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常能从一事一景或一个微妙的感受中悟出诗意、抒发情思,从而牵动读者获得美感享受。诗人们可以从寻常的季节转换抒发感想,给人心灵上造成留而不住的惋惜,勾起读者对流光消逝的留恋和人生之慨。
春天百花齐放、百鸟齐鸣,夏天瓜果飘香、丰收在望,对寻常人来说,既怜惜春日的鲜花,也热爱夏天的骄阳。因为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永久,季节更替、日月斗转都是寻常之事。可是一位唐代诗人却伤春惜春,唏嘘不已。
三月晦日送春
唐代: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人生跌宕起伏,曾经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又还俗,但仕途不顺,内心依然怀念曾经清净无为的生活。于是他的作品中总是多少带点禅意和忧愁。本来诗人就是多愁善感,如今看见春去匆匆,更加有些悲凉。
前两句点明送春的时间和送春者(即诗人自己),作者不从正面描写,而是将春日拟人化,春姑娘向诗人依依告别,几乎不稍等待,就要弃别这个苦吟之人,从诗人的感受和无可奈何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对春天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月三十日,就是诗题中的“三月晦日”。晦日,指每月的最后一日。这句看似平平,实际很特别,因为这天也是春天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送春,意义自是很不一般,这就为下联的不睡送春、苦吟惜春之意埋了伏笔。
“风光别我苦吟身”,这一句是上承题意,既说明送春之人的愁苦,更表示对春天的依依难舍的心情。苦吟一词,虽是直说,没有渲染,却情真意切,胜似渲染,苦苦惜恋春光的情和态,简直如在眼前。
后两句中的“君”指春;晓钟,报晓的钟声。这两句在全诗中正面抒写送春之意,可是诗句中不但无一字提及送春,反而充满了恋春惜春的情态。诗人甚至不睡觉,也要与春共度今霄,直到晓钟敲响之时。这似乎只说明了诗人与春情意的深厚,其实正种难舍的执着之心,包裹着诗人送春之意。
贾岛不仅苦吟,而且用情至深,他愿与春共度至晓钟敲响,同时也说明了愿把春送到最后一步,因为晓钟响后便是夏天,春就真的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意太深,以至于反而把送别的仪式疏忽了。诗人不仅情深意长,而且在艺术创作上也深入钻研和思索,千锤百炼的四句话,也启迪了后世千年。
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春不仅是大自然的春天,也许还另有所指。可能是一位心上人,也可能代表一种美好的事物,总之是一些让作者难以割舍的人事。诗人悲婉地说,“风光别我苦吟身”,以至于“共君今夜不须睡”。读者感动于这种悲伤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反思,为何不在春光明媚、佳人相伴时珍惜这份美好?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