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大宋第一狂人

范仲淹:大宋第一狂人

  他与晏殊、包拯、欧阳修同朝为官,他比王安石、司马光大十多岁,

  他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精通音律及古琴,是写过棋史的围棋高手,

  他研究医药,是书法绘画的妙手;

  他又是经验丰富的旅行家,一生游历过南北方很多地方;

  他祖籍邠州(今陕西省),生于河北正定,居住于苏州吴县。

  他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呼应良好的民风,勤俭节约,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他也是全国青年都景仰的士大夫,后学苏轼对他敬若神明,他说范公的功德“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刘钧饰演范仲淹(电视剧《清平乐》)

  他就是北宋狂人范仲淹。

  电视剧《清平乐》热播,书房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范仲淹。

  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这一年是宋太宗端拱二年。

  他的父亲范墉曾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属于机要秘书。

  两年后,父亲去世,家境艰难。

  母亲为了养活他和姐姐,改嫁到山东长山一户朱姓人家,

  范仲淹不得不改姓朱,叫朱说。

  继父朱氏在湖南的安乡县、长山县等地宦游,范仲淹跟着辗转于各地。

  朱氏的几个儿子不待见范仲淹,变着法子欺负他,好在他一心向学。

  公元1008年,范仲淹入长白山醴泉寺读书。

  为了躲开朱家人,他在寺庙一待就是三年。

  


  ▲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卷局部(故宫博物院)

  有一天回家,范仲淹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很奢侈又浪费,希望他们能节俭一些。

  兄弟没能理解范仲淹的态度,很不高兴地说:“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你管不着!”

  范仲淹便与其兄弟理论,不料,被兄弟提及母亲改嫁的往事,

  彻底打击了范仲淹,伤心的他下定决心离开此地去外地求学。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告别母亲,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求学。

  应天书院所在的应天府大有来历,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地。

  在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

  范仲淹来应天书院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升应天府为南京。

  宋真宗是谁?他是热播剧《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的父亲——赵恒。

  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以后读书异常勤奋,朱熹曾说范仲淹:“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他兜里没钱,又心疼母亲。在书院的五年中,他过着不堪回首的生活:

  “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

  夜里昏昏欲睡,用凉水洗面。

  每天只煮一锅粥,放在一边,饿了就就着咸菜吃,他等于喝了几年的冷粥。

  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堪称宋代典范。

  在这样的环境下,范仲淹养成了浩然之气。

  同学给他好吃的、施舍钱财,他一概拒绝。

  


  ▲范仲淹行书二札帖-边事帖(故宫博物院)

  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的学识,更是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

  公元1015年,范仲淹27岁。

  这一年他要参加考试,考中就得以进入仕途。

  考试前,读书人流行去寺庙烧香祈福,求神灵保佑,考试及第。

  范仲淹随行同学去了寺庙祈求金榜题名。

  当时,寺庙有一算命先生,据说很灵,

  范仲淹问,“您看看,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看了一眼范仲淹,说不能。

  范仲淹接着说:“做不了宰相,能当看病的大夫吗?”

  算命先生:“你不是想当宰相吗?怎么又改大夫了?”

  范仲淹答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只想济世救民。”

  算命先生感觉他的志向很了不起,大大地给他点了一个赞:“有此心,真宰相也!”

  结果,这一年,他考中进士,在首都东京皇宫见到了皇帝。

  踏上仕途,接着迎娶了副宰相李昌龄的侄女为妻,婚姻为他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他的苦日子熬到头了?

  数年后,李氏为他生下了范纯仁,人称“布衣宰相”。

  初入官场的范仲淹人微言轻,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北宋王朝政治上的各种弊端。

  仕途第一站是到广德军任司理参军,五六年后任泰州西溪镇监管食盐仓库。

  在做九品芝麻官的时候,结识了滕子京和青年才俊富弼。

  


  公元1025年,36岁的范仲淹给朝廷写了《奏上时务书》,揭露朝廷恩荫泛滥的现状。

  在上这一封书中的同时,范仲淹还给王曾、张知白等朝廷的重臣自荐,希望得到更大的平台上一展政治抱负。

  期间,曾写一首《江上渔者》,反映渔民辛劳,表达了自己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

  两年后,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再次上书宰相,提出自己的改革想法。

  这一次,范仲淹的上书引起了宰相王曾的注意,他很欣赏范仲淹的才华,要求晏殊推荐范仲淹进入朝廷做官。

  这是庆历新政的先声,但王相的并没有理会范仲淹的改革声音。

  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带领百姓治理水患,践行为官是为民的态度,重修了捍海堰,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重新返回了家乡,百姓田地和盐场得以保护。

  范仲淹因政绩突出,被提拔调回首都东京工作。

  回到京师的范仲淹受不了朝政的腐朽,给仁宗呈百官图,把官场隐秘的利益链条亮了出来,矛头指向了吕夷简及他提拔的数十人,一时让京城的官场地震了。

  


  ▲开明仁厚的宋仁宗

  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为她庆生。他大胆上书刘太后,认为官家(皇帝)是九五至尊,不应该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行跪拜礼,这些事应由宰相代皇帝行礼。

  没过多久,范仲淹又上书,请求刘太后还政于官家。

  范仲淹对时弊多思考,多次谏言,得罪不少权贵,吕等人反扑范仲淹。

  双方斗争激励,欧阳修、余靖、尹洙、蔡襄等人力挺范仲淹。

  最终结果是范仲淹先后被贬三次。正直的官员被贬,虽败犹荣。

  第一次被贬,官场朋友们把他送到东京城门外,给他点赞:赞他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不畏权贵,虽然被贬,但“此行极光荣”。

  后来再被贬,也有朋友安慰继续点赞,说“此行愈加光荣”。

  第三次被贬,还有朋友继续安慰,说“此行尤为光荣”。

  三起三落的范仲淹听后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面对三起三落,范仲淹豁达乐观的态度就像他曾写的一首诗《野色》一样: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野色》

  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电视剧《清平乐》)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祖宗之法”(赵宋王朝自建国伊始为谋求长治久安而创制的一系列制度法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宋代崇文抑武、鼓励士大夫参政议政,客观上塑造了这一时期宽松和开明的政治氛围。

  仁宗期间,大批名臣涌现朝堂,范仲淹率先开北宋士风,这股风在北宋一起就是百余年,苏轼就是在股强劲的士风兴起之时出生。

  范仲淹的刚正给年轻的仁宗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仁宗亲政后,召范仲淹回京。

  此时,朝廷上下直接或间接地攻击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所行政事的人越来越多。

  范仲淹非但没有借机报复刘太后,反而规劝官家说,太后受命先帝,保护您10多年,一些小的过失当遮挡的要遮挡,要保全太后的名声。

  仁宗听后很感动,下令不许再议论刘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政事。从此,仁宗更加敬重范仲淹的人品,成为他心目中主持改革的最佳人选。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西北告急。

  公元1040年,52岁的范仲淹被仁宗调往陕西,出任知延州,担任边防副司令。

  上任后,范仲淹主要是整顿军队,修改制度,训练士兵,修筑军事工事和要塞,节省边境财政支出等措施。

  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边防加强,军队战斗力加强。

  同时,范仲淹作将领,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少数民族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戍边期间,范仲淹还写了首词《渔家傲·秋思》,来记录这段征战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陕北米酒为黄色浊酒,呈粥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这浊酒是指的陕北本地产的酒,现在还有,陕北人俗称为“黄酒”。学者王克明和王六先生对浊酒专门有论述。

  宋夏开始议和,仁宗迫不及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前线调回京城,授予他掌管兵权的枢密副使之官对西夏形成孤立局面,迫使西夏向宋称臣,达成议和。

  不久,仁宗罢免了吕夷简的宰相之位,重组了执政班子。

  此时,范仲淹身边围着欧阳修、尹洙、富弼等人,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死了,晏殊出任首相。

  范仲淹与富弼给仁宗呈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十项措施再一次触动了既得利官僚,真正赞成拥护新政的官员屈指可数。

  学者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前五项是肃清吏治,后三项为富民强兵,最后两项赏罚分明。

  随着新政的推行,反对范仲淹的人越来越多,不时有各种声音传到了仁宗的那里。

  其中,最让仁宗不安的就是范仲淹的结交朋党。

  


  仁宗曾问范仲淹: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都是小人,难道君子也会结党没吗?

  范仲淹答:臣在边境时,看见既有勇于作战的人相互结党,也有怯懦避战的人相互结党。在朝廷也一样,正人君子和奸邪小人各有党羽……如果一心向善的人结为朋党,对国家有什么坏处呢?

  范仲淹直接承认了自己结交朋党,仁宗对他有了不满。

  庆历五年,反对范仲淹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仁宗改革信心逐渐下降。

  在这时期,范仲淹依然接受了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了一篇千古绝唱《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先贤为榜样,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用事态度。

  这种境界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可以说,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励志狂人。

  就在这一年,北宋外部局势有所缓和,仁宗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罢免了范仲淹、富弼和支持新政的宰相杜衍。

  短暂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邓州。

  仁宗朝以宽松开明著称,却又暴露出国家行政施为滞缓的问题。或许可以说,这种一体两面的特点,是北宋开国以来政策基调发展造就的结果。庆历新政的出现与夭折,正与此有关。

  


  范仲淹离京前,与好友欧阳修小聚,在酒席上,感慨无限,写一首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表达了改革失败自己内心的苦闷: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在邓州,范仲淹创办花洲书院,经常去书院讲学,还写了一首《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禳下营百花洲亲制》,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邓州时光,是范仲淹最快乐的几年:一首诗,一盘棋,几杯小酒,一群好朋友。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庆历之后,社会上仍然涌动着变革的思潮。翰林学士欧阳修针砭时弊称:“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颓惰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

  


  范仲淹原配李夫人去世早,继娶聂夫人也未能长寿,张氏本是范家侍女,在侍婢中比较慧丽,范仲淹大她32岁,这是属于范仲淹最美好的邓州时光。

  公元1050年,61岁的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

  范氏家族以科举而兴,又靠荫补、婚姻关系等手段使家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创置和经营“义庄”使这一家族在两宋时期久盛不衰,维持了较为长久的世家大族地位。

  由此,范仲淹开启了宋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新时代,对后人从事慈善事业,也有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足见范仲淹深广的智慧。

  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当时范仲淹已经病重,仍然带病走上去颍州的路,途径徐州时逝世,终年64岁。

  范仲淹生前不经营家产,去世后全家老少70余人只能住在官舍里为他守丧。

  朝廷赠范仲淹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埋葬后,仁宗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范仲淹用一生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揭开了宋代历史上富于生气的篇章。

  正如朱熹对范仲淹的称赞:“本朝人物第一人”。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宋代 范仲淹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咏蚊

宋代 范仲淹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上都行送张伯玉

宋代 范仲淹

上都有圣人,日月一以新。
晔晔天下才,西才尧舜宾。
百谷望东浸,万星依北辰。
直者为之辕,曲者为之轮。
一材不复遗,况此席上珍。
南山张公子,气象清且淳。
怀有绮绣文,朝无瓜瓞新。
寸心如铁石,不羞贱与贫。
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
实此金辘轳,去去延平津。

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

宋代 范仲淹

吾生岂不幸,所禀多刚肠。
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
志意苟天命,富贵非我望。
立谭万乘前,肝竭喉无浆。
意君成大舜,千古闻膻香。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
片玉弃且在,双足何辞伤。
王章死于汉,韩愈逐诸唐。
狱中与岭外,妻子不得将。
义士抚卷起,眦血一沾裳。
胡弗学揭厉,胡弗随低昂。
干时宴安人,灭然已不扬。
匹夫虎敢斗,女子熊能当。
况彼二长者,乌肯巧如黄。
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
今日贬江徼,多惭韩与王。
罪大祸不称,所损伤纖芒。
尽室来官下,君恩大难忘。
酒圣无隐量,诗豪有馀章。
秋来魏公亭,金菊何煌煌。
登高发秘思,聊以摅吾狂。
卓有梅圣俞,作邑郡之旁。
矫首赋灵乌,拟彼歌沧浪。
因成答安戏,移以赠名郎。
泉南曹使君,诗源万里长。
复我百馀言,疑登孔子堂。
闻之金石音,纯纯自宫商。
念此孤鸣鹤,声应来远方。
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铺之被万物,照之谐三光。
此道果迂阔,陶陶吾醉乡。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

宋代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從,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明月谣

宋代 范仲淹

明月在天西,初如玉钩微。
一夕增一分,堂堂有馀辉。
不掩五星耀,不碍浮云飞。
徘徊河汉间,秀色若可餐。
清风起丛桂,白露生阶兰。
高楼望君时,为君拂金徽。
秦以尧舜音,此音天与稀。
明月或可闻,顾我亦依依。
月有万古光,人有万古心。
此心良可歌,凭月为知音。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