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大忧大爱,无悲无喜

​范仲淹:大忧大爱,无悲无喜

  


  提起范仲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词人。因为他留下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可实际上,范仲淹留传后世的词作只有寥寥数首,他一生的功业和辉煌,远不只在文坛。词人身份之外,他还是敢言直谏的忠臣,是临危受命的大将,是文韬武略的改革先锋……或许,只有走近他的人生,才会真正读懂他的忧与乐,喜与悲。

  居安思危,远见卓识

  范仲淹的军事谋略,早在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展示出来了。

  公元1025 年,还在兴化组织修堰筑堤的他上奏朝廷,提出“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的观点,他还担忧宋军战斗力衰弱,认为“今天下休兵二十余载,昔之战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战事。人不知战,国不虑危,岂圣人之意哉! 而况守在四夷,不可不虑”。公元1027年,他在南京教书,执教期间奏《上执政书》,再次指出宋朝久经太平,武备松懈,很容易被西夏抓住机会。

  后来西夏攻宋的事实证明,范仲淹的确具有远见卓识。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两年后,西夏大举进军,攻陷了延州(今延安)周边的大多要塞,西北边境告急。当时还在贬谪地饶州的范仲淹,被紧急召回京师,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关。这一年他五十岁。半生积累的文韬武略,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到达延州后,范仲淹迅速固寨修堡,整顿军队,并通过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等措施,防御敌军。但对于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几位主要将领产生了冲突。韩琦主张攻击,范仲淹主张守备,而仁宗选择了前者。结果就是,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损失近万人。

  或许边塞的一切,要比范仲淹想象中的更为残酷。在这里,范仲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患未除,壮志难酬,久戍边地,思乡心切……所有复杂矛盾的心情,都被范仲淹揉进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边塞词中。

  坚壁清野,固守边关

  公元1041年五月,范仲淹迁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扛在范仲淹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一到任,他便立即着手对环、庆边务进行整顿。

  首先,栽培良将,打造精兵。范仲淹在这段时间栽培了一批良将,狄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能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也有范仲淹的一份功劳(狄青链接)。同时,范仲淹大胆改革,赏罚分明,淘汰军中老弱病残, 杜绝“小弱怯懦之人”发往边关,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其次,修城筑堡,巩固要塞。他组织军民在庆州西北的马铺砦修筑城寨以阻敌、御敌,宋仁宗大加赞扬并特地赐名“大顺”。随后,他又组织军民在庆州、环州境内修筑了28座城寨、以及44个烽火墩,并联络周边各民族共同御敌,形成“城、堡、寨、墩”相呼应的防御体系,成为拱卫环州、庆州的重要屏障。

  再次,安抚诸羌,共御强敌。庆州有多个羌族部落。长期以来,羌人部落都是委蛇于宋夏之间。范仲淹对各羌族酋长予以安抚、犒赏慰问。同时,他还恩威并用,通过立法来维护当地治安秩序。他继承并完善了蕃官蕃兵制度,上奏朝廷选用有威信的蕃将,推荐羌族中享有威望的名将种世衡知环州,使羌汉两族人民结成了抵御西夏的“统一战线”。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西北防御力量大大增强。西夏士兵给范仲淹起了个外号,叫“小范老子”,(以区别于之前频频丧师失地的范雍),他们评价范仲淹“腹中自有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庆历新政,无疾而终

  公元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仁宗便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一场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改革,即将在范仲淹的主导下拉开帷幕。

  当时,北宋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宋仁宗委派范仲淹等人实行改革。

  范仲淹很快呈上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诸如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限制高官推荐人做官、严密贡举制度、修整武备等十条改革建议。宋仁宗采纳,诏书颁布,以示天下,这十条建议只有府兵法,因辅臣极力反对而作罢。公元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这便是北宋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

  


  当时,范仲淹罢免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枢密副使富弼有些担心地说:“您这样钩掉了官员的名字罢免他们,恐怕他们一家人都会痛哭啊!”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路是古代行政单位)!”

  然而,庆历新政与历史上很多改革一样,触碰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也遭遇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谣言也纷至沓来。随着反对声愈加激烈,公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请求辞去参知政事,出知邠州,仁宗准奏,后来他又以养病为由辗转到了邓州。而随着范仲淹等改革主力的淡出,新政措施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大忧大爱,无言悲喜

  就在新政被废止不久,人在邓州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让他帮忙为重新整修的岳阳楼作记一篇。

  刚刚经历过一场人生打击的范仲淹,此时或许有太多话想说。一生的荣辱成败,满腔的家国情怀,在那一刻,一齐涌向了笔端。于是,面对想象中的岳阳楼和洞庭水,范仲淹在邓州的花州书院里,写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结尾他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写完《岳阳楼记》七年之后,范仲淹去世了,享年64岁。

  生前,他的子弟曾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被范仲淹严词拒绝。与此同时,他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成立“范氏义庄”,承诺对范氏后代,义赠口粮,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如同丧父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逝世后半个多世纪,有一位粉丝不远千里,来到他的祠堂前。这位粉丝,叫元好问,曾写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绝世佳句。

  这一回,他心怀崇敬地写下:“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江城对月

宋代 范仲淹

南国风波远,东门冠盖回。
多情是明月,相逐过江来。

送僧文光

宋代 范仲淹

一品山前识,迢迢三十春。
多惭画戟里,重见白云人。

剑联句

宋代 范仲淹

圣人作神兵,以定天下厄。
蚩忧发灵机,干将构雄绩。
橐籥天地开,鑪冶阴阳闢。
南帝轮火精,西皇降金液。
炎炎昆冈荧,汹汹洪河擘。
雷霆助意气,日月沦精魄。
神气不在大,错落就三尺。
直淬灵溪泉,横磨太行石,
雄雌威并立,画夜光相射。
提携风云生,指顾烟霞寂。
坚刚正人心,耿介志士迹。
初疑成夏鼎,魑魅世所适。
又若引吴刀,犀象谓无隔。
截波虬尾滑,脱浪鲸牙直。
顽冰挂阴霤,皓月乘孤隙。
河角起彗气,云罅露秋碧。
晓镡星斗烂,夜匣飞龙宅。
舞酣霰雪回,弹俊球琳击。
鲜摇霅水光,腻刮湘山色。
青蛟渴雨瘦,素虺蟠霜瘠。
清音锵以鸣,寒姿坚且泽。
鬼类丧影响,佞党摧肝肠。
一旦会神武,四海屠凶逆。
周王奉天讨。商郊千里赤。
楚子扬军声,秦师万首白。
祥辉冠吴楚,杀气横燕易。
与君斩鳌足,八极停震虩。
与君製鹏翼,三辰增焕赫。
莫使化猿翁,辱我为纪惑。
莫使暴虎人,屈我执仇敌。
尊严俟冠冕,左右舞干戚。
功成不可留,延平空霹雳。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二·水月

宋代 范仲淹

千寻月脚寒,湖影净于天。
忽如常娥宫,俯仰见婵娟。
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送江南运使张傅度支

宋代 范仲淹

刑措东南始诏回,重分邦计命钦哉。
于公已积充闾庆,萧相还施富国才。
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马路初开。
启心知有嘉谟在,足乱云霓忆帝台。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

宋代 范仲淹

古来兴废一愁人,白发僧归掩寺门。
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
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
唯有延陵逃遁去,清名高节老干坤。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