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承前启后宋词里,浩然清朗神仙外

范仲淹:承前启后宋词里,浩然清朗神仙外

  


  世人皆知,两宋之时,词学登峰造极。然却未晓,在宋词的悠悠天地里,既承前人之言语,又启后世之风气的伟岸之人,是他——

  他立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他生着“如火之热,如水之湿”之性;

  他开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唇;

  他张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目——

  他,就是“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范仲淹。

  在范仲淹的文学世界里,诗歌数目最盛,有305首;散文次之,有数十首;而词作最末,存世仅5首。然这5首却可与诗歌的305首相抗,其分量不容小觑,更是于宋词的发展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壹、承前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时任知制诰且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欧阳修积极支持政治改革,然终因旧派阻挠,改革归于失败。

  范仲淹也于庆历五年遭贬。在被贬前夕,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聚,倾诉自己心中所思——昨夜挑灯阅《三国志》,不禁暗笑曹操、孙权、刘备——此三人不遗余力、费尽心机争相称雄,却只落得三分天下。

  


  都来此事,屈指细思,与其如此,倒不若刘伶一般,喝他个酩酊大醉,活他个潇洒无求。人活一世,几人能至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晚年又瘦峋憔悴。唯有中间途经一段短暂的年轻之地,怎么忍心沉迷于功名利禄中,牵绊不前呢?纵然官至一品,身缠千金,试问又如何躲得过老冉冉将至?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

  争教我辈无欢绪。

  彼时的范仲淹已是经历过三次贬职且近乎耳顺之年的老人了,因政治上每每失意,范仲淹便常常游赏百花洲,以排遣苦闷心绪——穰城里虽满是罗绮,一派繁华,但春天的心儿似已不在城里,于是便至城外的百花洲上寻它。

  它果然在此处游玩——芦花与碧水互相映照着,满目和美,天空也澄澈湛蓝,一望无边,置身于此清幽之境,恍惚间觉得自己身处世外桃源中。休要责怪我享受安逸,功名利禄不过一纸虚浮,且得失自有天数。你听,田野间的黄莺都懂得唱新曲,花蝴蝶尚懂跳新舞,那是上天所赋予的本能,又怎可要求我辈不能欢愉呢?

  以上两首词,题材上较为宽泛:一为读史,写其后感想,一为咏景,颂幽雅美境;主题上颇有些道家无为的思想,不求功名利禄,汲汲于虚妄荣誉之中,但求把酒言欢,醉醉于美景良辰之间;用词上纤丽又不失晓畅,毫无艰涩晦难之感,清婉但不悲靡,不露绝望沉沦之态——虽政治失意,心中惆怅苦闷,然整体色调并不十分黯淡:既然“功名得丧归时数”,就无需“把浮名牵系”,还是趁着“莺解新声蝶解舞”的好时光,安欣而活吧。于是终于发出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积极慨叹。

  此两首词整体上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相吻合,亦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过程。

  


  贰、启后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的范仲淹被派往西北前线,肩负着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在某个秋日黄昏,看着满目的悲凉壮阔之景,不禁于长烟落日下提笔——秋至西北边塞,画出了与故乡江南两异的风光:你看,大雁对此地无分毫留恋,竟头也不回地匆匆飞回了衡阳;你听,黄昏之时,只有四面的边声随着军中的号角一同响起;你望,在那层峦叠嶂里,虽有烟霭沉沉,山衔落日,但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无人可赏这凄美风景。

  就饮一杯浊酒来排遣这苦寂吧,却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然而我未能如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声伴着满地霜雪组成了边塞之夜。而边塞里的人却不能安歇——将军因操持军事白了须发,战士们因久戍边关将思乡的眼泪滴洒······

  此词一改宋词多低沉婉转之调,启诉慷慨雄放之声。它不仅是宋词中的第一首边塞词,也是宋词中最早的豪放词,更对后来苏轼扩大词的表现领域,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这样的“一词三雕”,除了“宋朝第一人物”的范仲淹,又有孰人能做到?

  苏轼曾如此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然身为“一世之师”的范仲淹并非神话了的传奇,他胸中不只有天下家国,也有着寻常人之情感。

  《苏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约与上首同时期而作,虽传情皆为乡思,然写景浑然不同——白云漫飞碧天,黄叶遍舞地前。秋对着一池碧波,心绪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容貌,抬手整理云鬓,却触到了波涛上笼罩着的阵阵寒烟,寒烟里似包裹着一片苍苍翠色。远山慵慵地沐浴着夕阳,碧天友好地牵挽着绿水,而岸边的芳草却无情地煞着风景,自顾自地消失在那西斜的夕阳之外。再一次地追念故乡,我已黯然销魂。羁旅中的愁思如影子似的无休止地追缠着我,唯有在梦中方可稍停。月明之夜,休要携酒独上高楼,可知酒入愁肠,化作滴滴清泪,每一滴都在向月光诉说着绵绵的相思。

  


  本词题材上虽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但意境的阔大实令同类词艳羡。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清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评曰:“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题材明确,为秋夜怀人之词。在某个寒彻骨的秋夜里,范仲淹望着黄叶纷纷坠地,连同落花躺入香阶的怀抱,不禁感怀——这万籁俱寂的夜,仿佛能听到寒霜匝地而碎的声音。珠帘高卷,却是人去楼空,与空楼作伴的,还有空阔的天宇,在那场浩瀚盛世中,银河自是清朗大气,将自己全部倾泻至人间大地。月光一年又一年,总是这样皎洁若白绸,近在咫尺,让人似伸手可触,可月下相思之人却有着千里之隔。这万千愁绪在心,让人怎能随酒沉醉呢。只怕酒还未流入愁肠,先飞作滴滴相思之泪了。罢了,还是试着安睡吧,但早已尝尽了孤枕难眠的滋味,又怎能睡着呢?起身点上忽明忽暗的残灯,斜倚枕间。此般时刻,此种场景,满腔相思无处躲藏,不是在眉间,便是在心上。

  范仲淹长年羁旅,自有满腔相思离愁,必然一咏三叹。此词缱绻沉郁,语直情切。明代李攀龙《草堂诗馀隽》曾评:“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

  以上两首词作在内容上虽是抒写细腻愁思,但不管是“秋色连波”“山映斜阳天接水”,还是“天淡银河垂地”,词中所描皆是宏大浩瀚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园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乎不同;风格上沉挚真切,婉丽动人。内容与风格相融合,使得范词体格清刚沉雄,神致婉丽真切。

  北宋建国至宋仁宗时,因经济富庶,生活享乐渐成风尚,故士子们多创作以艳情为主题的歌词,且词风秾丽明艳,一度呈现繁荣之貌。兼有古人智慧与自己思想的范仲淹于此时登上词坛,将情思与华才化作翩翩蝴蝶,飞入千家万户,飞进那一双双慧耳之中。他如天上的神仙般儒圣无暇,纵然几度谪官,却每每“乐得神仙境”,又游走于神仙之外,将全部的目光和心力投身于家国百姓的实际生活。他承前启后,另辟天地,极大地改变了宋人无病呻吟、秾艳柔靡的创作观念,并引导着当时词坛多以艳情为主题的创作风气的转变,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曾评价范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词如其人,神致由性灵出,范词的婉约与豪放,自是范仲淹的清朗为人、浩然正气使然——

  若他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若他无“如火之热,如水之湿”之性;

  若他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唇;

  若他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目——

  也不会有“承前启后宋词里,浩然清朗神仙外”的范仲淹了。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赠锺道士

宋代 范仲淹

人间无复动机心,挂了儒冠岁已深。
惟有诗家风味在,一坛松月伴秋吟。

咏史五首其四·商人

宋代 范仲淹

履癸昆吾祸莫移,应天重造帝王基。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崖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樽前长揖圣贤清。

书海陵滕從事文会堂

宋代 范仲淹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
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黄。
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
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
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载光。
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
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
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
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
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江干闲望

宋代 范仲淹

江干日清旷,寓目一搘筇。
落叶信流水,归云识旧峰。
兰荪谁共采,凫雁自相從。
莫爱苹风起,波来千万重。

京口即事

宋代 范仲淹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