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宋代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译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注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送郧乡尉黄通

宋代 范仲淹

少年好逸骥,老者重安车。
争先尚逐逐,致远贵徐徐。
勿言先尉卑,千户击惨舒。
外矜固不足,内乐则有馀。
子游与季路,作邑宁欷嘘。
五斗对万钟,所问道何如。

芝山寺

宋代 范仲淹

楼殿观崔嵬,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

得食鸦朝聚,闻经虎夜回。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

送江南运使张傅度支

宋代 范仲淹

刑措东南始诏回,重分邦计命钦哉。
于公已积充闾庆,萧相还施富国才。
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马路初开。
启心知有嘉谟在,足乱云霓忆帝台。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玉女捣衣石

宋代 范仲淹

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
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以缀篇 其一

宋代 范仲淹

玉皇近侍请脩真,赐得南山十里云。樽有圣贤聊自慰,鼎多龙虎色谁分。

谢家山色朝晡见,陶隐松风寤寐闻。万物已齐无一事,独醒惟笑众醺醺。

依韵和襄阳王源叔龙图见寄

宋代 范仲淹

高车赴南岘,敝郊主东道。
风采喜一见,布素情相好。
屈指采十秋,于今岁寒保。
我起为君寿,善颂复善祷。
愿尽杯中物,薄言理可到。
君子贵有终,功名非必早。
期端卿大夫,所尚贤而老。
世虑久乃周,圣门深已造。
与君誓许国,无忝于祖考。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
安得长相亲,时时一绝倒。
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

咏史五首其五·周人

宋代 范仲淹

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 其一

宋代 范仲淹

萧条臈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

岁寒堂三题 其一 岁寒堂

宋代 范仲淹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宋代 范仲淹

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
林无恶兽住,岩有好泉来。
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
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

应製赏花钓鱼

宋代 范仲淹

万汇嘉亨日,皇心豫宴辰。
华林新濯雨,灵沼正涵春。
帝幄纷仙花,天钩掷锦鳞。
洋洋颁睿唱,赓颂浃簪绅。

四民诗其四·商

宋代 范仲淹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
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
游者窃吾利,堕者乱吾伦。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
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穷山无遗实,竭海无遗珍。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
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馀者。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
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依韵和提刑张太博寄梅

宋代 范仲淹

数枝梅寄寂寥人,多谢韶华次第均。
穰下此花留未发,待君同赏后池春。

送李弦殿院赴阙

宋代 范仲淹

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
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一·晓

宋代 范仲淹

墙外辘轳响,楼前江汉欹。
曙光和月色,犹记早朝时。

过太清宫

宋代 范仲淹

丑石危松半绿萝,函关真相玉鹾峨。
谁言仙道求难至,自愧阴功积未多。
渺渺云霞开绛节,雝雝鸾凤答空歌。
几时身退琼坛畔,荣利匆匆奈老何。

天平山白云泉

宋代 范仲淹

灵泉在天半,狂波不能侵。
神蛟穴其中,渴虎不敢临。
隐照蛟秋碧,泓然一勺深。
游润腾云飞,散作三日霖。
天造岂无意,神化安可寻。
挹之如醍醐,尽得清凉心。
闻之异丝竹,不含哀乐音。
月好群籁息,涓涓度前林。
子晋罢云笙,伯牙收玉琴。
徘徊不拟去,复发沧浪吟。
乃云尧汤岁,盈盈长若今。
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

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

宋代 范仲淹

一麾轻去奉兰羞,共惜清贤岂易求。
筮易暗惊鸣鹤远,赋诗深望白驹留。
古来经纬心皆晓,闲处光阴发半秋。
长孺之才同吏隐,相宽频上海边楼。

赠叶少卿

宋代 范仲淹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咏史五首其四·商人

宋代 范仲淹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