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的河南印记

范仲淹的河南印记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16岁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为官38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入朝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谏、开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外知一县一军、二府、十二州。在朝廷,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针对时弊,频频发声,为了国家了未来,献计献策,决不为一私而明哲保身;任职军中,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外任地方,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大搞民心工程,把”先忧后乐“思想,贯穿在工作的始终。病逝徐州,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南宋朱熹赞其为“天下第一流人物”。 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范仲淹一生游历、转官,足迹踏遍了北宋的版图,唯有在河南留下了最深的印记。

  一、 应天府商丘——腾飞之地

  01、五年苦读高中进士

  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二岁而孤,4岁时,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遂改姓朱名说。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侍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至22岁。23岁时孤身来到商丘求学,从此与商丘结下不解之缘。

  范仲淹求学商丘,不但因为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这里有名师名校应天书院;内因是范仲淹知悉自己的身世后,决心通过读书以自立。《家录》记载:“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予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商丘)。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

  对于范仲淹来说,希望通过读书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有着内外双重动力。所以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了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困难,但特别发奋苦读。《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由于勤奋努力,立志十年登第的范仲淹,提前五年实现理想,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 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的宁陵有了职田,便立即迎母侍养,同时把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接来料理职田;29岁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复姓范,复名仲淹。

  在短短的七年内,范仲淹圆了进士梦、自立梦、奉母尽孝梦、复祖姓梦。

  02、初葬母亲于宁陵,带丧主持应天书院

  1026年,母亲病故。范仲淹回到宁陵料理后事。由于母亲改嫁,将母亲与生父或继父葬在一起似乎都不合适,只有另起新茔才是最佳选择。所以,就把母亲安葬在宁陵的职田。

  在为母守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公尝宿学中,训导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使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03、万言奏章上执政书

  范仲淹为母守丧的头一年(1027年)他写有一篇著名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指出时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这个奏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概括了他先忧后乐思想。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他文学家的代表之作,那么,《上执政书》则是他政治家的代表之作。

  04、做应天府李家女婿

  进士及第后的第九个年头(公元1024年),36岁的范仲淹与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长女喜结良缘 。其妻李氏为应天府楚丘(曹县、虞城、商丘三县交界)人;范仲淹的三个儿子亦生于应天府。应天府附近的虞城、宁陵、永城等地亦有其田产庄园。至今,范氏一脉仍衍生于商丘沃土。

  二、汴京开封——梦碎之地

  0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构建庆历士风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

  入京次年,范仲淹提出请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还政于早已成年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怒 , 贬之!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怀念范仲淹当初为自己“仗义执言”,遂调他回京。当宋仁宗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上疏反对,又贬之!年后,范仲淹又回知开封府。他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指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吕夷简反诉范仲淹结党成功。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至鄱阳湖畔的饶州。

  好友梅尧臣劝慰他,要多学喜鹊,莫学乌鸦。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来,范仲淹重回朝廷,宋仁宗让他主动跟吕夷简道歉,消除隔阂。他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我怼人向来对公不对私,没有错,不道歉。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就是说,为官必须坚持原则,不能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不能怕受罪而当太平官;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

  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成为倡导庆历士风的两个口号,受得北宋士人普遍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倡导并力行的“庆历士风”,在仁宗皇帝的呵护下,在北宋成为一种风气,成为文人的光荣。仁宗的张贵妃求皇帝提拔一下自己的伯父,仁宗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议论,监察御史包拯极力反对,和皇帝当面理论,争执高潮处,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帝举袖拭面”,最终包拯还是把事搅黄了。

  到了神宗时期,神宗为了讨母亲和祖母的欢心,在浙江订了四千多盏元宵灯,谈好的价钱,到购买时,忽然要降价购买。这事让苏轼知道了,气得上了《谏买浙灯状》,说买灯就是浪费,本不该买,既然要买,又不安定好的价钱买,简直就是不要脸。着实奚落了一番之后,气得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去了。

  “庆历士风”由范仲淹首发,得到北宋士人的发扬光大,成为一股清风、和谐之风,也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道风景。

  06、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再被贬

  公元1043年,54岁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终因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失败。

  如果说范仲淹的《上执政书》是他的政治宣言书,那么四次被贬便是对他政治理想的沉重打击,“庆历新政”的失败标志着政治理想的破灭。虽然胸中有百万雄兵,万条妙策,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使繁华的汴京城成为他的梦碎之地。

  三、南阳邓州——扬名之地

  07、育才圣地百花洲

  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范仲淹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把过去达官贵人的休闲之地,逐步改造成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育人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08、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期间,好友滕子京派人来邓州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他整修了岳阳楼,特请好友为之作记。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范公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写就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诞生,其文千古传咏,“先忧后乐”的思想得以传播,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 滕子京也因求记名传天下。

  


  四、洛阳伊川——长眠之地

  09、 迁葬母亲于洛阳伊川万安山

  范仲淹在为母守丧期间主持应天书院,曾受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讲学之余,携友到伊川万安山下拜谒唐朝宰相姚崇墓。他发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唐代宰相姚崇、张说、裴遵庆、张锡等及其家族成员皆葬于此。此处在西京洛阳郊外 ,距京城开封也不远, 确实是作为墓地的首选。而宁陵地处黄河边,母坟有被黄河水侵扰的隐忧。范仲淹与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丧父,随母流寓,身世相同,经历相近;姚崇也是把母亲单独葬于万安山,自己身后陪母墓旁。这次拜谒姚崇墓,坚定了为母迁葬的决心。1031年,范仲淹迁葬母亲于万安山下,也为自己将来陪葬母亲身边做了长远打算。

  


  10、永远守候母亲身边。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从青州赴任颍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根据他的遗愿,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母亲墓旁,实现了范仲淹生前孝敬母亲,死后永远守候母亲的心愿。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2002年由范氏后人立在范园门前的范仲淹塑像

  


  


  范园

  而今,范园与姚园阔野毗邻,相望相守,东西相距仅200多米,成为万安山仅存的两处名人胜迹,百代流芳,万世景仰。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谢柳太博惠鹤

宋代 范仲淹

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
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处归程。
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
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

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

宋代 范仲淹

祖述贤人业,何因降玄乡。
周公旧才美,夫子近文章。
逸气公冲斗,雄源甚决潢。
月中灵桂老,春外实芝芳。
远似天无翳,清如塞有霜。
日星图舜禹,金石颂成康。
涡曲风骚盛,营丘学校光。
至精含变化,大手凿洪荒。
崧岳词欺甫,甘泉价掩扬。
满朝当讽诵,终古岂遗忘。
恍若探龙际,森疑履虎傍。
半生游此道,观海特茫茫。

依韵答蒋密学见寄

宋代 范仲淹

东南为守慰衰颜,忧事浑祛乐事还。
鼓吹夜归湖上月,楼台晴望海中山。
奋飞每羡冥鸿远,驰骋那惭老骥闲。
此日共君方偃息,是非荣辱任循环。

河朔吟

宋代 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從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

送何涉秀才

宋代 范仲淹

蜀道归来万里身,上堂嘉庆动诸邻。
贤良诏下先生起,休向成都问卜人。

郡斋即事

宋代 范仲淹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