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宋代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范仲淹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赏析

【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弱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倾向对立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了,他过去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复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鼓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定风波】中记录下来了。

范仲淹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创作背景

题为“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白花洲”。范仲淹五十七岁知邓洲,五十八岁时曾写《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诗,其中有“百花洲里夜忘归”句,故【定风波】定是五十七岁之后的作品,是记常游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宋代 范仲淹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八月十四夜月

宋代 范仲淹

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西溪见牡丹

宋代 范仲淹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送欧伯起

宋代 范仲淹

天与神交忽解携,一溪风月更同谁。
自惭萧洒如猿鹤,却向周郎怨别离。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

宋代 范仲淹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九

宋代 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

陈质殿丞挽歌词

宋代 范仲淹

贤者逝如斯,皇天岂易知。
众人皆堕泪,君子欲安碑。
几世传清白,满乡称孝慈。
贤哉生令嗣,遗秀在兰芝。

赠叶少卿

宋代 范仲淹

退也天之道,东南事了人。
风波抛旧路,花月伴闲身。
湖外扁舟远,门中驷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时贫。
见子登西掖,携孙过北邻。
白云高阁曙,渌水后池春。
樽酒呼前辈,鑪香叩上真。
祇应阴德在,八十富精神。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宋代 范仲淹

盛府兼名邑,荣归指故林。
多年望乡泪,万里倚门心。
江馆春寒薄,山程晚翠深。
板与迎侍日,桃李正芳阴。

送徐登山人

宋代 范仲淹

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
白发末理生,惟谈圣人道。
爱君妙山水,所得是神气。
尺素写林峦,邈有千里意。
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
直指九华峰,去扫先君茔。
却来华阳川,与我溪上盟。
行歌紫芝秀,坐啸清风生。
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结成物外游,忘此天下情。

道士程用之为余传神因题

宋代 范仲淹

貌古神疏画本难,因师心妙发毫端。
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

留题常熟顶山僧居

宋代 范仲淹

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
中有白龙泉,可洗人间耳。
吾师仁智心,爱兹山水音。
结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
笑我名未已,来问无端理。
却指岭边云,斯焉赠君子。

清风谣

宋代 范仲淹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
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
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瑰。
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人逍遥道。
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
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
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六

宋代 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

宋代 范仲淹

节製重并汾,淹留又见春。
年高成国老,道在乐天真。
风韵应如旧,精明迥绝伦。
致君心未展,宁是式微人。

答梅圣俞灵乌赋

宋代 范仲淹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卹赋灵乌。

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

宋代 范仲淹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
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
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
刘琨增坐啸,王粲斗销忧。
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
双双翔乳燕,两两睡驯鸥。
折翠赠归客,濯清招隐流。
宴回银烛夜,吟度玉关秋。
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浮。
王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

滕子京以真籙相示因以赠之

宋代 范仲淹

泰山采芝人,吏隐清淮滨。
金函秘实籙,奉之如高真。
谓子有仙志,兴言一相示。
叩头鸣天鼓,玉书粲然异。
白云引轻素,朱丝闻灵篇。
题云天实岁,传于任凤仙。
兵火换九州,于兹三百年。
非有灵物持,此书安得全。
绿字起龙蛇,丹文挂星斗。
六甲当奉行,百神乃奔走。
密密天上语,忽忽人间有。
与君置青山,解冠松桂间。
服此上清籙,上清庶可攀。
无为尘土中,草草凋朱颜。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崖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送魏介之江西提点

宋代 范仲淹

旌旗如火浪如鸥,一路春城次第游。
江上高楼欲千尺,便從今日望归舟。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