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景县南部的一个小村子,从我家南行八里路,便到了我姑家的村子——— 景县广川镇贾岛村。开始对这个村名感兴趣,是在中学时代,老师讲到“推敲”这个词时,又讲到了唐朝诗人贾岛,那时,我就想,我姑家的这个村子里没有一户姓贾,又不是四面环水,为什么叫贾岛村呢?和唐朝的这位大诗人有什么关联吗?几十年的疑惑,增加了我极想知道这个村名奥秘的好奇心,我每次回到老家便会打听这方面的信息。
史载,贾岛,字浪仙,又称阆仙,河北范阳(辖区约在今北京市和保定市北部)人,少年时出家为僧,名无本。贾岛是个诗迷,有一次,骑驴走在都城洛阳的大街上,边走边琢磨他的新作诗句“僧推月下门”,这儿是用“推”字好呢,还是用“敲”字好呢?正在这时,朝廷大员韩愈乘轿过来了,众人纷纷躲避,唯贾岛骑在驴上,嘴里念念有词,冲撞了韩愈,因韩愈同样是个诗人,所以他问明原因,怜其才,而不予追究,令其还俗为官。贾岛还俗数年后因不习惯世俗社会又出家为僧。
贾岛二次出家后,常云游四方。据贾岛村的老人们讲,这个村子刘姓是大户,原叫刘家庄。一次,贾岛云游到这一带,见这里林茂粮丰,民风古朴,村学书声琅琅,一打听,方知是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家乡———广川。贾岛虽身居佛门,但喜好诗文,便在广川附近刘家庄的庙中住了下来。相传,当年刘家庄的大庙香火很盛,贾岛来后,受方丈的邀请,每日在庙中讲佛传经,闲暇便去林中与当地的文人吟诗唱和。庙里有官府播种的土地,除了种些粮食,贾岛和众僧在路边田头也种树,他尤其喜欢枫树,并鼓励善男信女们也种枫树,天长日久,广川附近的枫树林非常茂密,到了秋天,红红的枫叶微风中沙沙作响,十分壮观。
数年后,贾岛返回京城。为了纪念他在此所作的善事,乡民们就把刘家庄改名为贾岛村,邻近的几个村子由于种了成片的枫树,也改为枫林村。今天,人们根据自然居住分布,依然叫大枫林村、小枫林村、张枫林村等。唐朝诗人贾岛在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家乡——— 景县广川就这样留下了一段佳话。
景县“贾岛村”里寻贾岛,众多玄机待“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演绎出的一段故事,让后人“推敲”了一千余年……提起这两句诗,人们便会想到贾岛。
关于贾岛,到底还有多少让后人反复“推敲”的玄机呢?记者近日在河北景县的贾岛村,“探访”了贾岛生前去后的清幽传说……
“贾岛村”里寻贾岛
贾岛村,位于河北省景县县城西南约50里处的河渠乡,分为前后两个贾岛村。 走进前贾岛村,记者发现在这里关于贾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一六七岁的小男孩一口气给记者背诵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三首贾岛的诗。 当地百姓讲,贾岛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曾在贾岛村南的云盖寺落发为僧。贾岛村原来叫庄科村,贾岛出名后,庄科村为了纪念他,更是盼望能多出几个像贾岛那样的诗人,就把庄科村改名为贾岛村,至今未变。
贾岛冲撞韩愈马队的传说
一天,贾岛去长安成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