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怼皇帝撞恩师,“毒舌”诗人贾岛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

怼皇帝撞恩师,“毒舌”诗人贾岛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

  

  狂傲的贾岛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在诗人的眼里,皇帝可以自我神话,但诗人也可以把他还原为人,甚至是普通的人。

  

image


  (一)嘲讽皇上不懂诗,怒刷存在感

  1200年前的某个下午,大唐宣宗皇帝微服出访,到他亲自敕建的皇家寺院法乾寺调研考察。信步之间,听到寺庙深处传出一阵苍劲的吟诗声,便寻声而去,登上钟楼。当他看到,一间禅室里一袭袈裟的背影正凭窗远眺,推敲诗句时,便未经许可地走到他的身后,并随手从他身旁的书案上拿起一本诗集翻阅起来。

  没想到,那袭土黄的袈裟迅疾转过身来,露出一个黑瘦的和尚脸,捋起袖子,满眼讥讽地看着宣宗,并毫不客气地一把夺下他手中的诗集,挖苦讽刺道:“看什么看啊?我操,你这么个锦衣玉食的家伙能懂什么诗啊!还是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

  这个黑瘦和尚就是大唐偶像级诗人贾岛。他当时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身上一股又牛又邪的肝火正要发泄出来,没料想撞到他枪口上的却是大唐的人君,确实有点让人醉了。

  

image


  这叫人君情何以堪?这贾岛也太不讲党性了吧。这哪里是耍傲骄,这分明是在找死嘛。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为耍派头,不要命的狂和尚捏把汗。

  虽然事后贾岛一再谢罪,说自己没认出翻书的是圣上。但我怀疑他其实是认出来的。因为他当时刚刚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参加过殿试,即便没见过皇帝,也见过圣上的画像。他这么做,就是要证明自己牛逼得连皇上都不鸟,就是要怒刷存在感。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那个黑瘦和尚的一句“我操”,我们今天再梦回唐朝,恐怕只能在众多的进士中找到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官吏,而看不到一个特立独行的和尚、众多杰出的诗篇和流传千年的文学典故了。

  

image


  贾岛驴背敲诗图

  被骂得一脸懵逼的宣宗,赶紧脑补,在听过随从对贾岛其人其事的专题汇报后,可能是意识到这个家伙不好搞,很废柴,所以就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口宣圣旨,把贾岛贬谪到长江(今四川蓬溪)去给县长当秘书去了。

  正所谓真正的天才,老天爷都会放他一马。但他那句“我操”,还是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轨迹:自此,那个口出狂言的黑和尚便不得不与官场渐行渐远,一头扎进诗神的怀抱,把自己苦吟成一颗永不暗淡的诗星。

  其实,贾岛行事的狷狂傲慢,在江湖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一回他把事情搞大了,这一回他放胆干了个顶级的而已。

  

image


  (二)特别的勇气背后,一定蕴含特别的人生

  贾岛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身无长物,虽然怀有大唐文人共有的“入仕为官”梦想,但为了糊口,十九岁便出家为僧,过着浪迹天涯的苦行僧生活。当时,那个穷的只剩一只化缘钵的小和尚,虽然年年参加高考,但考到三十岁也没有金榜题名,直至冲撞了一个大人物,才歪打正着地找到了人生的走向。

  据说,性格孤僻的贾岛除了出门化缘求斋外,从不与别人交往,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躲在禅房里炼字写诗,在一些稀奇古怪的意象上劳心废力。

  有一天,他化缘回来,骑驴横过长安的繁华街道,根本就没把行人车马放在眼里,只痴迷地瞅着萧瑟秋风中飘零的黄叶,神叨叨地喃喃自语着什么“落叶满长安,落叶满长安”。心中暗想,这联诗的下句真棒,但能与它相配的上联在哪里呢?恍惚之中,仿佛听到了远方的流水声,“秋风吹渭水”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地炸开了诗人的脑洞。得意忘形之中,他那失控的跛驴一头撞上了京兆尹,即帝都市长刘栖楚的车驾,结果被痛骂一顿,被关进京城的看守所,治安拘留了一夜。

  

image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不思悔过的诗人又冲撞了另一位京兆尹的车驾。不过这一次的结局却与上次截然不同。

  说是那天,贾岛骑驴去郊外拜访一位朋友。回来的路上,旧病复发,又神不在焉地在大街上琢磨起诗句。先是觉得自己刚得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很棒,又觉得“推”字不如“敲”字牛逼,于是便在驴背上反复琢磨,并张牙舞爪作推敲之状。结果又冲撞了一个大人物的车驾。

  警卫把贾岛押到帝都的新市长面前,贾岛垂头丧气地解释说,自己昨天晚上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朋友,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朋友的家。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但却没有唤开朋友的家门。

  因为,当时他的朋友不在家,他就写了一首诗留给了朋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刚才正在推敲到底是“推”好呢,还是“敲好”,以便发个微信把“推敲”的结果告诉朋友一下,没想到,一走神就撞到了您的座驾。

  

image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撞到的新市长却是韩愈。想想看,韩愈是谁呀?他可不像他的前任刘市长那么庸俗无礼。他是大唐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最关键的是他向来爱惜人才,喜欢诗人。

  于是韩愈不但不像他的前任那样拘留贾岛,反而激动地跳下座驾,当场跟他一起“推敲”起来,并最终建议,“敲”比“推”好!“敲”比“推”干净利落、有声有色。不仅如此,激动的韩愈还把贾岛带回府邸,继续谈诗论道,并把他正式收为门徒,把他培养成韩孟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一样的事情竟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真是境界、逼格的差别啊。韩愈对贾岛的才华,那真是相当的欣赏,欣赏到忍隐不住,要写诗直接告诉世人:

  

image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把贾岛看作是天上的诗仙下凡,来顶替刚去世的举世公认的著名诗人孟郊,足见贾岛在韩愈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正是靠着韩愈的赏识和推荐,贾岛才最终考上了进士。

  由此可以想见,后来他在嘲讽皇上不懂诗时,那一定狂翻了,帅炸了。这种狂和帅正是一个诗人的状态,也是一个诗人的风骨所在。而他那诗人的状态和风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韩愈赋予他的。

  唉,贾岛的幸运真是让人羡慕得肝疼。

  

image


  (三)偶像就是这样霸屏的

  贾岛担任蓬溪县长秘书之后,自知仕途无望,便一心在诗歌创作上精雕细琢,专写贴合自己心境的荒凉、枯寂之境,常常“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像个写诗的奴才一样,只为诗神而活。

  当“十年磨一剑,今朝把示君”出来后,许多正在苦苦锤炼诗句的文学后生的软肋被立马刺中,一个个激励得热泪盈眶;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吟罢问世,一众守在官场门口的莘莘学子当即转向远水深山,头也不回地做隐逸诗人去了;当“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一出江湖,无数诗歌爱好者脑洞秒开,刹那间看到了献身诗艺的美妙前途……总之,只要他的新作推出,便会瞬间霸屏诗坛,引发粉丝们的尖叫。

  

image


  就这样,贾岛不仅在生时就自树一格,而且在中国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把他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出他众多“入室”、“及门”弟子。更有甚者,晚唐的李洞、五代的孙晟等人还把他的画像供奉庙堂,每天沐浴焚香,顶礼膜拜,犹如信徒面对教主。

  而那些贾岛的死忠粉们,对待他的诗作,就像面对佛经一样,每诵之时,都要焚香朝拜。就连向来不鸟权威,自己也活成了圣徒般人物的苏东坡也不吝美辞,把他和另一标杆性诗人孟郊概括为“郊寒岛瘦”,极言贾岛诗的瘦劲荒寂之美,为他竖起一面个性风格的旗帜。

  所以,自晚唐以后,凡从事五言律诗创作的诗人,都要主动和贾岛对标,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艺术价值。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大家闻一多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贾岛开创了一个时代,晚唐五代可以被称作“贾岛的时代”。

  不错,贾岛的诗,就像五彩的大地上开出了黑白的花朵,那是他反复琢磨,删繁就简后提炼出的精华;贾岛的诗,也像风雪掠过长空,留下了不显身影的枯寂,让空白绽放出了丰满……那些看似荒寒的意象,其实都是贾岛用自己的体温有意孕育出来的。

  而在当时的晚唐诗坛,还没有一个诗人用贾岛那样的诗眼去洞察自然与人生,去营造诗情与梦境。

  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贾岛才那么狷狂,那么不屑讨好任何人,包括皇帝。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这一小人物的孤傲坚挺,才能在四面挽歌的晚唐放大矗立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偶像。

  

image


  (四)他像一个武林高手,留下许多创作秘笈

  我们今天在文学创作中使用“推敲”“十年磨一剑”“两句三年得”等如同武林秘笈般的诀窍,都是来自贾岛的创作实践。

  “推敲”的典故前文已经说过,下面再来说说后两个。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剑客》

  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打磨了十年的宝剑,像霜雪一样闪烁着寒意的锋利剑刃还未曾试试手。今天把它亮出来给您看,专等遇上不平的事时拿出来一用,想想那该有什么样的效果。

  

image


  这首诗的本意是托物言志。诗人以这把雪藏十年的宝剑自寓,暗指自己十年寒窗,刻苦求学,但一直没有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现在走出来表演示人了,渴望能获得伯乐的赏识与重用。

  因为就像今天的博士毕业生要想找到好工作,或者想做公务员,还必须托关系、走后门一样,唐代考中进士的学子要想在官场上一展身手,往往也要疏通关节,通过潜规则寻找强有力的靠山。但贾岛是个穷和尚,在朝中无亲故,再加上他还得罪过皇帝,自然长期得不到提携,找不到官做。于是他就用这首《剑客》来表达愤怒和不平。

  但这首诗中十年磨出的那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也正好揭示了文学经典是怎么产生的。

  

image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诗后》

  这两句诗是我琢磨了三年才写出来的,现在一读起来两行激动的热泪都禁不住要流出来。如果这都不能让那些了解我的粉丝们赏识,那我只好回到我的故乡土庙,在瑟瑟秋风中诵经安歇了。

  这显然是诗人的创作心得。那让贾岛琢磨三年,一吟泪流的两句诗是什么呢?就是贾岛另外一首诗作《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意思是“独行人惟有潭底的影子伴随,疲倦了也只有一次次靠着树身休息”。确实是诗意独特的绝句,难怪贾岛要用一首诗来注释、介绍它获得的经过。

  

image


  现代著名诗人冯至也激赏这两句诗,他说:

  中国古人常常提到明心见性,这里这个独行人把影子映在明澈的潭水里,绝不像是对着死板板的镜子端详自己的面貌,而是在活泼泼的水中看见自己的心性——至于自己把身体靠在树干上,正如蝴蝶落在花上,蝶的生命与花的色香互相融会起来一般,人身和树身好像不能分开了。我们从我们全身血液的循环会感到树是怎样从地下摄取养分,输送到枝枝叶叶,甚至仿佛输送到我们的血液里。

  贾岛的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如唐代诗人方干和卢延让的“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创作体会,显然是对贾岛创作心得的致敬。

  

image


  (五)他用行为艺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诗篇

  除了前面说过的接连冲撞帝都市长外,贾岛的一生可谓行为艺术不断。较为著名的还有:

  贾岛初入佛门时还很年轻,心中没有多少禅意,更多的是不满与牢骚,所以虽然身在禅房,心中却盛满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他在洛阳当和尚时,因不满市政府“午后不得出寺”的规定,不仅经常出门游乐,骑驴吟诗,还发出“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的奇谈怪论,挑战世俗威权。

  贾岛有个堂弟叫无可。小时俩人一道出家。但贾岛一点也不像他的堂弟那样笃信宗教,恪守寺规,而是朝三暮四,一会入禅,一会还俗。而每次还俗时,贾岛都要向堂弟发誓,最终仍要出家。但一出庙门,他便将自己的誓言忘得干干净净,搞得同样是诗人的堂弟忍不住写诗提醒他,要他不要爽约。前文他那“两句三年得”的诗《送无可上人》,就是他写给堂弟作答的。


  嘲讽皇上也罢,入寺当和尚也罢,发生在贾岛身上的许多奇闻逸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行为艺术,都是他为了彰显自己诗人身份的一种冒险,就和他在诗中追求的“寂寒枯瘦”的冒险一样。因为,不管现实生活为他安置了多少重身份,他真正在意和认可的身份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诗人,一个独一无二的诗人。

  所以,他才对诗歌创作表现出种种极端的,甚至是怪异的爱,才会以飞蛾扑焰般的决绝涅槃在诗歌的烈火中。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贾岛这一抹异样的色彩,大唐的诗空是否会暗淡一些,但至少会失去一些多样性。贾岛正是凭借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单纯性领悟了最深的生命感受,进而超越了皇权,超越了正统,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地位,而抵达了一种生命的平等,并用他的行为艺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诗篇。

  而他那种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家所缺少的。

  狂傲的贾岛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在诗人的眼里,皇帝可以自我神话,但诗人也可以把他还原为人,甚至是普通的人。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李戎扶侍往寿安

唐代 贾岛

二千馀里路,一半是波涛。未晓著衣起,出城逢日高。
关山多寇盗,扶侍带弓刀。临别不挥泪,谁知心郁陶。

送耿处士

唐代 贾岛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望山

唐代 贾岛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雨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雨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雨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喜无可上人游山回

唐代 贾岛

一食复何如,寻山无定居。相逢新夏满,不见半年馀。
听话龙潭雪,休传鸟道书。别来还似旧,白发日高梳。

荒斋

唐代 贾岛

草合径微微,终南对掩扉。晚凉疏雨绝,初晓远山稀。
落叶无青地,闲身著白衣。朴愚犹本性,不是学忘机。

送郑长史之岭南(一本题作送郑史)

唐代 贾岛

云林颇重叠,岑渚复幽奇。汨水斜阳岸,骚人正则祠。
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蓠。擢第荣南去,晨昏近九疑。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