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安史之乱让他从纨绔恶少进化成伟大诗人

韦应物:安史之乱让他从纨绔恶少进化成伟大诗人

  


  

  在大唐璀璨的诗词天空中,从不乏耀眼明星。比如天才少年王勃、骆宾王,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等等。而且,他们大多是从小饱读诗书,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声名在外之流。

  但这其中有一位诗人,他小时候却放荡不羁,是街头里巷人人嫌恶的小霸王。在经历过安史之乱后,才完成了个人生命的成长,从纨绔子弟蜕变成一名胸怀家国天下的爱国诗人。

  他,就是韦应物。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飞扬跋扈

  说起韦应物,他的身世可不得了。他家是长安关中地区的世家大族,曾祖父曾担任过武则天朝的宰相。

  在当时的长安城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句歌谣:“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说韦姓和杜姓两大望族,门槛可不是一般的高。

  在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韦应物,自然是被宠溺惯了。他从小聪明好动,酷爱舞枪弄棒,却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学习诗书。

  及至少年时期,皇帝要选拔一批贴身侍卫。出生于高干家庭,又长得高大帅气的韦应物,自然成了被选拔的对象。

  别人要拼尽全力才能达到的高度,才是他的起跑线而已。

  15岁时,韦应物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这让他更加飞扬跋扈,骄横不可一世。

  各位看官可自行脑补一番这样的场面:一群鲜衣怒马的少年,耀武扬威地从街头走过。若有人让他们看不顺眼,轻则一顿痛斥,重则拳脚相加。

  他们以欺凌普通百姓为乐,一般人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见了他只能远远地躲避。

  除了这,关于韦应物的恶劣行径,有不少还是他自己后来回忆起来深感后悔的,比如:公然窝藏亡命之徒;白天聚众赌博,晚上四处游荡,看到年轻美貌的女子,便强行占为己有。

  当地司法机关忌惮于他那显赫的家世,并不敢拿他法办。而这,更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

  凡此种种,令京城恶少的臭名远播。

  


  显赫家族,在叛军眼里狗屁也不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不是因为一场叛乱,也许,韦应物的人生就是一个由小恶少慢慢变成老流氓的过程。

  可是,一切来得猝不及防。安史之乱打破了韦应物原来骄奢糜烂的生活。

  那一日,叛军突然杀进京城,唐玄宗被吓得面如土色,仓皇中,带了爱妃和部分近臣匆匆出逃,甚至都没有通知韦应物一声。

  那一刻,韦应物才深深尝到生活的苦水。原本显赫的家族,在叛军眼里狗屁也不是,惨遭洗劫。侥幸保全一命的韦应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不知该何去何从。

  流落街头的他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昔日耀武扬威的纨绔子弟,在这期间,受尽了世人的白眼。有一个成语叫“云泥之别”,说的就是他此刻的境况吧。

  一天,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不觉中来到了华清池。但见昔日灯红酒绿、繁华高贵的温柔乡,如今竟是荒草丛生、断壁残垣,心头更有无限的感慨。

  回首前尘往事,韦应物深深地为过去的行径而后悔。为什么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明白曾经的过错呢?

  


  得遇贵人,让他有机会重返学堂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黯然神伤、孤独无助之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父辈世交杨开府。

  杨开府不但收留了他,更建议他应该重新走进学堂,以知识的力量充实自己的头脑。而这,恰好符合了韦应物此时的意愿。

  于是,23岁的大龄青年开始进入太学读书。

  因为年少时的顽劣,他腹无诗书,几近文盲。相较别人,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对于这迟到的机会,韦应物格外珍惜,他摒弃了无效的朋友圈,每日只是焚香、扫地、静坐读书。

  虽然,他参加科考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实力与努力,还是得到了认可。27岁那年,他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重新入朝为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因为经历,所以常怀一颗悲悯心

  韦应物从基层小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做一个好官。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曾经的苦难,让他常怀包容仁爱之心。他的仕途,也是起起落落,并不顺利。但无论在哪一任上,他都恪尽职守,政绩斐然。努力为百姓办实事,是他余生最大的追求。

  他曾经给友人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因为官场的黑暗以及身体的原因,让他多次产生过辞官归隐的念头。但当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因为贫穷而流亡,于国于民,他的内心都非常不安。所以,又不忍一走了之。

  这两句,流露出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绪,让人感动。

  为官多年,他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晚年,离任苏州时,竟因为没钱返京而客死他乡。

  


  他的诗作,奠定他在大唐文坛上的地位

  韦应物的诗作,有对安史之乱后社会离乱、民生疾苦的反应,但更多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恬淡高远,清新自然又值得反复回味。

  在网络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火了:“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其作者就是韦应物。

  这句诗点燃了人们情感的共鸣。人生旅途,有许多的无奈,但幸亏我还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好的诗词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它具有一种感发的力量,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能熠熠生辉。

  接下来,咱们再来聊聊韦应物另一首著名的代表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描写暮春时节景象的一首诗。诗人不爱那千娇百媚的繁花,却独独喜欢生长于无人问津的溪涧边的野草。

  其实,那自甘寂寞,于孤寂中依然要努力给春天增添一抹绿色的小草,不正象征着作者本人高标逸韵的风格吗?

  而傍晚因为一场雨的缘故,春潮更加汹涌。在寂静无人的渡口,只有一叶扁舟随意的停歇在那里,更营造了一种旷达悠远的意境,给人感觉禅意满满。

  都说“言为心声”,一个诗人的人格,也早已注定了其作品的格局。在经历了滚滚红尘中的繁华与凋零后,依然努力地热爱生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忻喜…所当服辄献诗代启

唐代 韦应物

碧涧苍松五粒稀,侵云采去露沾衣。夜启群仙合灵药,
朝露俗侣寄将归。道场斋戒今初服,人事荤膻已觉非。
一望岚峰拜还使,腰间铜印与心违。

神静师院

唐代 韦应物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
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送别覃孝廉

唐代 韦应物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代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郡斋赠王卿

唐代 韦应物

无术谬称简,素餐空自嗟。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
濩落人皆笑,幽独岁逾赊。唯君出尘意,赏爱似山家。

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唐代 韦应物

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