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昌龄,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李白写给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或者是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确实,王昌龄这位诗人,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他的诗词早就进入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他到底是一位怎么样的诗人呢?像李白那样狂放浪漫还是像杜甫那般忧郁怅然?当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王昌龄的人生座右铭便是:不怕折腾,勇敢追梦!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说到这个出生地,王姓的诗人还有一位大咖,就是王维,他们都是山西人,再具体点他们都是河东人士。当时河东氏族中,裴氏、王氏、柳氏(如柳宗元)都是名门望族,所以山西又是王姓的发源地。王昌龄虽然姓王,但他没有王维那么好的出身,只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
一、出生贫苦,却也是佛系青年
出身贫苦的王昌龄,从小便是放牛种地,这种人人向往的农耕渔樵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二十几岁,诗性最好的素材源自于生活,这期间年轻的王昌龄过着隐居的日子,也写出了不少隐居的诗,比王维可是早了大半个世纪。
题灞池二首
王昌龄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当时读书人都是要科举考试,可这就是王昌龄,不是他没钱去科举,是他不想去。那他想的是什么?隐居久了,人就佛系了,没错,王昌龄心里想的是遁入道家的那种独与天地共往来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与当时的读书人背道而驰,不去考公务员,反而去学道了。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放到现在估计都会被父母唠叨死。真的替王昌龄的父母焦虑啊!
就这样他收拾行李,离开家乡,不是去科举,而是去嵩山学道了。到了嵩山,他写下:
谒焦炼师
唐代:王昌龄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年纪轻轻,不想着当官实现人生抱负,却想着求长生不老药,这位王同学,仿佛看透了人生,当官都是浮云。我们整天守在一大堆工作面前,手里刷着微博、朋友圈,嘴里喊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真正敢放弃工作,去世界看看的人有几个?这是需要勇气的!
二、佛系青年幡然醒悟,化身沙漠背包客
王昌龄就是这样爱折腾的青年,在嵩山边学道边游玩,从嵩山又到河北,又到太原这三四年时间都在穷游了。穷游的路上估计他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折腾了三四年,还是形单影只、一路风尘,不如去京城考考试?他终于想通了!真替他爸妈开心!
可这头脑发热而来的科举,就是现在的裸考啊,除非是神童,不然非挂科不可。果然,王同学考试挂了...算了,王同学觉得科举不适合自己,出去散散心吧。就这样王昌龄又背起行囊,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次的目的地不是中原,而是塞北!
他离开长安后,一路向西,经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一直走到了玉门!真的太牛了,那时候又没有车,他是如何克服一个人旅途的寂寞和风沙的吹打的?这种不怕死、不怕孤独的人,一定是个硬核!
你还别说,旅行还是有用的,在广漠的塞北,王昌龄通过亲身经历给我们带来了精彩而又生动的边塞诗,自己也稀里糊涂地成了“边塞诗人F4”。不信你读读,句句经典!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年的边塞经历后,被风沙吹秃噜皮的王昌龄返回了长安,在塞外风水日晒的太累了,回到内地,便又开始了隐居生活,这时候他也结交了一群诗友,比如著名的山水诗人常建,多年后常建路过王昌龄的隐居之所,还写了一首有名的山水诗: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时候自己都三十好几了,按理说应该成家立业,小有成就了,可人家就是不急,人生是什么?此时的王昌龄正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三、无业游民终醒悟,进士及第入仕途
农耕渔樵、嵩山学道、漫游河北、塞外穷游、隐居田园...他的上半生就这样度过了,比起年少成名的王维,确实有点不争气,但生活的真谛不就在于折腾吗?不折腾几下,谁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就这样,隐居的王昌龄开始准备科举,这次不能裸考了,果然进士及第!此时的李白刚出川两年,成了倒插门女婿。
进士及第当然要赐予官职,王昌龄就得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就是大唐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属于基层官员,但官小责任大,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必须有满腹经纶才可以。就在长安当官的时候,王昌龄结识了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等人,也算是入了盛唐大咖圈。这时候的王昌龄似乎还是眷恋隐居的生活,经常去游玩,还曾到之前隐居的灞上闲居,生活算是步入小康吧。
一直担任这个图书馆管理员六七年也实在无趣,在开元二十二年他以超群的才华选入博学宏词科,再次登第,被授予汜水县尉(相当于河南省的一个县公安局局长)。这时候李白还在为仕途奔波而一无所获,王维正在给张丞相张九龄写诗,求推荐。
四、不仅人生要多折腾、当官也要多折腾
在汜水县尉任上的王昌龄,看不惯奸臣李林甫排挤贤相张九龄,便对张九龄表示同情,这就得罪了奸臣那帮人,于是倒霉的王同学被贬到了张九龄的家乡岭南。(张九龄提拔了王维,在张九龄被贬的时候,王维没有敢表达对张九龄的同情,反而还献媚过李林甫,怪不得王维一辈子活得那么圆润)。
唐朝的岭南是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能出来张九龄这样的伟人纯属偶然。就这样王昌龄便收拾铺盖,出发去岭南了,南下的时候路过孟浩然的襄阳,在那里停留了数月,造就了一个文学佳话。
怎么一回事呢?当时张九龄被排挤出长安任荆州长史,在那里张九龄帮孟浩然圆了一个当官梦,请孟浩然当了自己的幕僚,王昌龄路过的时候便和张九龄、孟浩然一起吟诗作赋,堪称文学佳话!
毕竟他王昌龄还有罪在身,还要去岭南,离开张丞相和孟浩然等好朋友肯定是舍不得的,但又能怎么办?走的时候孟浩然还给他写了诗: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王昌龄算是当时诗人圈里很受欢迎的人,人品不错,孟浩然、常建、李白、岑参都给他写过诗,也算是倍有面子啊!
要说古代交通真的不方便,从河南去岭南就用了一年,刚到岭南,朝廷就赦免了王昌龄,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折腾总比不折腾强啊,既然赦免了,王昌龄就赶紧从蛮荒的岭南回了长安。
五、人品好朋友多,人生路上不寂寞
回长安路上在岳阳洞庭湖畔还遇到了好朋友李白,这路途奔波,遇到故友自然是老泪纵横啊,分别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给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这从岭南回来的一路不简单,刚送走了李白,又去荆州拜访了张九龄,后脚又找了好友孟浩然,朋友多就是好,一路不寂寞。可这一次拜访孟浩然,却把孟老头坑死了,不错真的是坑死了!
怎么回事呢?当时孟浩然得了一种病,背上长了毒疮,刚要痊愈,看到老友王昌龄这一来,便高兴坏了!摆上酒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没想到孟浩然竟因这次纵情喝酒吃肉而旧病复发而死。这一见面竟成了永别!
第二年后张九龄也病逝在曲江老家,这次与张丞相一见,也成永诀。古人不容易啊,为什么那么重视友情?通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见一面真的太难,分别真的不知道这一辈子还能不能再见!
六、官场还需继续折腾,倒也折腾出了几个雅号
刚到京城不久,王昌龄便被任江宁丞(南京),好友岑参相送,还给他写了诗。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