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辉煌和荣耀与个人无关,只与青史挂钩。
贾岛(779-843年8月27日)就是一个与大唐荣耀无关的人,他扮演的是一个大唐失意人的角色,在阳光风雨中拾捡文字,记录王朝的崩塌。
贾岛出生在胡人统治的河北地区,因为家贫,无奈只好出家为僧。可惜,他没有怀素和尚的机缘却比怀素还执拗,满肚子不合时宜的骄傲。
他想做一个半僧半俗半仙的人。
河北的20余年艰难挣扎,让他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他辗转多次,从河北走海路来到河南。这不仅仅是一次唐漂,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选择。
经过安史之乱,唐人对胡人的歧视和敌对更加强烈,贾岛脱北归唐,自然也很难得到唐朝统治者的认同,这也为他的后半生的艰难埋下了伏笔。
贾岛在游学的过程中先后结实了孟郊、张籍等人,随后又因“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敲”一事与韩愈结下深厚的友谊。
韩愈看中贾岛的才华,希望他能在仕途上有所收获,邀请他参加科举,同时指导他读书进学,贾岛欣然接受。
世人都说贾岛写诗冲撞了韩愈,因祸得福,受到韩愈的青睐,但事实上,这只是世人一厢情愿的笑谈而已。
贾岛推敲诗句,确实冲撞过高官,但不是韩愈,而是当时的京兆尹刘栖楚。这位权臣可不是韩愈那种喜欢提拔帮助士子的好官,他二话不说就把贾岛绑了起来,送进大牢里关了一个晚上。
更为残酷的是,这位刘栖楚也是贾岛的旧识,甚至是布衣之交。当年刘栖楚外出为官,贾岛还作诗《寄刘栖楚》,可惜物是人非,刘栖楚高高在上,而贾岛则成了被他踩踏的小市民。
贾岛仰慕中原文化而来,但他却没有想到,当时的长安也是一潭混水:贪官横行、党争不断、文人相轻、金钱至上……于是他写诗讽刺权贵、批评科举黑暗,在长安街头旁若无人地吟诗,在夜里引吭高歌……
贾岛终于把自己整成了长安士子中的异类,成了人人厌弃的北夷胡子。
万般无奈之下,贾岛只好专注于诗词世界,用心雕琢,把满腹的荒凉和凄苦都融入其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了写诗,他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世人称其为“诗奴”,可见他并不被人喜欢。
他从河北取道渤海、黄海、东海海路到达河南的壮举就成了一个笑话。
赏识贾岛的韩愈,职位不稳定,也无法在仕途上给与他足够的帮助。至于孟郊、李益等人,因为位卑权轻同样无法给与支持。在“上面没人”的环境里,贾岛很难有晋升的空间。
元和9年(814)孟郊去世;10年后的长庆4年(824),韩愈又病逝了。至此,贾岛就真的成了一匹脱缰的胡马,与这个世界更加格格不入。
他曾经在考场外口出狂言:“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
对没中进士的人口出狂言也就罢了,他还对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扩建自家府邸强拆附近的民宅而作诗讽刺:“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
他和皇帝的一次冲突,加剧了他的困境。
有一次,贾岛和几个诗友相约到寺庙游玩,在等朋友的过程中,他拿出自己的诗稿推敲字句。当时微服出巡的皇帝觉得有趣,就拿起诗稿阅读,贾岛发现后,一把从皇帝手中抢过诗稿,还出言不逊,皇帝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贾岛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居然得罪了皇帝,赶紧去宫中谢罪,可惜为时已晚。皇帝找了个借口,把他贬到偏远之处当小吏;后来,继位的唐武宗又把他调到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据说,在他死后,妻子刘氏背着他的尸骨回到了家乡,一生飘零,最终还是没能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