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贾岛夜宿山寺,一首禅诗将我们带入一个禅意世界,幽静恬淡

贾岛夜宿山寺,一首禅诗将我们带入一个禅意世界,幽静恬淡

  贾岛是读者熟悉的诗僧,他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由于屡试不第,失意潦倒,依然未曾脱离僧本位的观念。贾岛喜欢“推敲”,并影响了很多后辈的诗人都学习他的苦吟精神,也说明他在诗坛的影响。还俗后贾岛有一次夜宿山寺,写下了一首禅诗,将我们带入一个幽静恬淡的禅意世界。

  

image


  宿山寺

  唐代: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image


  贾岛没有李白立马可待的才气,也不具备杜甫后世楷模的风范,但是他靠着“两年得三句,一吟泪双流”的勤奋和执着,依然在大唐璀璨夺目的诗苑中崭露头角。贾岛虽然灵感不足,素材狭隘,限制了他的发展。但他善于另辟蹊径,避短扬长,也成就了一番不朽的诗名,令后世依然尊敬他的努力和对诗词的热爱。

  

image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首联描绘了山寺周围的环境。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幽静的佛寺就屹立在山顶。诗人首先采用水墨画的技法,渲染出山寺高寒的特色。这里就可以看出诗人“推敲”的痕迹,一个“耸”字,逼真地展现出群峰伟岸、翠色浮空的空灵。

  

image


  接下来诗人开始将笔墨调节得更加细致入微,“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这两句描绘出疏木星光,月迎行云的景象,让我们感到静谧的星空中,流星划过、行云飘忽,月色柔和、树木婆娑的柔美。如果说“透”字还算平常,那么这个“逆”字可谓用心良苦,必然费了一番心血,诗人构思、遣词、造意都见出功夫。

  

image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这两句显示了贾岛诗僧的本色,极富禅意。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这两句仿佛信手拈来,又掺杂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因为他太熟悉这样的环境,地僻境清,远离俗世,无需争名逐利的心机,也没有阿谀我诈的烦恼。

  一句“高松鹤不群”,寄寓了多少祝福、羡慕和赞美。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与俗辈为伍,远离尘嚣,安静地屹立在古刹旁边的高松上,卓尔不群。诗人喜欢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禅意人生,活在当下。

  

image


  最后诗人赞美山寺中高僧的襟怀,“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大师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这位隐者在绝顶的高峰,人迹罕至的幽境,安静地修行,仿佛就是仙鹤的化身,又好像一棵在绝壁上挺立的古松,甘于孤独,执着等待,从不抱怨,高洁情怀。

  

image


  这首诗文笔细腻,禅意悠远,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幽深静谧的禅意世界,贾岛观赏流星走月、感受松洁鹤静,自己也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作者也提示我们,不去追忆曾经的荣耀,也不悔恨过往的错失,更不去盲目幻想未来,而是脚踏实地,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酬厉玄

唐代 贾岛

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
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

马戴居华山因寄

唐代 贾岛

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莲岳顶,河注华山根。
绝雀林藏鹘,无人境有猿。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门。

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

唐代 贾岛

闲宵因集会,柱史话先生。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
松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谁伴南斋宿,月高霜满城。

题郑常侍厅前竹

唐代 贾岛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通。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润爱濛濛。
嶰谷蛮湖北,湘川灀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早蝉

唐代 贾岛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
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哭柏岩和尚

唐代 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