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北宋范仲淹:后天下乐而乐,莫如先往极乐

北宋范仲淹:后天下乐而乐,莫如先往极乐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他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与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精神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先生的一生,也的确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陕西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谥号文正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范公两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改嫁到山东长山。稍长明白事理后,他伤感不已,住进了山东长白山醴泉寺,拜寺中住持高僧为师,勤奋苦读。他每日煮粥两升,冷却后切为四块,撒上菜末,早晚各食两块,以此果腹。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由来。

  在醴泉寺苦读期间,他偶然之中发现寺中地窖内藏有很多金子。他虽然家贫,却不为所动,照原样将金子覆盖起来,分毫未取。等到后来显贵时,才将此事告知寺中僧人。寺僧将这些金子取了出来,用以修复业已破败的醴泉寺。他的高尚品格,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年少时便已显露了出来。

  虽然孤独贫苦,但他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一次,他遇到一位相士,问道:“你看我以后能做宰相吗?”相士说:“小小年纪,口气不小。”范仲淹又说:“那你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公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他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修筑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200华里的海防堤,造福于一方百姓,后人称之为“范公堤”。因为感激于范公的恩德,当地许多百姓都改姓了范。

  他还针对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的现状,上书仁宗皇帝,力推新政,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便焕然一新,史称“庆历新政”。

  在军事方面,康定元年(1040年),范公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他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在文学方面,他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他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他的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灵乌赋》一文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句,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典范。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在文化教育方面,范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在庆历年间主政时,他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也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范公的淳淳厚德,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荫庇着后世子孙。他的四个儿子,都官高爵显。特别是次子范纯仁,更是做到了宰相之位,且有乃父遗风。千百年来,范公的后人,昌盛无比,贤良辈出。自北宋至清末,范家共出了七十二位宰相。

  和历代文人士大夫一样,范公与佛教也有着甚深渊源。

  范公的母亲笃信佛法,长斋绣佛达20年之久。年少时,他曾拜高僧为师,发愤苦读于醴泉寺。母亲和高僧的言传身教,寺院中那晨钟暮鼓、诵经念佛之声,自然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他佛法上的熏陶。

  范公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必定造寺度僧,兴崇三宝。他与佛门高僧交往极多,仅见于诗文中的就有早年结识的释文光和广宣大师,还有琴中知音真上人、越僧长吉、吴僧真、元二上人等不下十人。他曾问道于琅玡慧觉禅师,且有偈赠予禅师,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取识性入玄关。”

  范公在母亲去世后,恭请出家法师为母亲诵经超度,虔诚所致,竟然感得观世音菩萨化身出家人,为其母亲念诵《金刚经》半部。

  范公屡次作文表赞佛门高德。仁宗皇祐元年,天竺山日观庵善升禅师入寂,先生为其撰写塔记,表彰德行。

  范公还曾将自己的房舍捐献出来,改建成太平寺,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禅师入寂后,范公为其撰写碑铭。在碑铭中,范公赞道:

  “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千载清风。”

  不独如是,范公与佛教净土宗更有着殊胜的因缘。

  据清朝佛教著作《角虎集》记载:“时有宗道者,见雪窦后,超放自如。后忽自检居寿春,不出。

  常口念弥陀,以扫帚自净其居。公往见之……问曰:‘如何是西来之意?’宗曰:‘云开山月露,雨过竹风凉。’又问:‘终日念佛,当过什么?’宗举扫帚作舞势。公豁然领旨,常修净业,以养圣胎。”

  “以养圣胎”即是求生净土、存养莲胎之意。由此可知,范公在当时的一位名为宗道的法师开示指引下,常修净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这位法师的引导方式颇具禅宗的风范,但由于高僧善于洞鉴行者善根与时节,加之巧摄妙引,悟力超凡的范仲淹豁然终由单纯参禅转入“终日念佛”的修行路径。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范公走完了他63载的光辉一生。

  《角虎集》中记载,临终之日,范仲淹对家人说道:“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由此可知,范公临终前便预知时至,梦见西方妙境界相,且知自己定当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范公去世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民间各地纷纷建立祠堂,画像供奉。上至朝廷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如丧考妣,悲泣哀号。

  自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句悲悯弘大、仁慈爱物的名言金句感动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这位“后天下乐”的仁者,却因为念佛,早早先于我们到极乐世界永享真实究竟的安乐去了,料想范公也定在西方日日心忧我等娑婆旧亲们——“众生何事不思来”呢?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宋代 范仲淹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新定感兴五首 其二

宋代 范仲淹

山水真名郡,恩多补谏官。中间好田锡,风月亦盘桓。

忆杭州西湖

宋代 范仲淹

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
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

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

宋代 范仲淹

祖述贤人业,何因降玄乡。
周公旧才美,夫子近文章。
逸气公冲斗,雄源甚决潢。
月中灵桂老,春外实芝芳。
远似天无翳,清如塞有霜。
日星图舜禹,金石颂成康。
涡曲风骚盛,营丘学校光。
至精含变化,大手凿洪荒。
崧岳词欺甫,甘泉价掩扬。
满朝当讽诵,终古岂遗忘。
恍若探龙际,森疑履虎傍。
半生游此道,观海特茫茫。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七·天门

宋代 范仲淹

天门绝境游,熙然揖灏气。
下顾莽苍间,云雷走平地。
天威不远人,孰起欺天意。

新定感兴五首

宋代 范仲淹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
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