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贾岛路过一山村,写下这首诗,独特的审美境界堪称中唐一绝

贾岛路过一山村,写下这首诗,独特的审美境界堪称中唐一绝

  

  纵观 唐代诗歌发展史,盛唐诗歌就像是一座高峰,让后继者难以逾越。所以盛唐之后,诗人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于是便有了白居易、韩愈、孟郊等中唐较杰出的诗人。贾岛便是其中一位颇具个人特色的诗人,世称诗奴,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这里的“瘦”,指的便是贾岛诗中的审美境界。

  


  当然,贾岛的诗不仅仅只有“瘦”,他还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得“幽奇寒僻”,以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暮过山村》,便充分体现了贾岛“幽奇寒僻”的诗风。这首诗是贾岛羁旅途中,在一个深秋日暮时分路过一山村,触景生情,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写法上,贾岛采用了移步换景法对山村景象进行了描绘,从开篇的“寒水”起始,到最后的“烟火”结束,景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则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别具一格。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推崇“阆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从审美境界来看,贾岛独特的“幽奇寒僻”,确实堪称中唐一绝。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首联“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贾岛以听觉和视觉的相互衬托,渲染了山村氛围的萧索而冷落。意思是说,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贾岛路过一座山村,远在数里之外便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看到了山区稀稀落落的人家。从“数里”和“寒水”,我们可以看出山区的寂静凄冷。而后面的“少”字,更说明了环境的萧索。

  


  颔联“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它的意思是说,怪禽从旷野上传来了一声声鸣叫,在夕阳下山的时候惊恐着过路的行人。如果是一般的羁旅诗,或者纯粹的写景诗,断然不会出现这样声色均骇人听闻的画面。但贾岛这首诗的审美境界本身就是幽奇寒僻,所以也就不为怪了。

  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开始,贾岛逐渐走近了山村,环境气氛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一弯新月没有照耀完漫漫长夜,边境上的烽火,也没有越过秦地。从这两句来看,景象变得和睦宁静,气氛也融洽了起来。至于“边烽不过秦”,更是表明了山村的平安无事,环境的安谧。

  


  尾联“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所描写的则是贾岛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它的意思是说,经过了秋日里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了山村人家,在宅边种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的心情也从之情的惊惧平静了下来,反而感到温暖和亲切。可见这里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以及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

  


  综观贾岛的这首诗,虽然写得幽奇寒僻,但是其中种种景象,包括他的心理活动,无不让人感觉很真实。而诗歌情贵在真,所以贾岛这首诗,不失为一首流传千百年的佳作。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詶厉玄

唐代 贾岛

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

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

游仙

唐代 贾岛

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辉。
天中鹤路直,天尽鹤一息。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
若人无仙骨,芝朮徒烦食。

送令狐绹相公

唐代 贾岛

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风水难遭便,差池未振鳞。
姓名犹语及,门馆阻何因。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
吟看青岛处,朝退赤墀晨。根爱杉栽活,枝怜雪霰新。
缀篇嗟调逸,不和揣才贫。早晚还霖雨,滂沱洗月轮。
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困坂思回顾,迷邦辄问津。
数行望外札,绝句握中珍。是日荣游汴,当时怯往陈。
鸿舂乖汉爵,桢病卧漳滨。岳整五千仞,云惟一片身。
故山离未死,秋水宿经旬。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罢耕田料废,省钓岸应榛。慷慨知音在,谁能泪堕巾。

盐池院观鹿

唐代 贾岛

条峰五老势相连,此鹿来从若个边。
别有野麋人不见,一生长饮白云泉。

送崔峤游潇湘

唐代 贾岛

功烈尚书孙,琢磨风雅言。渡河山凿处,陟岘汉滩喧。
梦想吟天目,宵同话石门。枫林叶欲下,极浦月清暾。

寄胡遇

唐代 贾岛

一自残春别,经炎复到凉。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
落叶书胜纸,闲砧坐当床。东门因送客,相访也何妨。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