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城烟雨念苏州—唐朝诗人韦应物的华丽转身

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城烟雨念苏州—唐朝诗人韦应物的华丽转身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能入选教育部统一教材中的诗文,无疑是各类题材中最顶级的人物了,这首诗也正是如此,它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小学生必背的诗词,由此,只要上过学的,都肯定知道一个名字,韦应物。

  一阵春雨过后,沿河的小草显得愈发地碧翠,树上的黄鹂犹自欢快地鸣叫着,河水上涨,波涛汹涌,原来不宽的水面顿时宽阔了许多,在湿漉漉的春意中,津口寂静,摆渡的舟子也躲雨去了,只剩下那条小船孤独地随着春水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若不是有那纤绳,怕早就不知所踪了。

image

  这首《滁州西涧》如同一幅清浅的山水画,带着春水,携着春意,在淙淙的水声中,那四周空旷的一切,都让诗人感受到了心灵的洗涤,将世俗的喧嚣和浮躁放下,一切都显得这般地古朴恬淡,又是何等地从容淡定,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韦应物,中唐诗人,长安人,出身世族,天宝末年曾入宫为唐玄宗三卫郎,玄宗奔蜀后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被授鄂县令,又任滁州刺史及江州刺史。

  后奉召入朝为左司郎中,迁苏州刺史,时年约50岁,退职后寄居苏州永定寺,5年后逝世,世称“韦苏州”;有《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及《韦苏州集》等文集传世。

  韦应物在正史中自然是无传的,但因他的文集保存得较多,由是我们能从中读出一个很奇葩的诗人成长过程,可以说,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知道一个词,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当时长安城里有两个最显赫的“关中望姓”,一个是杜家,即出了杜佑和杜牧等名人的豪门大族,而另一个便是韦家。

  正史虽然对韦应物未着一字,却对他的家族有很详细的介绍,他家族自西汉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image

  韦应物世族的身份使他在15岁时成为李隆基的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在这一时期唐中宗的皇后韦氏是否是出自其家族不得而知,但韦后是被李隆基所杀,想来即使是一族,但因此而成为玄宗的侍卫,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作为侍卫,至少是武功高超,如那后世的大贪官和珅一般,早年也是乾隆的侍卫出身,但和珅因此而飞黄腾达,权倾朝野;而这韦应物却不同,他是“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是个典型的“京城恶少”。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

  这是他对身世自述的一首诗,从中可以看出,他比当年在京师的曹操和袁绍这些恶少的劣迹要凶险了许多,他不仅赌酒横行,肆意妄为,甚至还调戏妇女,即使家藏亡命之徒,官家对他是无可奈何,可见是个人见人恨,花见花萎的顶级恶少。

  其实,对韦应物成长过程的认识,全部来自于他的这首《逢杨开府》自述诗,凭我的直感,其中必有夸大之成分,如“一字都不识”句。

image

  作为一个世家大族的后代,基本的教育还是有的,最多是不刻苦,心思全放在舞枪弄棍上去了,于文字不求甚解吧,要说纯粹就是个文盲,作者是不太相信的。

  在唐朝文人中,少时不读书之人多多,如边塞诗人高适,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等等,但这些人大概只能如我们四川人所说的“醒事晚”,是个“耍娃儿”而已,而这韦应物同他们在品行比起来,应该不是一个层次,在恶劣的程度上看,韦应物要甩他们好几条街了。

  相同的是,及至成年“醒事”后,都翻然悔悟,折节读书,他自己说是因为皇帝成了“唐跑跑”,韦氏家族失去了靠山才立志读书的,这个就权信之吧,但似乎韦应物读得更加地刻苦,他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可见其于学习上是何等地虔诚。

  苦读应该是很有成就的,他不仅收获了学识,也赢得了官家的赏识,作为一个当年的纨绔子弟,大名鼎鼎地恶少,突然蜕变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文士,这怎么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于是,他被招入洛阳的官府中,做了洛阳丞,算是正式步入仕途了。

  重新为官后,在近30年的时间中,他一直都外放在地方当官,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渐入佳境,而且还成为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这真是让当年对他是满满不耻之人大跌眼镜了。

image

  谁都难以相信,一个曾经飞扬跋扈,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欺男霸女的恶少,在经历了人生风雨后,脱胎换骨成了百姓的好父母官,继而又变成一位性情恬淡、诗风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呢?

  为官时的韦应物为人朴实淡泊,廉洁自守,他心怀百姓疾苦,并时时反躬自省,常常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自责。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一首他写给朋友的诗,名为《寄李儋元锡》,诗中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反映的却是别后境况的萧索,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

  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尤其是这第三联,充分反映了他心系民生,忧时爱民的宅厚仁心,一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得到了后世很多人赞叹,故而沈德潜在评论此联时说:“是不负心语。”

  尽管史书没有记载他为官的政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清廉的好官,这除了我们在他的诗作中能够体会出来外,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于苏州刺史任满之后,因为没有得到新的任命,竟然没有路费回京候选。

  家中一贫如洗,此等情景真让人不可想象,一个刺史,地方最高长官,竟然只能寄住在苏州的无定寺,继而在贫病之中,客死异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是他为地方官时所写的一首《观田家》,一声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让诗人兴奋不已,所有的人都从惊蛰来临之时开始劳作,天色昏暗后还牵牛饮水,辛劳不觉苦,雨水自喜人。

  但这万物复苏的春雷中,在一片忙碌的背后,却是家无隔夜粮,沉重的徭役让他们身背重负,苦不堪言,作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诗人感到很是惭愧,因为,自己是靠他们养活的啊。

  这就不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闲淡雅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犹自不能温饱,田园中显现的是民众一身的疲倦,悠然中没有了清风明月的诗意,诗人看见的是勤勤恳恳的汗水,听见的是农家声声地叹息。

  此诗如果不是看见作者是韦应物之名,怕会误识为是白居易反映生民艰辛的新乐府了,所以,在韦应物心中,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与现实中人间疾苦的矛盾冲突,一直在吞噬着他的心,或许,在他心中田园的上空,不是牧歌的飘荡,而是弥漫着人间沉重的烟火。

  老来的韦应物将一切都看了个透彻,他从少年的鲜衣怒马,放荡不羁的浪子,到老年的寄情山水,孤独的他变成一位历尽沧桑的来者,此时的韦应物更加思念远方的朋友,晚年的他变得十分地感性,也常常伤感,甚至彻夜难眠。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夜渐凉,庭步独咏,久居江南,看惯了山色湖光,诗意栖居,遥想着远方老友,想象着,寂静无声的深山中,松子落地的一声轻响,也会惊动未眠的故人,你是否也同我一样,在月下徘徊,都在思念着对方啊。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读韦应物的诗,有时会感觉到一点寒冷,那是一种浸透到骨髓中的冷,尽管不是很强烈;但读过之后,在细细地品味下,就会被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温情所感染,于是,温暖便慢慢地弥漫了上来,似乎有一种隆冬的清晨中,让你久久不愿离开那温暖的被窝一般。

  这首诗名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他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写给一位曾经的好友,如今在深山中隐居的道人。

  诗中的“煮白石”用的是《神仙传》中的典故,却也代表着朋友饮食简陋的实情,而相比之下,自己的日子显然要好得多,至少有酒可喝;但此时的诗人却因思念之情而难以饮下,所以才有这“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愿望,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存在于诗人深深地情感之中。

  群峰连绵,落叶满天,秋风萧瑟,水寒山瘦,此诗循序渐进,一路地淡淡写来,但情感跌宕,由忽念到失落,这难以消解的寂寞之情中,是无限的惆怅和无奈,诗中的一股寒气,也随之而来;但那一瓢酒,却泛着琥珀色的温暖光芒,在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深秋中,驱散空山风雨夕里的孤寂和寒冷,一直送达到那山中老友的心灵深处,读来唯觉精诚交通,一片空明。

  韦应物的年代比杜甫稍晚,虽然未经战乱,但他所处的却是个百孔千疮的乱世,八年的“安史之乱”,让大唐一蹶不振,人民流离失所,处处百废待兴,而各地军阀同中央政权貌合神离,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势力,整个国家在大一统的表象下,其实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韦应物,中唐杰出的诗人,从一个锦绣堆里成长的不良少年,到历官13任的清廉好官,他的身上书写着人生惊叹的传奇,作为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人常常以“王孟韦柳”并称,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叹千般沧桑、万种风情;“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感岁月蹉跎,奈何千千;“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意恬淡高远,清新自然。

  诗人其实是将其生逢乱世,才不得展的郁闷之情,借周遭目及的景物,缓缓地道出,看似意境空灵,疏可走马,而其中所蕴含的愤懑,也是可以体味得出来的。

  初唐的壮阔雄浑,盛唐的恢弘瑰丽,早已随着“渔阳鼙鼓”声而远去,昔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到了韦应物时,已变声为“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的清冷。

  所以,虽然世人以“王孟韦柳”并称,但从整体来来看,比起王维,他没有那般禅意,比起孟浩然,他没有那样的淡雅,比起柳宗元,他没有那种神伤,他有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恬淡,句不惊人却神韵无穷,就如同一泓深不见底的秋潭,冷然清冽,凄神寒骨……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

唐代 韦应物

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
暗识啼乌与别鹤,只缘中有断肠声。

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

唐代 韦应物

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原谷径途涩,春阳草木敷。
才遵板桥曲,复此清涧纡。崩壑方见射,回流忽已舒。
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无将为邑志,一酌澄波馀。

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唐代 韦应物

简略非世器,委身同草木。逍遥精舍居,饮酒自为足。
累日曾一栉,对书常懒读。社腊会高年,山川恣游瞩。
明世方选士,中朝悬美禄。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愧忝郎署迹,谬蒙君子录。俯仰垂华缨,飘飖翔轻毂。
行将亲爱别,恋此西涧曲。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
迅风飘野路,回首不遑宿。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

寄卢庾

唐代 韦应物

悠悠远离别,分此欢会难。如何两相近,反使心不安。
乱发思一栉,垢衣思一浣。岂如望友生,对酒起长叹。
时节异京洛,孟冬天未寒。广陵多车马,日夕自游盘。
独我何耿耿,非君谁为欢。

南池宴钱子辛,赋得科斗

唐代 韦应物

临池见科斗,美尔乐有馀。不忧网与钩,幸得免为鱼。
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送洛阳韩丞东游

唐代 韦应物

仙鸟何飘飖,绿衣翠为襟。顾我差池羽,咬咬怀好音。
徘徊洛阳中,游戏清川浔。神交不在结,欢爱自中心。
驾言忽徂征,云路邈且深。朝游尚同啄,夕息当异林。
出饯宿东郊,列筵属城阴。举酒欲为乐,忧怀方沈沈。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