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大唐行者:苦僧贾岛苦推敲

大唐行者:苦僧贾岛苦推敲

  

image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一题李凝幽居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一一送无可上人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一剑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一寻隐者不遇

  

image


  一、儒者自苦很尴尬

  儒家圣人为弟子洗脑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先师教诲,中国书生性情中多具自苦情结。

  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打击限制魏晋以来的门阀风气,为寒门书生留下一条向上进取的活路;好歹是一丝希望。但却造就文坛和仕途的许多尴尬。譬如说罢:穷则思变,变要入仕;因为当官是寒士致富荣光的捷径。然而入仕却见门槛儿更多更高更复杂,往往又难如愿。

  做官发财并不容易:一要生而逢时,恰得主子无能制度昏庸。二要资本靠山。三更要胆量。以上致富三大要素,原是推测;或者还有其它高深路数?以期方家指点是荷。这是一种尴尬。

  大唐朝廷财政大约严谨清明,因为并未见唐史留下巨腐大贪的风采。这是士大夫奴才阶层,皇亲国戚和王孙公子不算此内。唐史多见的景象,倒是士大夫文仕的仙风道骨。此说虽近无考,但琳琅满目的美妙诗句却是铁证。相比今日情景,算是另一种尴尬。

  而入仕不能致富,那么寒士应举何为?如还不能荣光,吟诗作诗又欲何为?久而久之,又会形成如下尴尬:初为入仕苦读苦吟;入仕之后倘不如意,连那点可怜天生的清高雅致才情,都会被腐政和流俗湮灭;故而又思归隐;寻仙问道以求灵魂飞升。

  而清高和仙风,也是寒门奢侈。未成仙之前游山玩水、寻僧访道,不但需要光阴,更需要盘缠;恐怕还得束修贽见之礼。所以寒士求仕,只一个字:苦。但这仅是有幸上榜入仕而未致富之苦。

  如果运气不好,缺乏靠山又少路道,结果久不及第,还追求清高仙风,更是难上加难。此即余之所谓:自苦情结,实为文坛一大特色。中国书生多有这种自苦情结。言尽必须注解:自苦情结与自讨苦吃,本质不同。自苦情结想必有些趣味;不然怎令历代文人神往至今不绝呢?

  二、贾岛得了苦文化真传

  儒家教授门生求索,必须具有吃苦精神;尤其天降大任之前,必先苦其心志。佛陀也要求弟子,如要悟得真知就必须吃苦。佛教的修行方式和认知途径,更有以苦为乐的要素。释迦牟尼向耆那教二十四代教主大雄求教修行之法,就得到苦行的指点。

  因有佛道儒的苦经共同熏陶,大唐学子多具自苦情结。中晚唐时期的平民诗人贾岛,就是具有自苦情结的代表。观贾岛一生际遇,再对照其诗文的豪情壮志,简直可谓:苦毙了。

  贾岛,乡籍幽州范阳,今冀北涿州人。范阳是安史战祸的前沿,受害最大。贾岛出身贫寒,刚出生就要接受安史战火余痛的洗礼;自幼在家乡饱尝艰辛,青年之时出外云游并出家为僧,成为行者。贾岛应该是自学成材,从其诗作的质量判断,他的天份一般略好,志向高远。

  贾岛一生,正值中唐走向晚唐没落时期。晚唐政坛,短命的皇帝们,像走马灯似的穿梭轮换,令人目不暇接。政治的腐败,民风的式微,生活的艰辛,使处在十八层地狱的平民和尚贾岛,虽然有志好学;但其诗文的见识和内涵,却相对平平。此乃自苦之根源。

  让贾岛命运出现转机,并让他扬名文坛的,是他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一个字:敲。这是一首会友叙事的诗,描写黄昏及初夜之景。内容平淡,意境清幽。

  据说,贾岛构思的时候,正于城中行走。当要确定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因还想用推字,拿不定注意;如此一边推敲一边比划,不觉冒犯国子监博士韩愈的仪仗。殊料,不经意的比划,让贾岛的命运出现转机。

  在韩愈的指导下,贾岛还俗应试,但却屡考不中。期间,他结识晚唐文坛与政坛一些名流,诸如孟郊、张籍等人。直到韩愈晋升吏部侍郎,于不惑之年的贾岛被保荐为长江主簿;约等于长江县即今四川蓬溪县的县政府秘书长。大小算是李家庙堂的命官,大唐国科级干部。

  

image


  三、贾岛的文学特长

  诗歌创作方面,贾岛对字词的运用十分讲究,往往为一幅联、一句诗或一个字反复斟酌。连他自己都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作诗之苦。后世读者对此有所误会,认为是他作诗的严谨。其实,如果以贾岛诗作的内涵和人生的阅历观照,却正是他的狭隘浅薄。

  贾岛生不逢时,恰遇战祸,出身寒微,人生阅历简单平淡;诗歌内涵并不十分高深。但他志向高大,或许还想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圣人教化之功。他自幼出家悟佛,但悟性一般;加之又有格律限制,吟诗总是显得十分吃力。约等于志大才疏。

  文前所列五律《送无可上人》,其中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据传是让贾岛哭着鼻子,吟了三年才成的诗句。俗众从此看见贾岛的辛苦疲惫;隐者从此看见些许的修行禅意。

  但无论对独行、数息两个释语如何解说,终究是佛家日常修行;并非高深禅理。潭底影、树边身的直喻,至多是虚实互映,也不见佛学极致。贾岛引用两个释典吟成此联,无非追求格律对仗工整,终究是形式主义。为此哭鼻流涕苦吟三年,你说他能有多大出息哈?

  从诗意观照,贾岛与草堂寺高僧无可相交甚厚。长安逗留的几年间,他常去草堂寺寄身,受到无可的关照。此时贾岛应该混得比较狼狈,只得苦苦悟求佛家真谛。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度过人生低迷时段,贾岛的命运就像夕阳之下烟霞阁峰顶的云彩,终于出现一丝光辉。

  因苦苦推敲与贾岛有缘的吏部侍郎韩愈,举荐他做个小小的朝廷命官:长江县衙主薄。贾岛从此步入仕途,始为公仆;骑着毛驴穿越秦巴山岭,屁典屁典地到巴蜀为长江县人民服务去了。

  韩愈劝他还俗,说明贾岛凡心未泯,并无悟佛天资。以贾岛五绝《剑客》为例,他做官的理想,是要报效吾皇,治国平天下。当他成为大唐政坛海洋的一滴水分子,就迫不及待施展抱负。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主簿忿忿然以天下不平为己任,替皇帝行道分忧,为黎民百姓仗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大有怀才不遇的苦怨。不知是不是像司马相如,至死都把《剑客》如同《封禅书》一样藏在行礼箱底。也未可知。可见终究是儒家弟子,与佛无缘。

  四、临死之前,贾岛总算悟了

  以贾岛诗作折射的义气和才华,他不可能在官场得意。果然,连个长江县政府秘书都坐不稳。后来屡屡遭贬,仕途并如意。人生的最后一程,他就任普州司仓参军。在普州为地方军队管理粮仓的文职小吏。

  普州,今巴蜀资阳地区。贾岛最后就死在那里。除写诗成就一些声名之外,简直苦毙啦。回顾贾岛一生苦行苦吟苦求仕,致富之梦没能实现,报国理想也未企及。不然就不会在巴蜀任还不断云游访僧。

  但世外高僧,并不会坐在云根等人来访,他或者要去云游,或者要去化缘,或者还要去采药,或者去找别的大师下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没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世外高人。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生显得呆头呆脑的行者贾岛,貌似有所顿悟。因为这两句,才确实有了佛家空灵的禅意;比他之前强行苦苦拼凑的所谓禅诗,绝对是云泥之别。唐局深度质疑:三百年后,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抄袭了贾岛寻隐者不遇的寓意和境界。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写得超级棒。平淡自然,意味无穷;构思巧妙,逻辑严谨。又是大唐文坛诗画合一的珍品,诗家千古之绝唱。意境之幽深,亘古绝伦;底蕴之博泛,集儒释道精华。以致后世对此诗归属有所怀疑。

  经过一生苦行,不断奔波飘零,老迈的贾岛终于明白:之所以终生没有转出困境,就是因为在求仕之途苦苦迂回、苦苦徘徊。合该,这才是佛家的缘。因为他没有逃出儒家的咒符。

  所谓寻隐者不遇,也就是说:命运的流程和际遇,并不是想寻谁就能遇见。人海茫茫,谁是知音?云天渺渺,何处归身?人生就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理想终有灰飞烟灭之时。少年贾岛贫寒出家,想求佛祖庇佑。年老于异地飘泊,还在寻访世外高人,期望能为饱受创痛的心灵寻求一丝慰藉。

  只在此山中;贾岛貌似茫然无措。飘泊、出家、还俗、入仕再到访僧;当报国齐家之梦彻底破灭,他只好坚守灵魂飞升的人生堡垒,以减轻烙烫在心灵的深深苦痛。没法。这是儒家圣贤为中国书生安排的最后一站,谁也逃不脱。其中依然包含更为深沉的自苦情结,熟轻熟重而已。

  云深不知处;出世逃避、抚琴作诗的隐者,应该不少;而传说中似如菩萨一样救苦救难的世外高人,是寻不到的;拟或根本没有的罢。贾岛逝世六十年之后,大唐王朝消失。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哭柏岩和尚

唐代 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二月晦日留别鄠中友人

唐代 贾岛

立马柳花里,别君当酒酣。春风渐向北,云雁不飞南。
明晓日初一,今年月又三。鞭羸去暮色,远岳起烟岚。

寄令狐绹相公

唐代 贾岛

驴骏胜羸马,东川路匪赊。一缄论贾谊,三蜀寄严家。
澄彻霜江水,分明露石沙。话言声及政,栈阁谷离斜。
自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裹裳留阔襆,防患与通茶。
山馆中宵起,星河残月华。双僮前日雇,数口向天涯。
良乐知骐骥,张雷验镆铘。谦光贤将相,别纸圣龙蛇。
岂有斯言玷,应无白璧瑕。不妨圆魄里,人亦指虾蟆。

送朱休归剑南

唐代 贾岛

剑南归受贺,太学赋声雄。山路长江岸,朝阳十月中。
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猿枫。卓氏琴台废,深芜想径通。

宿慈恩寺郁公房

唐代 贾岛

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
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独住天台意,方从内请还。

明月山怀独孤崇鱼琢

唐代 贾岛

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在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
试望明月人,孟夏树蔽岑。想彼叹此怀,乐喧忘幽林。
乡本北岳外,悔恨东夷深。愿缩地脉还,岂待天恩临。
非不渴隐秀,却嫌他事侵。或云岳楼钟,来绕草堂吟。
当从令尹后,再往步柏林。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