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罗隐:守住真性情,方能活出真自我

罗隐:守住真性情,方能活出真自我

  唐大中六年(852年),长安城的考生群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几乎每一个看到这张脸的考友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开心。

  原来,和这位仁兄相比,自己还是蛮帅的。

  更悲催的是,这位仁兄自此次高考之后,连续又考了九次,前后历经四十年,就是没能金榜题名,人送外号“十举不第”。

  这位仁兄一赌气,干脆连名都改了。原名叫罗横,现名叫罗隐。

  


  罗隐,字昭谏,晚唐诗坛一股泥石流。他的相貌,足以吓跑成百上千的女粉丝;他的吐槽,连皇帝都不得不表示无奈;他的诗作,用现在的话来讲句句都是“毒鸡汤”。

  这就是罗隐,大唐诗坛最后一位个性鲜明的重量级大神。

  02

  说起来,罗隐在诗坛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诗写得很直白,风格很接地气,能强烈引起读者共鸣,因而很容易流行。

  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吴人何苦怨西施”等等,让读者一读就明白,又好背诵,放在当下,绝对属于篇篇点击量10w+的爆文。

  凭借过人的才华,罗隐出道前就收获了许多迷粉,括弧,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迷粉。

  若见其人,分分钟粉转路人。

  罗隐颜值很低,和他的诗严重不匹配。有多低呢?据他自己说,是长得像猴子,个矮、肤黑、容貌很抽象,在那个还不流行“死忠粉”的年代,罗隐属于那种绝对不敢开个人演唱会的明星。

  没办法,掉粉掉得太严重。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当朝宰相郑畋有个女儿,标准的白富美,还有极高的才情,爱好吟诗作赋。

  有次读罗隐的诗,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留侯一纸书”这两句时,瞬间成了罗隐的粉丝,幻想偶像一定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幻想多了,就开始茶饭不思。

  做父亲的肯定很懂女儿的心思,有一天,郑畋特意邀请罗隐到家里吃饭,安排女儿在屏风后窥视。

  


  没成想郑小姐隔着屏风一看,我的天!罗老师怎么那么丑啊!她的仰慕之情瞬间降到冰点,从而粉转路,再也不看罗隐的诗文。

  03

  混政治圈的,长得丑倒不致命,毕竟当权者很少有外貌协会的成员。

  可罗隐非但相貌不过关,脾气还贼刚猛,考场上屡屡跑题作答,还总是写那种讽刺意味极强的文章,被考官们各种嫌弃。

  换句话说,他并不是没有才,也不是杜甫、高适,属于有才考不上的考生,他若是按考试要求认真作答,根本用不着做十年奋战的复读生。

  据说罗隐第二次应试时,唐昭宗看了他的文章很想录取他,负责招生的大臣们不干了,立刻跳出来提意见:陛下,这个考生经常在诗文中吐槽朝政,如果录取的话,岂不坏了风气?

  昭宗很好奇地问:他都说了什么坏话呢?

  有人先抢着说道:比如臣听到的那首《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谁不知道“瑞雪兆丰年”,他明着是和雪过不去,暗着就是在讽刺朝廷不体恤百姓,这不胡说八道吗!

  


  这人说罢,又有人接着说:罗隐不仅拿雪来吐槽,他还有意诬蔑我大唐玄宗皇帝,他有首《华清池》,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这不是赤裸裸地讽刺是什么!这种人怎么能用!

  昭宗一听,觉得这个罗隐太没有政治觉悟,就放弃了录取。

  这次放弃,注定罗隐基本不再可能科举及第。

  04

  连败连战,连战连败,罗隐受了很大刺激,导致他在讽刺朝廷、吐槽时政的“错误”政治路线上越走越远。

  他同情贫苦百姓而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他批评当权者误国而作《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他吐槽昭宗宠信伶人而作《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甚至又写了本名叫《谗书》的小品集,类似于今天的搞笑段子合集,大肆讽刺时政,连皇帝都敢开玩笑。

  这些作品持续不断地传到昭宗耳中,不由得让昭宗连连摇头:这小子,没治了。

  在这个风雨飘摇、充斥谎言虚假的时代,罗隐不愿意做一个说谎的人,他不相信当权者,更不会为当权者歌功颂德,他乐此不疲地发表一首直面黑暗的诗作,既是安慰情绪,也是坚守自我。

  05

  五十五岁时,罗隐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在钱镠幕下任掌书记。

  在任期间,罗隐越老嘴越毒,一言不合即嬉笑怒骂,毫不拘束,甚至写诗戏弄钱镠出身贫寒和食盐贩子的黑历史。

  不过钱镠性格很好,心胸很宽阔,不怎么计较罗隐的臭脾气,还多次向朝廷上表为罗隐求官,朝廷碍于钱镠的面子,先后降旨晋升罗隐为节度判官、盐铁转运使、著作郎。

  


  另一边,罗隐也在尽力报答钱镠的知遇之恩。据说,钱镠初任节度使时,让手下的秘书们起草谢恩奏章,这帮人在奏章中极力描述东南的富庶。

  罗隐反对:如今东南战火初息,朝廷必然急于搜刮赋税,与其露富,不如哭穷。

  钱镠很赞同,就让罗隐重新起草。罗隐是这样写的:

  东南战乱方息,百姓流离失所,东西数十里荒无人烟,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朝廷见东南如此贫困,索性做个顺水人情,免了浙江百姓的赋税。

  又有一次,钱镠率幕僚巡视新建成的杭州罗城时,得意洋洋地说:十步一楼,固若金汤了!

  罗隐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楼不若内向,祸起于萧墙。

  果然,军中武勇都指使徐绾、许再思趁钱镠外出巡视之机在杭州作乱,若不是罗隐及时提醒,钱镠的老窝差点就被人端了。

  由此可见,老毒舌男干起正事来,丝毫不逊于那些所谓的忠臣良相。

  06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弑杀唐昭宗,篡位之心已明。

  此时,钱镠已被朝廷封为吴越王。

  昭宗被弑的消息传到杭州,钱镠特意找来罗隐咨询:朱温看来是要篡夺李家的江山了,我们该何去何从?跟着他吗?

  罗隐却表现得很激励: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

  他激切地建议钱镠起兵讨伐朱温,给昭宗报仇。

  当然,钱镠肯定不会傻到拿鸡蛋撞石头,但他却对罗隐的异常反应很是好奇:罗老师,你咋那么大火气呢?朱温杀了昭宗,杀了那批朝中重臣,你不应该这么生气呀!他们给过你什么,你过去不一直是批评朝政的毒舌吗?

  罗隐终知钱镠不会出兵,他只有写诗,只能写诗。

  “屈指不堪言甲子,披风常记是庚申”。甲子、庚申,一是年份,一是日子,昭宗被弑的日子。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谁能想到,过去讽刺朝政最猛烈的人,最后反而表现得最忠诚、最激愤,那些所谓的当朝重臣,却大都投靠了朱温,见风使舵,忘恩负义。

  这实在是很悲哀。

  五年后,七十七岁的罗隐病逝。临终前,钱镠前来探望,看着这位一生不羁放荡爱吐槽的大义之人,钱镠不禁泪眼婆娑,当场写了首诗,算作是为罗隐最后的评价: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再难继此才。

  是的,历史上只有一个罗隐,他守住了真性情,活出了真自我。

  07

  其实,世人根本没能看懂罗隐。

  就像一提到他,不是想到那首流传千古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就是那首自黑之作《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些后世知名度很高的诗,并不能完全体现罗隐的性格。

  真正能完全体现罗隐性格的代表作,是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小诗——《小松》,很多人肯定都没读过。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所谓“陵迁谷变”,就是指时局越是激烈动荡的关键时刻,越要守住高洁的真性情。要去做山松,孤高地屹立于孤山,切莫与污浊的世道同流合污。

  愤世嫉俗、大肆批判的背后,是罗隐对国势日衰的忧心,对浑浊官场的痛恨,对尸位素餐的愤慨,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用锋利的话语来警醒朝廷,这是一个诗人最真的性情。

  罗隐这一生,从未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赞美与忠诚、批评与反对之间从来不能画等号。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在意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真正做了什么,只有守住真性情,才能活出真自我。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唐代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送张绾游钟陵

唐代 罗隐

南忆龙沙两岸行,当时天下尚清平。醉眠野寺花方落,
吟倚江楼月欲明。老去亦知难重到,乱来争肯不牵情。
西山十二真人在,从此烦君语姓名。

谒文宣王庙

唐代 罗隐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九仞萧墙堆瓦砾,
三间茅殿走狐狸。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长明灯

唐代 罗隐

破暗长明世代深,烟和香气两沈沈。不知初点人何在,
只见当年火至今。晓似红莲开沼面,夜如寒月镇潭心。
孤光自有龙神护,雀戏蛾飞不敢侵。

广陵秋日酬进士臧濆见寄

唐代 罗隐

驿西斜日满窗前,独凭秋栏思渺绵。数尺断蓬惭故国,
一轮清镜泣流年。已知世事真徒尔,纵有心期亦偶然。
空愧荀家好兄弟,雁来鱼去是因缘。

淮南送节度卢端公将命之汴州端公常为汴州相公从事

唐代 罗隐

吹台高倚圃田东,此去轺车事不同。珠履旧参萧相国,
彩衣今佐晋司空。醉离淮甸寒星下,吟指梁园密雪中。
到彼的知宣室语,几时征拜黑头公。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39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