竟因这次纵情喝酒吃肉而旧病复发而死。这一见面竟成了永别!

  第二年后张九龄也病逝在曲江老家,这次与张丞相一见,也成永诀。古人不容易啊,为什么那么重视友情?通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见一面真的太难,分别真的不知道这一辈子还能不能再见!

  六、官场还需继续折腾,倒也折腾出了几个雅号

  刚到京城不久,王昌龄便被任江宁丞(南京),好友岑参相送,还给他写了诗。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唐代 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击磬老人

唐代 王昌龄

双峰褐衣久,一磬白眉长。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录自《文镜秘府论》

唐代 王昌龄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欢州》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

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客舍秋霖呈席姨父》

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题上人房》

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送邬贲觐省江东》

陵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登城怀古》

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送别》

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
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
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
还家望炎海,楚叶下秋水。[注:此送友人之安南。]

何九于客舍集

唐代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觞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浣纱女

唐代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唐代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