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北宋孝子范仲淹:以身作则,孝悌传家

北宋孝子范仲淹:以身作则,孝悌传家

  你知道吗?

  其实在中国古代,

  是没有“母亲节”这一说的,

  但古人的孺慕之情却能传诵至今,

  不变的是感恩。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中国古代有不少慈母,

  当然也有不少孝敬母亲的孝子。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范仲淹。

  《宋史》称范仲淹”性至孝“,

  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

  天平君就分享一些范公为人子的小故事吧。

  迎母归养

  广德是范仲淹为官的第一站,他最为广德百姓传颂的是孝。《广德州志·名臣传》载:“范仲淹……登进士第,为广德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范仲淹一生对母亲谢氏至敬至孝。范仲淹来广德为官同年,继父朱文瀚离世,范仲淹虽立足未稳,便“迎母归养”,这成为千百年来广德人民教育子弟的鲜活教材。范仲淹对母亲既孝且顺,无论宦游何处,绝不与母亲分离。

  择地葬母

  “迎母归养”11年后,母亲离世,范仲淹在葬母问题上更表现出对母亲的至敬至尊。既没有将母亲归葬长山朱氏,也没有将母亲葬入苏州范氏祖茔,而是在洛阳南郊(伊川县)万安山下另选坟地安葬母亲,并安排自己及子孙将来都随母而葬,这样就避免了母亲身适两家之窘境。

  孝悌传家

  范氏家族的《家训百字铭》,也是以孝开头,全文如下: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此铭通俗易懂,易懂却不易为,幸运的是,范氏后人有范仲淹这样一位楷模可以学习。范仲淹的孝悌作风得到了后世子孙较好的贯彻,《万姓统谱》载:“范之柔,字叔刚,文正五世孙,举进士,厉刑礼二部尚书,太子詹事,事君奉亲,一以文正为法,知止畏盈,每有山林之志,卒谥清宪。”

  最后,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即将来临,

  天平君在这里向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敬!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赠张先生

宋代 范仲淹

应是少微星,又云严君平。
浩歌七十馀,未尝识戈兵。
康宁福已大,清静道自生,
邈与神仙期,不犯宠辱惊。
读易梦周公,大得天地情。
养志学浮丘,久链日月精。
寿存金石性,啸作鸾凤声。
阴德不形言,一一在幽明。
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
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
素闻前哲道,欲向圣朝行。
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
乃闻头角者,五神长战争。
祸福有倚伏,富贵多亏盈。
金门不管隽,白云宜退耕。
人间有嵩华,栖之比蓬瀛。
芝田春蔼蔼,玉润画铮铮。
峰峦多秀色,杉桂一何清。
月壑认瑶池,花岩列锦城。
朱弦冉冉奏,金醴迟迟倾。
相劝绮季徒,颓玉信纵横。
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
愿师先觉者,远远濯吾缨。

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十

宋代 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送刘牧推官之兖州

宋代 范仲淹

相国镇东鲁,开閤多英豪。羡子赋从军,壮思如波涛。

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鳌。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

或作梁甫吟,秋风共呼号。翩翩草檄外,可与相游遨。

益以夫子心,万物都一毫。此行名与节,须似泰山高。

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

宋代 范仲淹

蔌蔌楼台外,新辉溢四遐。
云中凋玉叶,星际落榆花。
岳色参差露,松声彷佛加。
风流裁赋苑,清苦读书家。
霜女惭轻格,蟾娥让素华。
孤鸿迷鸟道,万马忆龙沙。
净拂王恭氅,香滋陆羽茶。
载歌劳郢谢,一奏待种牙。
几处和梅赏,何人为鬓嗟。
含毫看不足,诗社好生涯。

赠棋者

宋代 范仲淹

何处逢神仙,传此棋上旨。
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
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
突围秦师震,诸侯皆披靡。
入险汉钭危,奇兵翻背水。
势应不可隳,关河常表里。
南轩春日长,国手相得喜。
泰山不碍目,疾雷不经耳。
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
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其五

宋代 范仲淹

有病甘长废,无机苦直言。江山藏拙好,何敢望天阍。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