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快要接近尾声,许多历史人物也一个接着一个下线了。
晏殊决心远离朝堂自请出京,后于至和二年病逝,仁宗罢朝两日,纂其碑首“旧学之碑”。
改革失败后,苏瞬卿被贬,之后便郁郁不得志,怀着满腔遗憾而死。
而范仲淹也死在了被贬后调任的路上。
《清平乐》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仁宗时期的名臣,当中不乏敢谏直言的能臣,而范仲淹无疑是最“刚”的那个,几乎一辈子都在反抗的路上,为自己坚持的理想而战。
我们知道的范仲淹多半是在语文书上得来,然而他的成就远不止一篇《岳阳楼记》,他的德行人品,一直堪称士大夫的典范。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八个字是范仲淹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生活:穷了一辈子
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们,对范仲淹最大的印象,除了“刚”,应该就是穷。
每次晏殊找他,都要自带酒水。在京城没有自己的官邸,租的房子也都是破旧不堪,整个屋子除了书就是他自己,孑然一身。
而历史上的范仲淹也确实如此,一生清廉。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
经历童年诸多变故的范仲淹非常懂事勤勉,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读书的时候,范仲淹只能“划粥断齑” ,就是将粥食冻起来,分成四小块,每一餐吃一块,再就口咸菜,但他丝毫不抱怨,一直刻苦努力。
这件事也在剧中被仁宗用来鼓励寒门学子,要像范仲淹一样发奋读书。
他的勤奋是有回报的,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范仲淹感慨不已地写下: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寄乡人》
及第之后,范仲淹终于入朝为官,有了正式的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回奉养。第二件事,就是改回自己的本名“范仲淹”。
仕途:官场上的异类
过过苦日子的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初为官时写了一首《江上渔者》,反映渔民辛劳,表达了自己对劳苦百姓的同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
在那个众人皆为算计权衡利弊的朝堂,他实在是个异类。他的仕途经历了大起大落,直接上演了一场“三进三出”,三次被贬,三次奉诏回京。
第一次,百官和仁宗想为当时执掌朝政的刘太后大肆祝寿,范仲淹认为不妥,意思就是老太太生日家里凑活凑活过得了,何必搞得全天下都知道。
这还不算完,范仲淹还毫不客气地在奏章里指出,仁宗已经成年,太后应该“还政”。结果直接被贬出京,好朋友晏殊指责他太过犀利,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还会连累别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1033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仁宗惦念范仲淹曾为他争取早日主政的权利,于是将其召回朝廷,拜为右司谏。
第二次,当时的郭皇后误伤仁宗,仁宗和一些大臣想废后,范仲淹再次向仁宗进言,如此废后万万不可,仁宗不想再听范仲淹啰嗦,将其贬为睦州知州。
一年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因治理苏州水患有功,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
第三次,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仁宗进献《百官图》,指出宰相用人制度的严重弊端,劝说皇帝制定规程,亲自掌握官吏的升迁罢黜。
吕夷简也不甘示弱,他反诬范仲淹“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顶着“结党”的罪名,范仲淹百口莫辩,被贬为饶州知州。
到达饶州以后,范仲淹在附近做知县的好友梅尧臣,听说了他的遭遇,便为他寄来《灵乌赋》一文,劝告他从此不要多言生事,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
对于好友的关心和建议,范仲淹不能认同,他立即给梅尧臣回信,表明他为国言事的凛然气节:
“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给梅尧臣的回信中,范仲淹还附上一首诗,以明心志: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卹赋灵乌。
——《答梅圣俞灵乌赋》
可以看到,范仲淹做官从来不是为了大富大贵,明哲保身,他的一切谏言都只顺从本心而已,而这也注定让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得罪很多人。
戍边:文武全才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有思想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治军有道的军事家,可谓是真正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侵犯北宋边境,宋军大败,西北告急。
公元1040年,宋仁宗召回范仲淹,调往陕西,出任知延州,担任边防副司令。
范仲淹治军非常有自己的一套,首先主要是整顿军队,修改制度,训练士兵,其次就是修筑军事工事和要塞,同时推出节省边境财政支出等措施。
一系列改革后,军队战斗力加强,同时,他招抚两国边境的少数民族百姓,对西夏形成孤立局面,最后,迫使西夏向宋称臣,以最小的代价达成议和。
戍边期间,范仲淹还写了首《渔家傲·秋思》,来记录这段征战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虽然他治军有道,但他深知战争并不能带来幸福。
在诗词中,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抵制和厌倦的,他和所有边关将士们一样,希望战争结束,渴望和家人团聚。
改革:敢为人先
平息战事有功的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并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标志性事件——“庆历新政”。
仁宗决心治冗,任命范仲淹主持改革。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从政多年的经验和思想,形成《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
改革初见成效,但是触及的却是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一时间舆论四起,官场怨声载道,改革进入艰难时期。
期间他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题文,于是范仲淹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即使身处逆境他仍旧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达观,坚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事态度。
可改革仅一年,就宣告全面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邓州。
即使屡遭打击,范仲淹在地方也没有放弃理想抱负,坚持拯救苍生、扶助弱小。
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当时范仲淹已经病重,仍然带病走上去颍州的路,途径徐州时逝世,终年64岁。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自宋元明清以来,“文正”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北宋名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所以,了解了范仲淹的一生之后,便更能够明白,他的每一首诗词散文里,表达的都是自己对百姓、苍生的一片赤诚,他是一个胸怀天下、心中有大爱的人。
他用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他“成为良相”的理想。
但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只是为了服务苍生、为国事功,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才是他最高的追求。
电视剧里的范仲淹虽然已经下线,但是他的文采与傲骨,却值得我们学习。
你还想了解哪位古代文人?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