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数行柳色添行色,一片冰心是客心。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共二首,这是第一首。当时诗人在江宁(江宁,就是现在南京市)丞任上,他的朋友辛渐要从润州(现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上洛阳。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润州与友人告别时写的。“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记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晋王恭就是唐晋王李恭。辛渐,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意,并含蓄地反映了自身在政治逆境中的愤懑不平和孤寂心情。
诗篇的前两句写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意思是说,连江的寒雨昨夜进入了吴地,次日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一片楚山孤影。我们参见《芙蓉楼送辛渐》另一首,其中有“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的诗句,得知诗人于前一天在芙蓉楼已经给友人饯行,饯行时天气是阴晦的,后来才下了一场秋雨。可见“夜人吴”的是“寒雨”,而并非指在寒雨之夜,陪客进入吴地(江宁、润州皆为吴地,所以谈不上“陪客入吴”)。因为烦人的秋雨最能增添离别的愁绪。这也正是薛雪在《一瓤诗话》中所总结出的“从题前摇曳而来”的写法。诗句中的“吴”、“ 楚是互文,表达同样的概念,意在点明送行的地点,关合着诗题中的“芙蓉楼”。“楚山孤”的“孤”字,既准确地状写了秋雨后楚山孤峙的情态,又衬托出诗人此时此地难以言表的孤寂心境。
诗人从与朋友握别之地,联想到朋友所到之地,然后进一步推想,便自然生发出这首诗的后两句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洛阳那边的亲友如果询问起我的近况来,可以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话来回答他们。“洛阳亲友”,当指诗人任泡水尉期间所结识的良朋好友。末一句是融汇和点化了古代诗文而成的名句。陆机曾用“心若怀冰”喻指心地的纯洁;鲍照曾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白头吟》)比喻操守的清白;唐人姚崇在《玉壶赋》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夫洞澈无環,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放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这是进一步用“冰壶”比拟做官的廉洁奉公。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句诗是“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意思是说自己并不以贬谪之惰为怀。当然这种成分是有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贬岭南,天宝元年谪迁江宁丞,天宝七年再贬龙标尉,可见他的不得志。不过,这句诗的主要意思还在于表露自己虽因谗言遭到贬放但仍保持着光明坦荡、廉洁自守的高尚情操。这是借比喻以言心志。字里行间,诗人心中愤懣不平的块垒,我们是能体悟得到的,只是诗人表达得比较含蓄和隐晦罢了。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并借写景以叙事,借写景以抒情,从而全面地扣住了诗题。后两句陡转笔锋,既不表对友人祝愿之意,也不抒个人的客居之感,而是以巧妙的比喻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屡遭打击的怨馈和廉正高洁的操守,这种别开生面的结法,收到了“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正体现了诗人所主张的“不得令语尽思穷”(《文镜秘府论》)的文艺观点。
王维和王昌龄都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取得较高成就的诗人,在他们的大量诗作中,都表现出带有鲜明个性的艺术才华。唐股璠对王维有过这样恰当的评语:“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 岳英灵集》)宋苏轼也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主要是就他的山水田园诗而言。他的抒情小诗也别具一格,语言不以华丽取胜,而以凝练含蓄见称,意境优美动人,音韵响亮流美;特别是善于细腻人微地表现人物的传神情态,烘托出一种与题旨相谐和的氛围,流露出一种动人的情思。
王昌龄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为题材的作品,都有较高成就,曾获得“诗家夫子王江宁”(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的美誉,特别是七绝,被后人称为“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可与李白并驾齐驱。叶燮《原诗》.上就曾说过:“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最善于以精练形象的语言把错综复杂的背景,深长婉曲的情意溶化在一起,展开一幅动人的富于诗情的画面,从而形成了一种意新格俊、 天然浑成、语言精美 、音调铿 锵的诗风。他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