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

  

image


  范文正公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北道重镇成德军(即真定府)节度掌书记官舍。字希文,谥号“文正”,别称范履霜、范文正、朱说,汉族,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吴中区)。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20日),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移守颖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魏国公。

  范仲淹“智谋过人远甚”,“文武兼备”,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又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教育事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不凡而短促的人生,谱写了“先优后乐”的时代乐章。

  范仲淹与虞城范氏家族

  虞城范氏家族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自元末明初从苏州迁徙以来,子孙繁衍,族业昌盛,已传承二十七代,人口四万余众,成为范仲淹家族在河南的重要支脉。由于以往的历史研究中视野狭隘,信息不灵,导致外界对虞城范氏家族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在河南有范仲淹如此重要的直系后裔,致使目前的范氏研究资料中对虞城范氏家族的信息言语不详,影响不远。本文依据近来范氏家族研究的最新资料,试对虞城范氏家族与范仲淹的关系及历史渊源做一简略阐述,不当之处,以求方家教正。

  虞城范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中华范氏是帝尧后裔之一支。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名士会者,字季,富才智、善谋略、务宽厚。初封于随(今山西介休县),后又改封于范(今河南范县),故史书中称他为隋季、隋会、隋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实为范氏之始,受姓之祖。距今已有二千六百余年。

  范氏得姓后,子孙繁衍,生生不息,遍及华夏各地。然而后裔迁徙从无定名,而世代云遥,家乘失传,莫能悉考。惟有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一支,自汉迄今确有可据。史载:后汉范滂传至南北朝范晔,其裔孙唐朝宰相范履冰传至六世范隋,初任幽州良乡主簿,后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因中原战乱纷起,不得还乡,举家居于苏州吴郡,子孙遂为吴人。

  范隋被尊奉为苏州吴郡范氏的始祖。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俱仕吴越。北宋朝建立,范墉随吴越王钱俶投宋,先后任武信军和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瑞拱二年调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于淳化元年卒于徐州任上,归葬于苏州故里。范墉生三子,长子仲滋;次子仲温,三子仲淹。长子仲磁早殇。次子仲温天圣三年进士,官至太子中舍。三子仲淹,字希文,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谥文正。他是范姓家族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为后世范姓众多支派所祖所宗。

  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他的父亲范墉,是武宁军的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范墉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吟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三年多的时间,长白山上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朱文瀚前妻的儿子浪费不节,范仲淹看不习惯,批评了他,他反讽说:“我自用朱家钱,与你何干?”范仲淹迷惑不解,别人告诉他:“你乃苏州范氏之子,随太夫人来到朱家。”他这才知道,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外出求学。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读,而且书院不收学费,更是没有经济资助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他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类似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连岁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乎仁义。”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4年),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鼓乐中跨马游街时,他想到以往艰苦卓绝的岁月,随口吟出这样的诗句:“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跨入了仕途的行列,真正实现了他“感奋自立”的人生抱负。

  广德军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官职虽小,却从此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禄,有了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宋朝对官员的俸禄实行的是官佃制,即拨给入官者一定的土地,称作职田,以土地的收入养家糊口。

  按照宋代的定制,从九品官员可以得到二至三顷的土地。其土地可根据官员的愿望,一是划拨在自己的祖籍地,二是划拨在任职的地方。范仲淹从小就离开了苏州的祖籍,随母亲到了山东长山,长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又脱离了山东长山自立门户,所以苏州和长山两地都无法划拨他的土地。范仲淹在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苦读了五年,从这里步入仕途,这里不仅有他的师生好友,更是他人生自立的起点,他的悲与愤、苦与乐与这里的土地息息相关,因此他对应天府充满了情感,也对这座古城充满了眷恋,他要求把职田划拨在应天府(商丘)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宋真宗景德三年改睢阳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为南京,是京城开封的陪都。这正好是范仲淹来应天府书院求学考中进士的前一年。南京作为京城的陪都,是高官权贵的云集之地,封建时代又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职田一般会按照官员的职位划分等级和远近。范仲淹作为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其职田不会划拨在都城的近郊,只会被安排在远离都城的地方。当时,应天府辖六县:宁陵、楚丘、虞城、夏邑、谷熟、宋城,史料记载,范仲淹的职田被划拨在了宁陵,这或许是官职大小的安排顺序,或许是范仲淹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

  有了自己的职田,有了生活的保障和经济的来源,范仲淹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践行自己的诺言,把母亲接来赡养。于是后来,他在职田地的宁陵安了家,又把同母异父的三个兄弟接到宁陵来共同生活,既可以照顾母亲,又能够管理职田。天禧元年范仲淹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官职为从八品,其职田份额为六顷。这些新增的土地,则被划拨在了永城,永城是亳州的属地,是范仲淹任职的地方,把土地划拨在任职的地方也是朝廷的规定。

  宋仁宗天圣二年,范仲淹已经三十六岁,还没有婚配,在其母亲的一再催促之下,经密友李紘从中撮合,与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结为夫妻,缘婚于应天府。李紘与范仲淹同年,两人曾同在秘书省任校书郎,李紘又和范仲淹的妻子李氏是堂兄妹。李家世居应天府楚丘(今山东曹县),是唐朝名将李靖的后代,也是楚丘的名门望族。其岳父李昌言的长兄李昌图官至国子监博士,次兄李昌龄官至参知政事,官宦世家,门第显赫。范仲淹作为他们的侄婿,自然受到格外的照顾和关爱,帮助他把家安置在应天府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应该是范仲淹真正意义上的家,伴随他度过了半生的岁月。富弼在《麦舟图》的题辞中称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为“睢阳少年”,便是范仲淹家在应天府的最好证明。应天府唐朝时为睢阳郡,范纯仁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出生于应天府,史有“纯仁生于南都”的记载,又是在这里长大成人,所以有“睢阳少年” 之说。

  范仲淹在应天府有了稳定的家,有了情深意笃的妻子李氏,才会顺理成章的实现“迎其母归养”、“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初葬母于应天府宁陵”等一系列的人生大事。正因为一系列的人生大事都是在应天府这里完成的,所以范仲淹一生都与这里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范仲淹在应天府安家落户,有了安定的家室,便开始了他一生奔波忙碌的仕途生涯。天禧三年加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五年调监泰州西溪盐仓,天圣二年迁大理寺丞,天圣三年又被任命为泰州兴化县知事。其后出将入相,辉煌一生。随着官职的变化,他的职田份额也在增多。除了宁陵、永城有他的职田,虞城也有了他的职田。据篡修于明朝万历十三年的《虞邑范氏族谱》记载:“仲淹,字希文,祥符八年进士,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这说明在虞城已经有了范仲淹的食邑之地。所谓“食邑地”其实就是官员的职田。这里不仅指明了他的职田,而且明确指出了职田的面积,是“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

  按照宋朝的规定,一般每亩职田的佃农为三人,以此推算土地的面积。宋真宗朝和宋仁宗朝时,全国平均每户只有二点五人,六百户的人口应该是一千五百人,一千五百人应佃的职田应该是五百亩,就是说范仲淹当年在虞城耕种的职田大约是五顷地。而范仲淹实际应该得到“食邑二千三百户” ,即二十顷左右的土地,这也是他二品官职应该得到的职田数额,而实际上才得到六百户,说明了宋朝时期农村的萧条和荒芜。由于宋朝和北方金人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影响了当时的稳定和发展,致使农村人口稀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范仲淹应得的职田因为缺少佃农,实际耕种的只有五百亩。

  范仲淹对职田的管理,也是我们今天应该了解的内容,目前见证于史料的,主要是当年范仲淹与家人的通信。范仲淹书信中多次涉及到宁陵职田和永城职田的问题,对虞城职田没有提及,可能的原因是,一是我们见到的范仲淹家书并非全部,而是极少的部分。二是虞城职田有另外的管理人员,比如有家族的人在管理等。根据明代以来的《虞邑范氏族谱》的相关记载来看,虞城的职田应该有家族的人在进行管理,这些家族人员是谁,史料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根据相关的史料分析,帮助范仲淹管理虞城职田的,很可能是苏州祖籍的范姓家人,如范仲淹的兄长范仲温的家人或其他直系亲属等。因为当年范仲淹的孩子都还没有成人,其余的亲人一是山东长山同母异父的朱姓兄弟,一是商丘妻子李氏的家眷诸人;家书中已表明朱姓兄弟在帮助照料宁陵和永城等地的职田,而李氏的家人多步入仕途,不可能来帮助他管理农事。因此,帮助范仲淹管理虞城职田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祖籍苏州的范姓家人。这可以从虞城的范姓家族中得到佐证。

  虞城范氏家族,是范仲淹在中原的直系后裔。据篡修于明朝的《虞邑范氏族谱》记载:“仲淹公生四子,长子纯佑,荫守将作监主簿,族称监簿房;次子纯仁,皇佑元年进士,相宋哲宗入逾五十年,谥忠宣,族称忠宣房;三子纯礼,仕至中大夫尚书右丞,谥恭献,族称右丞房;四子纯粹,朝大夫户部侍郎,族称侍郎房。而虞城范氏始祖宗聪,乃文正公次子忠宣公之后,其相沿世系是:文正公一传忠宣公,二传正路公,三传直业公,四传公义公,五传良臣公,六传士正公,七传宗聪公。宗聪公实为文正公之八世,于元明鼎革之际,携次子文理从苏州吴县返迁虞城,宗聪公遂为苏州迁虞始祖。至今已六百余年,子孙繁衍二十几代,人口达四万余众。”

  从族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范宗聪是范仲淹的嫡传八世孙,于元末明初时期来虞城落户,而后发展成为今天的虞城范氏家族。范宗聪当年只是布衣之身,为什么要从千里之外的苏州来虞城落户,这其中必然有着深刻的原因。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应天府的虞城有其先祖范仲淹的职田存在,而且又有苏州范氏家族的人在此管理耕种。后来由于金人南下,宋都南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已经无法安居乐业,在虞城管理职田的范氏族人才随着北宋政权的衰亡而南返回了苏州。

  经过二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朝代更替,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天下,建立了明朝政权。这时,中原之地经多年战乱,已荒芜人烟,赤地千野。《明史》载:“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因此,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繁荣,从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近五十年间,曾从山西等地移民十八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陕、甘、宁等地。范宗聪便是在明朝初年的移民大潮中,从苏州的吴县来到了虞城。

  范宗聪为什么会选择移民虞城,找到了这个答案,便可以理清虞城范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以及与范仲淹的诸多关系。范宗聪移民虞城的原因,族谱中亦没有涉及,仅在多处的文字中,显示出宗聪公是“返迁”虞城。按照“返迁”的词意,只有原来在这里住过,走了以后再次回来,才能称为“返迁”。范宗聪是范仲淹的后裔,那么原来在虞城住过的肯定应该是范仲淹的家人,只有这样,范仲淹的后代再来虞城才是“返迁”。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当年为范仲淹管理虞城职田的,就是苏州的范氏族人。也只有自已的族人,才可能把完整的家族信息传承给后世,使二百多年后的范仲淹后裔范宗聪,能够知道河南虞城是先祖的居住之地,那里曾有先祖的众多祖业,他才会不远千里的从苏州奔赴虞城,在自己的先祖地安家落户,否则,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比虞城更好的地方呢?

  从范宗聪来虞城的落户之地,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当年范仲淹职田在虞城的位置。族谱记载,范宗聪来到虞城,落户于现在的贾寨镇黎丘寺一带,这可能就是宋代时范仲淹的职田所在地,大约位置就是今天的古王集乡和贾寨镇一带。范宗聪在这里安家落户后,虞城范氏家族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逐步发展成为明清两代声名远扬的名门望族,一直走进了红红火火的今天。

  虞城范氏家族的发展现状

  范宗聪于元末明初时期携次子文理从苏州迁居虞城后,立业于耕耘,传家以忠厚,时刻牢记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教诲,遵仁、义、礼、智、信之良训,守忠、孝、节、烈、廉之要诣,行功德好义之能事,其族人为官为宦,务农经商,执教为文,皆秉承祖功宗德,逐步发展成为虞城明清两代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人常说一部《虞城县志》,半部范氏家谱,此话并非虚言。

  虞城范氏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对社会的三个重要贡献。

  一、在家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涌现了一大批文武兼备、利国利民的社会英才,为范氏家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范宗聪父子以布衣之身来虞城落户,可见当年艰苦卓绝之情状。《虞邑范氏族谱》记载:“初,公之来虞也,逾越险阻,相宅兹土,作之屏之,肇立家室。勤穑事以开基,本诗礼以传家,其规模固已宏远矣。”范宗聪虽是布衣之身,却深谙先祖范仲淹的品德良训,注重家人的教育和培养。因此传至四世范俊,便中明宣德己酉科乡举,此时范氏家族人口还不足二十人,这对一个在虞城落户不久,势单力薄的家族来说,该是多大的荣耀和激励。族谱载:“俊,字世英,号潜斋。自幼聪敏,美仪容,卓荦奇志,少游庠序,英迈不群。中明宣德己酉科乡荐。不以仕进为荣,益励志于学。因读《史记》,乃发愤曰:世岂无复司马子长耶。自胄监告往南廱,欲亲天下名师贤友,以终其业,不幸卒于高邮,终年三十九岁。”明代宣宗朝时,乡试三年一开,每县乡举者不过一二人,中举者皆披红挂彩,跨马游街,以示荣耀。范俊的中举,为家族和社会树立了榜样和楷模。这种标杆效应很快便在家族中显示出来。“公既殁,妻石氏贞节自矢,以抚幼孤。躬亲教训,以承公志。长子贤以国子释褐擢顺天府通判;次子贯授七品散官。一门簪缨,光震远迩。此后,子孙绳绳,科第不绝,名臣贤士,络绎数百年。”

  据清乾隆八年的《虞城县志》和光绪十四年的《虞邑范氏族谱》记载,从明初至清末,虞城范氏家族中,中进士者六人,举人十四人,贡生一百零五人。秀才生员枚不胜举。在朝或在外为官者数百人。为其建坊旌表者三十多人。真可谓英才辈出,光宗耀祖。而虞城范氏一族,实不负为范文正公之后裔也。

  我们选择其中的代表者,略作介绍:

  范志懋,字伯元,号太乙,生而端方颖异,日诵千言,为文高古有奇。弱冠补弟子员,旋食饩闭户攻苦,先奏两汉,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尤精于关闽濂洛之学,中万历壬子乡试,仕至山西蔚州兵备道佥事。著书数十种传世。

  范志骠,字仲元,号参三,少警敏,尚气侠,广结纳,得荐武闱贤书,喜谈太公、孙子兵法,中万历己酉科武举,任河南守备,练兵有法,民以安堵,升通州参将,名震三辅,达于边陲。守城破敌,捐躯报国,赠骠骑将军。

  范志道,字惟一,号霖芳,由拔贡任长葛县训导,后升山西清源县知县,剔弊厘奸,豪蠹敛迹,为官三年,惠政于民,民皆颂之。以病致仕,清贫如诸生时,请谒乡里,重之崇祀乡贤。

  范志完,字叔恺,号成六,以上书中天启辛酉乡试,成崇祯辛未进士。初授宣府推官,慷慨论列时事无所讳,谪宣城司李,公处之坦然。后补宁国府推官,著《理官六箴》、《谕士六箴》,盛传海内。署府事,招抚溧阳之变,升户部主事。去宁日,百姓为公建生祠,立碑碣,以令永闻。公为官清廉,才智卓著,勇谋兼备,由户部主事先后任真定府知府、关内兵备道、山西巡抚、兵部左待郎。后被谗言中伤,卒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享年五十四岁。

  范志奇,字季恺,号生八,奉母王恭人《八行图》之训,非礼服不服,非法言不言,凡事取法古人,以孝悌闻于邑,宗族乡党皆推重之。以贤良方正荐举,钦授河北保定府蠡县令,政声卓著,功绩菲然,被誉为邑中楷模,王国桢干。

  范良彦,字济略,号毅伯,公少年老成,聪慧过人,天资警敏,励自刻苦。每展卷即能领悟,辄披阅便可朗诵,学使者校士雪苑,得公文击节称赏。补弟子员冠军,中万历壬午科乡试,成万历丙戌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公按部淮扬,饮冰自矢,铁面绣斧,豺狼遁迹,江准之间,为之澄清。足见公为官之清正,处事之利落,为人之坦荡。公善诗文,得之甚厚,然离乱之世,失之颇多,止得《白凤馆遗集》刊梓传世。

  范琇,字次玉,号灿议,自幼潜心经史,博洽淹贯,为文清新隽永,人争传诵。早入泮宫,愈自刻励,遂登康熙丙子贤书,又十年而成进士。授丹阳县知县,既赴任,弊绝风清,三载考绩,多惠政及民。离任时,百姓建立生祠,以为甘棠遗爱。

  新中国成立以来,虞城范氏家族中涌现的优秀人才更是数不胜数。据《虞邑范氏族谱》统计,截止目前,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虞城范氏族人达六千多人,他们之中有将军、官员、学者、教授、也有知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如海南某基地副政委、少将范益民,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立新,河南省鹤壁市市长范修芳,国家科学进步奖评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级工程师范子坤,复旦大学教授范龙振,武汉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范献中,武警总队训练基地参谋长范乃战,广西柳州市检察院党委书记范保成,中国长城铝业公司副总经理范传统,北京城燕嘉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范永森,山东兖州煤业集团工程处党委书记范乃岭,山东单县四君子集团副总经理范克凭,全国著名曲艺作家范乃仲,河南省党校教授范朝敬,河南省保险公司机关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范乃修,商丘市交通局副局长范敬礼,虞城县政协副主席范文生,新华社记者范梦圆等。此外还有在美国纽约华裔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范桂欣,在美国洛杉矶生物研究机构的高级工程师范新民,在美国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大学任教的博士范永臻,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范思佳等海外人才,他们都是虞城范氏家族兴旺和辉煌的杰出代表。

  二、创建“范文正公祠”,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家族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奠定雄厚的文化基础。

  中国封建时代,一直都有为望族显仕建寺立祠的传统。范仲淹作为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忠臣良相,从宋代时就受到朝廷及社会的广泛尊崇。范仲淹去世时,宋仁宗免朝三日,以示祭奠。宋徽宗宣和五年,朝廷准为范仲淹立祠祭典,徽宗皇帝亲赐文正公庙匾额为“忠烈”。全国各地的范氏家族及范仲淹生前任职之地,纷纷建祠立寺,祭祀和纪念这位经天纬地的稀世英才。

  虞城范氏家族作为范仲淹直系后裔,满门英烈,光耀闾里,请建文正公祠恰如其分。明天启年间,任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的范志完,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范良彦,任山西蔚州兵备道的范志懋,呈请朝廷恩准,在虞城建立“范文正公祠”。据清代光绪二十一年的《虞城县志》和光绪十四年的《虞邑范氏族谱》记载:“文正公祠在南门里大门面南临二街,乃太史公良彦、司马公志完、佥宪公志懋于明天启年率族人呈请两院题准建立,奉春秋二祭。”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范文正公祠”曾遭到多次毁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公祠毁于兵燹,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重建。清同治元年,公祠又遭火焚,致使谱牒俱失。范氏族人同心协力,捐资捐物,于光绪年间重修公祠,并效前模而光大之,使祭典重开,宗法再继。民国年间,族人再次增修公祠,使公祠逾加完善。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至民国八年,“范文正公祠”与范氏祖祠东西相联,占地面积达六千平方米,是虞城古城里极俱特色和规模的建筑群。

  虞城县的“范文正公祠”,是明清两代中原地区最为著名的官祭公祠,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对教育后人,培育家族人才,匡扶正义人心,和谐社会关系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从公祠的对联“派衍姑苏贻谋远,德留虞封世泽长”中,亦可看出范氏族人对先祖遗志的传承和光大。

  三、效先祖之法,创义田义学,为范氏家族和社会打开慈善和谐之门。

  倡立义田,是虞城范氏家族对先祖宏德的继承和发扬。据《虞邑范氏族谱》记载,虞邑八世范清,于明万历初年,效先祖范仲淹办苏州义庄之法,自捐土地五百三十亩为义田,以其收入资助贫困和举办家族事业。其后族人纷纷响应,其义田最多时达八百多亩,有效的解决了族人中的贫困和病老无依等问题,为和谐家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义田的设立,开创了社会慈善之先河,为家族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义田设立之初,就按照当年苏州义庄的先例,制定了严格管理使用制度,以保证其收入合理使用。家族规定,义田支消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用做范文正公祠和祖祠的修缉维护;二是每年两次的祭祀支出;三是救济家道贫寒或有天灾人祸的族人;四是褒奖本族学业有成、桑梓乡里的杰出人物。义田设立三百多年来,解决了“范文正公祠”几次焚毁重建的资金困难,扶持帮助了无数的贫困家庭和孤寡残幼者安渡人生,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学有所成、兴国利民的家族人才,增强了范氏家族的凝聚力,延续了千年不衰的宗族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利用义田的收入创办义学,也是范氏家族的创举。到民国年间,家族祭祀活动渐渐废止,为了促进家族人才的成长,一九四六年范氏家族在“范文正公祠”里办起了“文正私立小学”,家族子弟全部免费入学,为培育家族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义田和义学都被收归国有,家族义举变为国家福祉。但虞城范氏家族开创的义田义学之举,对社会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开民间慈善事业之先河,为后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范例和借鉴。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虞城范氏家族与范仲淹有着多么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亲缘关系,这也是范仲淹成为虞城历史名人的基础和原因。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更要以范仲淹“忧乐天下”的精神为榜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博进取,不畏险阻,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寄题许州钱相公信美亭

宋代 范仲淹

华搆高轩敞,名湖一面分。
星辰居上相,鼓吹燕中军。
山色辰嵩室,风光彻汝坟。
杉篁涵晚翠,兰茝薦时薰。
坐啸频乘月,归怀几望云。
迥临黄霸俗,远味仲宣文。
万户方开国,三阶复致君。
斯亭比棠树,千载颂清芬。

送邢昂处士南游

宋代 范仲淹

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复,万里清风去不孤。

渔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宋代 范仲淹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九·天池

宋代 范仲淹

岳顶见天池,神异安可度。
勿谓无波涛,云雷有时恶。
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

送陈环秀才游金陵

宋代 范仲淹

君有江南行,为君歌以喜。
龙盘山万曲,练静江千里。
江山不可空,台星照吴中。
古来王谢地,今有周召风。
而间杨与郑,万丈光相映。
煌煌聚宰府,金陵一何盛。
此去知已贤,雅客情无边。
白云起江树,明月逐江船。
云月共徘徊,优哉如游仙。
归来笑春风,白日登青天。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