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image


  众所周知,大宋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天堂。很多著名文人同时也是高官巨吏,一水的人生赢家(唐朝诗人哭晕在厕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自带万顷光芒的一位——范仲淹。

  在中国,《岳阳楼记》家喻户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堪称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光是德行和文学出众也就罢了,偏偏此人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威名赫赫,抗击西夏居功至伟,《左传》里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人只做到其中一项就已经名垂千古,而范仲淹把三个选项都包圆了!

  简直豪横到了极点。面对这种人,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行字:别人家的孩子。你还别说,范仲淹之所以如此优秀,还真和“别人家的孩子”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在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中国爸爸向来是甩手掌柜,中国妈妈“丧偶式带娃”。范仲淹他爸尤其“过分”,孩子才两岁,他就甩手西去,驾鹤不归。

  本来,范爸爸留下的家产也足够范仲淹茁壮成长,无奈范妈妈的身份只是小妾,范爸爸前脚进棺材她后脚就被正房扫地出门了。没办法,范妈妈只好带着小范同学离开苏州,千里迢迢改嫁到山东长山一户朱姓人家,身份仍是小妾。范仲淹也在此后多年时间里,使用“朱说”这个新名字。

  作为一个“接盘侠”,朱爸爸对范仲淹竟然做到了视如己出,只能说是上天垂怜了。不出意外,在朱爸爸的庇护下,范仲淹应该会度过懵懂而幸福的一生。可当他年岁稍长,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

  生性节俭的范仲淹,发现他几个兄弟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就一再出言劝止。没想到哥几个不但置若罔闻,还冲范仲淹翻起了白眼: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屁事?

  范仲淹惊疑之下一打听,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别人家的孩子。怪不得从前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

  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岂能仰人鼻息,看人眉眼!一气之下,只带着一张琴、一把剑,离家出走了。范妈妈听说后赶紧派人来追,范仲淹却去意已决:十年之内我必考取进士,到时再来接娘亲享福!

  范仲淹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学习,此时的他没有退路。早年在某寺庙读书时,范仲淹就留下过“划粥断齑”(就着腌菜吃凝结后切成块状的粥)的苦读故事,这一次,他学习起来更是没日没夜,太晚了犯困就用凉水突脸,而伙食方面仍然以粥为主。

  这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对身体自然伤害极大。同学中一个官二代看不下去,通过当官的老爸给范仲淹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饭菜,却被范仲淹断然拒绝:今天吃了这么好吃的饭菜,以后我还怎么继续愉快地喝粥?

  自律和专注,是读书学习的不二法门。汉代董仲舒读书,曾经三年目不窥园,范仲淹的专注程度也不遑多让。有一次当朝皇帝宋真宗到应天府办事,全城百姓万人空巷去围观,应天书院的学子也未能免俗,只有范仲淹端坐不动。

  旁人很好奇:人一辈子也没几次机会看到活的皇帝,你心里就一点不痒痒?

  范仲淹淡然一笑:皇帝我迟早要见的,将来在金銮殿上近距离观察,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些。

  

image


  宋真宗

  经过五年苦读,范仲淹学业大成,并在27岁那年一举登第,考中进士。殿试时,他终于见到了那个君临天下的男人。虽然他刻意压制着自己的面部表现,可内心深处早已澎湃万千。似乎有个声音在暗暗地喧响:

  幸会了陛下,你的江山,就交给我来照顾吧。

  二

  年少时的范仲淹曾经发下宏愿,此生此世,要么当宰相,要么做良医。个人的荣辱升沉并不要紧,他感兴趣的,从来就是料理天下,经纬万民。

  虽然仕途要从最基层做起,但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像锥处囊中,总要脱颖而出的。范仲淹对自己信心满满,他现在唯一等待的就是一位慧眼识珠的贵人了。不得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有点漫长的。

  范仲淹知道母亲这一辈子的不容易,刚参加工作,就把母亲接到身边菽水承欢。只可惜母亲福薄,没等到儿子事业冲上云霄便撒手西去。在为母亲守孝期间,年届不惑的范仲淹终于等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晏殊。

  十四岁就以神童身份得到真宗皇帝激赏,成为朝廷命官,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后来更是荣登宰相之位——晏殊的履历只能用逆天来形容。

  公元1027年,晏殊遇到人生一个小小的挫折,从枢密副使的位子上掉下来,出守应天府。作为婉约词派的巨擘,晏殊向来对文化教育事业很是关注,恰好应天书院缺少一位主管,晏殊就向范仲淹递出了橄榄枝。

  晏殊为什么突然找上了素不相识的范仲淹?大概是范仲淹的才华和人品通过某种渠道传到了晏殊那里。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后追想起来,都觉得那一定是无比美好的场景。

  有趣的是,范仲淹比晏殊大两岁,但他终生都对晏殊执门生礼,因为他事业的根基都是晏殊给的(没办法,晏殊出道太早了)。在晏殊的推荐下,他做了母校应天书院的主管,后来还获得了前途无量的秘阁校理之职。

  不过让晏殊没有想到的是,范仲淹竟然是个特别擅长制造“惊喜”的人,他刚被晏殊推上秘阁校理的职位,反手就给晏殊惹了个惊天大麻烦。

  

image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晏殊

  三

  当初真宗驾崩,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代为执政。结果君临天下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刘太后无法自拔,不但拖着不让仁宗亲政,还摆起了天大的架子,过生日时竟然让仁宗挤在百官当中向她祝寿。

  儿子向母亲祝寿当然再正常不过,但让皇帝和百官同列,君威何在?这显然不合规矩!范仲淹拍案而起,一篇义正辞严的奏章被呈到了禁中。

  没等太后那边做出回应,晏殊先吓尿了。要知道在宋代官场,推荐别人做官可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晏殊赶紧把范仲淹叫过去臭骂了一顿:这都是老子当年玩剩下的东西,往后不许再这样沽名钓誉了!

  让晏殊意外的是,范仲淹不但没有幡然改悔,还洋洋洒洒地写了封信过来“强词夺理”:在下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总结起来就是:何错之有?

  范仲淹面红耳赤地据理力争,大概让晏殊想起了年少时血气方刚的自己(咦,从这个比自己还大两岁的哥哥身上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好像有哪里不对……)。历史记载,晏殊不但没有继续追究范仲淹的过错,反而自感惭愧向范仲淹道了歉。

  这下范仲淹更加理直气壮了,一不做二不休,太后违礼是小事,太后迟迟不让仁宗亲政,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啊!于是他再度挥舞如椽大笔,又上了一道奏疏:请太后退居二线,把治国的权力交还给陛下!

  所有人都惊呆了。如果说前面那道奏章只是捋了太后的虎须,这次简直就是直接摸上了太后的老虎屁股!自从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当时有媒体,那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就应该是:震惊!有人竟向太后提出这样的要求……

  虽然文武百官当中,不少人暗地里敬范仲淹是条汉子,但显然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他一个字。

  奏折递上去之后,太后并没有直接发动大规模杀伤性打击报复,但范仲淹很快就感觉到自己似乎闯入了无物之阵,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

  就这样,已经41岁的范仲淹自请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远离了大宋帝国的权力中心,看起来前途一片黯淡。

  四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求太后还政虽然惹怒了太后,却让另一个人对范仲淹赞赏有加。这个人自然就是仁宗皇帝。

  幸运的是,已入垂暮之年的刘太后不可能仙寿永昌,而仁宗皇帝却正富于春秋。

  三年后,刘太后寿终正寝,范仲淹的好日子,来了。

  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谏官,本职工作就是给朝廷提意见。结果他提的一个意见,让仁宗陷入了迷思。

  

image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对“太后党”搞了一波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内的一大批高官被免了职。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需要建设自己的班子。

  可在此过程中,一些投机分子看见有利可图,就大肆攻击已故的刘太后。仁宗一开始很高兴:太好了都是忠臣!准备给这些人升职加薪。

  范仲淹却一语中的:你当这些人是真的对陛下忠心耿耿,对太后义愤填膺吗?太后在世时,他们怎么不吭一声?太后或许有诸多不是,但仍然大大地有功于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啊!

  在这种时候说太后好话,无疑要冒巨大风险。幸运的是,仁宗竟然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禁止大臣再妄议太后垂帘旧事。

  如果仁宗心里有杆秤,此时应该也已经明白,这个叫范仲淹的家伙,一言一行都是着眼于家国天下,要求刘太后还政和维护刘太后,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是认的同一个理。仁宗对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范仲淹能够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并主持庆历新政,和仁宗对他的这种认同是分不开的。

  很多人年轻时热血刚直,碰过不少钉子,年岁稍大就学会了和光同尘,明哲保身。说白了,是把家国天下放在了个人名位之后。而范仲淹不然。他好像永远年轻,永远一片丹心,在时弊面前,在奸臣恶政面前,他就像一只讨人嫌的乌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灵乌赋》)。

  后来仁宗要废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宦官头子阎文应祸乱朝纲,凡此种种,范仲淹都大马金刀地站出来发声,即便屡遭贬斥,依然不改初心。

  五

  说到范仲淹平生功业,抗击西夏自然首屈一指。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太有主见,范仲淹是遭受过诸多非议的。

  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处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面对西夏在边疆的挑衅,上上下下一片喊打之声,都想要速战速决,扬我国威(和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形成鲜明对比)。

  可范仲淹经过冷静分析后指出:大军出动,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性命,不可不慎重。西夏军战斗力强过宋军,积极防御才是制胜之道。具体说来就是坚守不出,防止正面硬刚。必要时,甚至可以像对待契丹一样,每年给西夏送去一堆“岁币”,用金钱换和平。

  作为西北边帅之一,却抛出如此认怂的主张,显然会为时论所鄙,微博底下一片骂声。公元1041年春,宋军终于还是拔剑张弩,准备和西夏决一死战。

  开战前,主帅夏竦派人过来苦口婆心游说了二十天,又请求朝廷差专员监督范仲淹出兵,最后范仲淹仍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范仲淹等来了宋军大败亏输的消息。

  一万多人阵亡,大批州县遭到烧杀抢掠。没有出兵的范仲淹还收到了西夏国主李元昊寄来的信件,其语气之傲慢狂悖,若让仁宗皇帝看到,无疑是奇耻大辱。范仲淹只好自作主张,将信件付之一炬,只挑选其中语调平缓的部分上奏朝廷。

  经此一役,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终于得以在西北边境推而广之。这说出来虽然不够扬我国威,疗效却极为显著。经过范仲淹和好友韩琦的共同努力,西北边境一扫颓势,逐渐变得固若金汤。西夏军虽然亡我之心不死,却没能再讨到多少便宜。

  西北人民感恩戴德,创作出如下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最终,国小民穷的西夏扛不住连年征战造成的巨大消耗,经济陷于崩溃,只能与大宋议和。范仲淹不战而屈人之兵,被仁宗提拔为参知政事。

  虽然西北边塞让范仲淹建功立业走向人生巅峰,但他内心对战争这个不祥之物显然持排斥态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很多诗人、书生都对边塞和战争充满雄奇浪漫的想象。可作为边帅,范仲淹却留下一首《渔家傲·秋思》,既不燃,也不正能量,读了之后只会让人皱眉深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image


  六

  公元1044年,庆州(今甘肃庆阳)知州滕宗谅为政敌所诬,以滥用公款的罪名贬官岳州(今湖南岳阳)。此人生性豪纵不羁,为官多年没少得罪人,有此一贬并不意外。

  到了岳州,虽然心境颓唐,政事却并不耽误。仅仅一年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州城紧靠洞庭湖,湖边有一座千古名楼岳阳楼,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相传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在内,唐代诸多诗人都曾登楼赋诗,说不尽的风流清雅。

  因年久失修,此时的岳阳楼已经不复当年雄姿。滕宗谅虽有心修缮,无奈殷鉴不远,他可再也不敢乱花公款了。

  既然如此,钱从哪来呢?

  眉头皱成麻花的滕宗谅注意到一件事:当时民间的金融往来十分兴盛,由此产生的一些坏账烂账,往往年深日久,无法收回。他灵机一动,大张旗鼓地发布了一个告示:凡有此类债权者,可以捐献给官府,由官府代为催讨。

  这个方法可以说相当“鬼才”了。对债权人来说,这笔账反正收不回来,捐给官府修楼,博个善名,何乐不为?所以告示发布没多久,民间捐“钱”就直逼一万缗(一千枚铜钱叫一缗或一贯)。

  而那些欠钱不还的老赖,一看债权人变成了官府,显然只能乖乖还钱。

  就这样,本已破败不堪的岳阳楼面目一新。现在,就只差一篇大手笔的雄文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了。

  滕宗谅想到了和自己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好朋友,此时正在邓州(在今河南)做知州。事不宜迟,他赶紧去信请好友出马,而对方也慨然应允。考虑到好友从未到过岳州(也有学者认为他到过岳州),滕宗谅不仅在信中好好介绍了一番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江山胜景,还随信附上一幅《洞庭秋晚图》。

  十五个月过后,文章寄了过来,仅有360字,却字字珠玑。这就是中国学生都能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岳阳楼记》。滕宗谅,就是文章一开头所说的那个“滕子京”(怪不得看《庆余年》时候总觉得范闲的好朋友滕梓荆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image


  岳阳楼

  七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留下了许多正能量爆棚的名句。不过人品和文品不能混为一谈,说一套做一套的大有人在。比如: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悯农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其作者李绅却并不如诗歌所展现的那般爱民如子,反倒留下了许多擅作威福屡行苛政的记录。为了活命,他治下的老百姓不得不纷纷外逃,而他却满不在乎。

  倡导“先忧后乐”精神的范仲淹,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有个故事很有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都把整顿吏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也不例外。

  在淘汰不称职官员时,范仲淹简直就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他常常大笔一挥,一个叱咤风云的地方大员就被轻松除名了。

  而从传统眼光来看,这人似乎也不算什么贪官污吏,只是才不配位而已。

  范仲淹的搭档富弼有时都看不下去:大哥你这样是不是太严厉了?你知道这人丢官之后,他全家会哭成啥样吗?

  范仲淹的回答掷地作金石声:一家人哭,总好过全省的百姓都哭吧?

  在争名逐利的官场,大部分人只在意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关心老百姓的权利福祉。

  前者可以叫做官员,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范仲淹一生曾在许多地方州县为官,所到之处无不政绩斐然。

  古代天灾频繁,最让地方官头疼的工作便是救灾了。在这方面,范仲淹绝对是与民同心,天纵奇才。

  早前在京城做谏官时,江淮地区蝗旱交织酿成大灾荒,饿殍遍野。范仲淹就曾主动请缨,到地方救灾,还专程把当地灾民借以充饥的野草送到朝廷,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许多后宫嫔妃和皇亲国戚看了展览之后都深感羞惭,铺张浪费的风气很是收敛了一阵。

  公元1050年,又一场大灾荒席卷了两浙地区,老百姓流离失所,道路上尸骨枕藉。当时范仲淹62岁,在杭州做知州。当常规的赈灾手段都已经用尽,范仲淹的脑子里又蹦出了不少奇思异想,总结起来就是:盘活多余资金,拉动内需。

  太平年月的杭州城,盛行舟船竞渡活动(类似于赛龙舟)。一遇灾情,自然偃旗息鼓。

  范仲淹却下令:灾情归灾情,该娱乐还得娱乐,今年的竞渡不能停!

  于是杭州城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到处都还哀鸿遍野,西湖上却开始日日笙歌,热闹非凡。在他的号召下,当地权贵土豪不顾灾情酷烈,疯狂砸钱竞渡饮宴,引起居民空巷围观。

  

image


  西湖

  有人批评范仲淹:你怎么能在丧礼上搞联欢!你看不见那些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灾民吗?

  范仲淹却一笑置之,我行我素。虽然在灾民大批病饿而死时有人还在狂欢,的确好像有亏于道义,但也正是这些狂欢和消费,创造出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朝奄奄一息的饥民手里递出了许多救命的馒头。

  顺着这个思路,范仲淹不仅以官府的名义大兴土木,还怂恿各大寺庙如法炮制,种种住宅、仓库、僧舍、佛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灾荒年月,最无情便是粮价飞涨,穷人无米下锅。眼看江浙地区一斗米卖到了120贯钱,各地官府都屡发公文,抑制涨价。范仲淹却别出心裁,宣布杭州斗米的价格可以卖180贯。

  公文张榜发出后,范仲淹的僚属们都疯了:大人您这是杭州版“人类清除计划”吗……

  他们不知道的是,同样的布告范仲淹已经派人沿江张贴,晓谕四方。在利润的驱使下,大批商人闻风而至,日夜兼程朝杭州运粮。

  没多久,杭州粮食从短缺转为过剩,价格自然一落千丈。这个方法鬼斧神工,后来范仲淹同时代的一位大名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为官,遇到灾荒,就依样画葫芦,抑制住了当地的粮价。这个人就是包青天包拯。

  正如当年面对西夏挑衅时龟缩不战,范仲淹在杭州灾情中的种种“迷惑行为”,也招致了许多非议,甚至是朝廷纪律部门的弹劾。

  只有当大潮退去,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在本轮灾情中,两浙地区百姓流离,骚乱频发,只有范仲淹治下的杭州平安无事,受害最轻。

  八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因工作调动途经徐州,没想到因病滞留,一病不起,享年64岁。

  按照常理,这样一位风云人物,理应享有一个无比风光乃至奢靡的葬礼。可实际情况却是,下葬时死者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丧葬费全靠朋友集资。

  不是说好北宋公务员工资待遇千古第一,是其他朝代多少倍吗?怎么一个当过副宰相的领导就穷成了这样?

  这事还真不赖国家。国家发钱虽然大刀阔斧,可架不住范仲淹花钱鬼斧神工呀。

  《宋史》记载,范仲淹一辈子生活十分节(抠)俭(门),全家衣食勉强算是温饱。如果家里不来客人,别指望餐桌上出现两道以上的肉菜。次子范纯仁(后来官至宰相)结婚时,新娘子爱美,用了点好料子做帷幔,范仲淹听说后大为光火,差点没冲进屋把帷幔给烧了。到了晚年,每天精打细算更是到了多花几个铜板都能睡不安稳觉的地步。

  好了问题来了:范仲淹家里是有几千口人还怎么着?这么勤俭节约,离世时居然也没存下来钱?

  答案可以入选感动大宋十大人物:范仲淹如此俭约自奉,其实是为了慈善四方。关于这一点,有个故事十分有名。

  范仲淹做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时,派次子范纯仁回苏州老家搬运粮食五百斛(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结果范纯仁途经丹阳(今江苏镇江),遇到了著名文人石延年。

  此人现今已籍籍无名,但在当时也是大才子一枚。他曾以“月如无恨月长圆”来对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来,给“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对句的人虽多,至今无出其右。

  石延年家里刚刚办完一场丧事,原本打算回到北方,但银行卡余额却全线告急,导致他负担不起路费被困在了当地。

  范纯仁当时只有十几岁,二话不说就把五百斛粮食全送给了石延年(有种熊孩子在网上氪金打赏的感觉)。

  回家之后这孩子跟个没事人似的,站在父亲身旁一声不吭。范仲淹随口问他:此次回老家可曾碰到什么故人?

  范纯仁答:遇到石延年叔叔,因告贷无门滞留丹阳。

  范仲淹脸上浮起了责怪的神情:你这孩子可真是的,你就不会把咱家的粮食送给他吗?

  范纯仁赶紧申辩:报告父亲大人,已经送了。

  于是父子俩相视一笑,就是这么默契。

  

image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后来官至宰相

  对石延年的大手笔资助只是范家慈善事业的九牛一毛,用《宋史》中的话来讲,叫做“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哪怕素不相识,逢人之急范仲淹也会慷慨解囊。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慈善事业,是在家乡苏州购置千亩良田,设立义庄。相当于一个以农田产出为物质保障的基金会,周济对象是苏州的范姓宗族。虽然范家早年对待范仲淹母子并不友善,但并不影响范仲淹回馈故乡。

  由于制度设计十分完备,范仲淹义庄竟然绵延八百余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期间,仍坐拥田产五千余亩,不得不说是世界慈善史上一大奇迹。

  九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不以诗歌闻名,但这首《江上渔者》妇孺皆知。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字里行间都是深切的悲悯。

  从“先忧后乐”到“将军白发征夫泪”,再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范仲淹能成为千古不二的圣人、完人,最根本的原因无疑便是他身上这种超越了一己悲欢得失的悲悯精神。

  正是这种悲悯,让杜甫怒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白居易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让韩愈即使被贬八千里也要为灾民发声。

  很多著名文人、风云高官,只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其后人往往便湮没无闻甚至血脉阻断。而范仲淹似乎蒙受着某种神秘的恩泽,不仅儿子当上了宰相,千年过去仍旧子孙昌盛,瓜瓞绵绵,英才辈出。

  明洪武年间,还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苏州人范文从在朝中做御史,因直言敢谏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判死刑。后来朱元璋审核死刑犯名单,看到范文从的姓名籍贯,心中不由一动,把范文从叫过来提问: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是的,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

  范文从的回答让朱元璋有点恍然大悟:怪不得这货明知道老子杀人如麻,还敢来批逆鳞!来人,笔墨伺候!

  左右赶紧呈上一幅锦帛,朱元璋大笔一挥,写下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元璋不仅向范文从赠送了这幅不太高明的书法,还附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免除五次死罪。除非刻意作死,五次免死够用好几辈子了。

  

image


  朱元璋

  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是范仲淹不畏强御仗义执言的精神让范文从自蹈死地,同时也正是范仲淹的流风遗泽让范文从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后人如此,范氏家风真正是源远流长了。

  对范仲淹的各种褒奖,历史上可谓众声喧哗。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评价是: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明代诗人高启则说:

  有宋名臣谁第一?公为国家真辅翼。

  丰功茂烈何煌煌?信与日月争辉赫。

  不过,若论襟怀之深广、境界之高华,没有什么比得过下面这几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曾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新人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冠军、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四·风笛

宋代 范仲淹

风引湖边笛,焉知非隐沦。
一声裂云去,明月生精神。
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城大顺回道中作

宋代 范仲淹

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

宋代 范仲淹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崖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河朔吟

宋代 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西溪见牡丹

宋代 范仲淹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