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应天书院苦读成才的启示

范仲淹应天书院苦读成才的启示

  

image


  范文正公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北道重镇成德军(即真定府)节度掌书记官舍。字希文,谥号“文正”,别称范履霜、范文正、朱说,汉族,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吴中区)。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移守颖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智谋过人远甚”,“文武兼备”,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又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教育事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谱写了“先优后乐”的时代乐章。

  范仲淹应天书院苦读成才的启示

  范仲淹是我国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优秀的历史人物之一,他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于一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迪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年幼丧父,迫于生活无着,母亲带着他改嫁给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的山东淄州长山(今山东省邹平县)人朱文翰。从此,范仲淹改姓朱,取名朱说。

  范仲淹从小就立志不做良相、就做良医。他认为:做宰相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做良医虽不能造福天下,可以给老百姓治病,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这就使他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根基。

  基于此,范仲淹从小就对学习有一个偏好,只要有时间就刻苦学习知识。少年时期,听说长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便萌发了进山拜师求学的愿望。在如愿以后,便在醴泉寺僧舍,昼夜刻苦攻读,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学习。当时家境也不是太好,能供给他的粮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锅米粥,等冷却凝结后划成四块,加些野菜盐末,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来历。

  后来,范仲淹知道自己原本姓范以后,彻夜难眠,决心去应天府书院求学,等功成名就、自立门户后,再把母亲接回奉养。

  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今商丘),进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又名南都学舍,是曹诚出资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兴建的,规模宏大,藏书数千卷,皇帝亲赐“应天府书院”匾额,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从此范仲淹开始了五年的苦读生涯。

  应天府书院苦学成才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以后,如鱼得水,心情十分畅快,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他都是昼夜苦读,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从不懈怠。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时,依当时的环境,要想出人头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考中进士,入仕为官。他是一个外地的学生,又没有家庭的支持,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他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这种生活状况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扑在学习上,以颜回自励,“飘思颜于心还乐”;他效法颜真卿“饘粥不继”的精神。他发愤刻苦,“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学是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回家时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很受感动,便关照差人给儿子送饭时也给范仲淹捎上一份。当同学把捎来的饭给范仲淹送去时,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但他却再三婉言谢绝,怎么也不肯吃。他对那位同学说:“我吃粥吃惯了,过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这样度过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饭,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请向伯父转达我的谢意。”在南都5年,他坚持过着清贫刻苦的生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苦读,成为范仲淹青春记忆的主旋律。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达府城的消息轰动了应天府,大街小巷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群,府学的学生们也纷纷涌到街头观看,谁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的。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仍一个人留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认真地说:“皇帝是要见的,但等以后也不迟,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始终难改他苦学的精神和意志。

  刻苦勤奋地学习,使范仲淹“大通六经之旨”,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7岁时以“朱说”之名、以中乙科第97名,考中了蔡齐(988-1039)榜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开启了他辉煌的仕途生涯。

  范仲淹苦学成才的启示

  范仲淹刻苦求学的人生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也养成了他一生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他的同科进士滕子京在修复岳阳楼请他撰写一篇文章,范仲淹把一生的志向和做人准则用《岳阳楼记》短短四百多字的文章展现给世人,且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我们现代的社会,科技高速发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范仲淹的苦学成才还是当今世界所要推崇和敬仰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以下启示。

  一、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

  自古以来,世上流传着一句名言:苦尽甜来。是的,没有苦,就没有甜。苦与甜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经受苦中苦,才能得到甜上甜。

  在学校里,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诉苦喊冤:学习太苦了!但他们是否尝到了苦后之乐呢?

  范仲淹经历了人生的艰苦磨炼,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成为了人中豪杰,成为佼佼者。如果没有他立志苦读,甚至五年衣不解带,一天只吃两顿稀粥,一直地读书苦学,才历练了他入仕从政以后,不管到何处都能考虑到劳苦大众的利益,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不管是筑堰捍海、执教兴学、苏州治水、上《百官图》,还是权知开封、西征戍边、庆历新政、捐义田建义庄,更多的是每到一处做官,都能处处为老百姓谋利益,赈济灾民、兴办学校等等。尽管他三次遭奸官诬陷受贬,也从不计较。不管身在何处,只要能为老百姓服务,就从不后悔、从无怨言。他的高风亮节、廉洁勤政的品德受到了朝廷内外一致的认同和赞扬。

  事实证明,苦与甜是一种辨证关系:没有苦,就无所谓甜,无所谓乐;没有甜和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中有甜,甜中有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只要我们有了艰苦的付出,才能享受到成功后的幸福和快乐。

  二、只要努力做,世上无难事

  翻开中外历史名人录,有成就的人全都经历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炼,他们都是向困难挑战的胜利者。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克服苦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尝到幸福的甜头,站立历史的潮头。

  范仲淹的成功更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划粥断齑、婉言拒食、衣不解带、昼夜苦读等等,受过如此磨难的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只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甜蜜和快乐。

  我们现今的社会跟当年范仲淹所处时代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你要想成就自己的学业、事业,不付出艰辛的努力,往往是不行的。通过艰苦的努力付出,使你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夯实了成功的根基,距离成功的彼岸也越来越近,越接近成功。所以,你收获了成功,是大势必然。

  世界上通过艰苦不懈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事例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事肯下功夫,坚持不懈,你做到了,成功就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三、选准目标,就要为之拼搏、奋斗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勤奋、执着、拼搏、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成功者的队伍里,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他们居然收获了成功。在失败者的队伍里,很多人并不愚蠢,而他们没有跃上成功的高台。其实,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那就是勤奋、执着、拼搏、努力。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意志的成功。

  范仲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他通过自己不懈的拼搏、执着的追求而获得的。幼小丧父,母亲靠给人干活获得一点点收入才养活了母女俩。尽管后来在朱家,不至于生活无着,但范仲淹一直的生活节俭,就是他当了官,也一直要求家人节俭生活,没有客人一般不吃肉。但对于老百姓的疾苦他却处处挂在心上。

  我们要成就梦想,就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列宁说过:“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那么,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有一种坚强的信念、持久的激情和耐心。多干实干,积小成大,积少成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不能怕经历挫折,只要有了这种不屈不挠的拼搏奋斗精神,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只有那些勇往直前、敢闯敢试、把困难险恶甩在一边的人,才能走好自己的路,才能收获成功,才能成就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总之,范仲淹一生受人崇拜和尊敬,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与他一生节俭生活、勤政廉洁、心系百姓、专注朝政分不开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作者: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虞城县范仲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范存义)

  

image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谢景初迁凭宰馀姚

宋代 范仲淹

世德践甲科,青紫信可拾。
故乡特荣辉,高门复树立。
馀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
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
又得贤大夫,坐堂恩信敷。
春风为君来,绿波满平湖。
乘兴访隐沦,今逢贺老无。
文藻凌云处,定喜江山助。
未能同仙舟,离樽少留驻。
行行道不孤,明月相随去。

和韩布殿丞三首其二·琴酒

宋代 范仲淹

弦上万古意,樽中千日醇。
清心向流水,醉貌发阳春。

寄西湖林处士

宋代 范仲淹

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
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
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
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萧洒桐庐郡十绝 其八

宋代 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谢柳太博惠鹤

宋代 范仲淹

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
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处归程。
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
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 其三 二室道

宋代 范仲淹

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

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