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齑划粥
范仲淹两岁丧父,贫苦无依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过得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他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
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
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
为避开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来历。
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范仲淹《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两次游学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之际,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赠广宣大师》云:“忆昔同游紫云阁,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写的是范仲淹18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
范仲淹《远行帖》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粉花笺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两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他又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据范仲淹为王镐所写《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云:“时祥符记号之初载,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
范仲淹《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其一
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范仲淹与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
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真宗)令陕西发廪振(赈)粜,旱故也。”范仲淹两次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结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一路上亲眼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使他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婉言拒食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藏书甚多。范仲淹十分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他 “昼夜苦学 ”,五年未解衣就枕,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
当时他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竟一口未尝,任凭佳肴发霉,直到人家埋怨他才不得不说出心里话:“ 我喝粥惯了,担心一享受美餐,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范仲淹于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
窖金捐僧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赴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于是,慧通大师展开范仲淹书信,原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众人恍然大悟,对范仲淹不贪财宝、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便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捐僧”的故事。
物归原主
范仲淹小的时候常与一术士交往,术士病危时对范仲淹说:“我能把水银炼为白金,我儿子幼小,不足以传授。现传给您。”说完,就将炼术处方与一些白金塞进范仲淹的怀里,范仲淹刚要推辞,术士已咽气。十多年后,范仲淹任谏官,术士之子已长大。
范仲淹行书《师鲁帖》,纸本,纵32.8厘米,横39.2厘米;跋纵三二·八厘米,横一八厘米,凡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字有缺损,存一百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仲淹把他请过来,告诉他:“你父亲有神术,他死时你还小,故我收下他的遗物,现你已长大,我当归还你。”于是拿出白金与处方给他,封识依然是老样子。
范仲淹行书《与秀才札》
请人改志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寄送时,忽然想到:“不能不让尹洙看一看。”尹洙,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世称河南先生,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等职,后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时值范仲淹因指责丞相而贬饶州,尹洙上疏自言与仲淹义兼师友,当同获罪,于是被贬,最后为监均州酒税。
第二天,范仲淹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所以下笔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把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过目,否则,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尹洙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罢宴救济
范仲淹治理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便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在筹办装殓之物。他立即派人去询问,得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但送葬之物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听罢神情黯然,立即撤掉了酒席,并给予丧家重金救济,让他们办好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莫不为之动容,有的甚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