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中六年(852年),长安城的考生群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几乎每一个看到这张脸的考友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开心。
原来,和这位仁兄相比,自己还是蛮帅的。
更悲催的是,这位仁兄自此次高考之后,连续又考了九次,前后历经四十年,就是没能金榜题名,人送外号“十举不第”。
这位仁兄一赌气,干脆连名都改了。原名叫罗横,现名叫罗隐。
罗隐,字昭谏,晚唐诗坛一股泥石流。他的相貌,足以吓跑成百上千的女粉丝;他的吐槽,连皇帝都不得不表示无奈;他的诗作,用现在的话来讲句句都是“毒鸡汤”。
这就是罗隐,大唐诗坛最后一位个性鲜明的重量级大神。
02
说起来,罗隐在诗坛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诗写得很直白,风格很接地气,能强烈引起读者共鸣,因而很容易流行。
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吴人何苦怨西施”等等,让读者一读就明白,又好背诵,放在当下,绝对属于篇篇点击量10w+的爆文。
凭借过人的才华,罗隐出道前就收获了许多迷粉,括弧,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迷粉。
若见其人,分分钟粉转路人。
罗隐颜值很低,和他的诗严重不匹配。有多低呢?据他自己说,是长得像猴子,个矮、肤黑、容貌很抽象,在那个还不流行“死忠粉”的年代,罗隐属于那种绝对不敢开个人演唱会的明星。
没办法,掉粉掉得太严重。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当朝宰相郑畋有个女儿,标准的白富美,还有极高的才情,爱好吟诗作赋。
有次读罗隐的诗,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留侯一纸书”这两句时,瞬间成了罗隐的粉丝,幻想偶像一定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幻想多了,就开始茶饭不思。
做父亲的肯定很懂女儿的心思,有一天,郑畋特意邀请罗隐到家里吃饭,安排女儿在屏风后窥视。
没成想郑小姐隔着屏风一看,我的天!罗老师怎么那么丑啊!她的仰慕之情瞬间降到冰点,从而粉转路,再也不看罗隐的诗文。
03
混政治圈的,长得丑倒不致命,毕竟当权者很少有外貌协会的成员。
可罗隐非但相貌不过关,脾气还贼刚猛,考场上屡屡跑题作答,还总是写那种讽刺意味极强的文章,被考官们各种嫌弃。
换句话说,他并不是没有才,也不是杜甫、高适,属于有才考不上的考生,他若是按考试要求认真作答,根本用不着做十年奋战的复读生。
据说罗隐第二次应试时,唐昭宗看了他的文章很想录取他,负责招生的大臣们不干了,立刻跳出来提意见:陛下,这个考生经常在诗文中吐槽朝政,如果录取的话,岂不坏了风气?
昭宗很好奇地问:他都说了什么坏话呢?
有人先抢着说道:比如臣听到的那首《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谁不知道“瑞雪兆丰年”,他明着是和雪过不去,暗着就是在讽刺朝廷不体恤百姓,这不胡说八道吗!
这人说罢,又有人接着说:罗隐不仅拿雪来吐槽,他还有意诬蔑我大唐玄宗皇帝,他有首《华清池》,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这不是赤裸裸地讽刺是什么!这种人怎么能用!
昭宗一听,觉得这个罗隐太没有政治觉悟,就放弃了录取。
这次放弃,注定罗隐基本不再可能科举及第。
04
连败连战,连战连败,罗隐受了很大刺激,导致他在讽刺朝廷、吐槽时政的“错误”政治路线上越走越远。
他同情贫苦百姓而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他批评当权者误国而作《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他吐槽昭宗宠信伶人而作《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甚至又写了本名叫《谗书》的小品集,类似于今天的搞笑段子合集,大肆讽刺时政,连皇帝都敢开玩笑。
这些作品持续不断地传到昭宗耳中,不由得让昭宗连连摇头:这小子,没治了。
在这个风雨飘摇、充斥谎言虚假的时代,罗隐不愿意做一个说谎的人,他不相信当权者,更不会为当权者歌功颂德,他乐此不疲地发表一首直面黑暗的诗作,既是安慰情绪,也是坚守自我。
05
五十五岁时,罗隐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在钱镠幕下任掌书记。
在任期间,罗隐越老嘴越毒,一言不合即嬉笑怒骂,毫不拘束,甚至写诗戏弄钱镠出身贫寒和食盐贩子的黑历史。
不过钱镠性格很好,心胸很宽阔,不怎么计较罗隐的臭脾气,还多次向朝廷上表为罗隐求官,朝廷碍于钱镠的面子,先后降旨晋升罗隐为节度判官、盐铁转运使、著作郎。
另一边,罗隐也在尽力报答钱镠的知遇之恩。据说,钱镠初任节度使时,让手下的秘书们起草谢恩奏章,这帮人在奏章中极力描述东南的富庶。
罗隐反对:如今东南战火初息,朝廷必然急于搜刮赋税,与其露富,不如哭穷。
钱镠很赞同,就让罗隐重新起草。罗隐是这样写的:
东南战乱方息,百姓流离失所,东西数十里荒无人烟,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朝廷见东南如此贫困,索性做个顺水人情,免了浙江百姓的赋税。
又有一次,钱镠率幕僚巡视新建成的杭州罗城时,得意洋洋地说:十步一楼,固若金汤了!
罗隐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楼不若内向,祸起于萧墙。
果然,军中武勇都指使徐绾、许再思趁钱镠外出巡视之机在杭州作乱,若不是罗隐及时提醒,钱镠的老窝差点就被人端了。
由此可见,老毒舌男干起正事来,丝毫不逊于那些所谓的忠臣良相。
06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弑杀唐昭宗,篡位之心已明。
此时,钱镠已被朝廷封为吴越王。
昭宗被弑的消息传到杭州,钱镠特意找来罗隐咨询:朱温看来是要篡夺李家的江山了,我们该何去何从?跟着他吗?
罗隐却表现得很激励: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
他激切地建议钱镠起兵讨伐朱温,给昭宗报仇。
当然,钱镠肯定不会傻到拿鸡蛋撞石头,但他却对罗隐的异常反应很是好奇:罗老师,你咋那么大火气呢?朱温杀了昭宗,杀了那批朝中重臣,你不应该这么生气呀!他们给过你什么,你过去不一直是批评朝政的毒舌吗?
罗隐终知钱镠不会出兵,他只有写诗,只能写诗。
“屈指不堪言甲子,披风常记是庚申”。甲子、庚申,一是年份,一是日子,昭宗被弑的日子。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谁能想到,过去讽刺朝政最猛烈的人,最后反而表现得最忠诚、最激愤,那些所谓的当朝重臣,却大都投靠了朱温,见风使舵,忘恩负义。
这实在是很悲哀。
五年后,七十七岁的罗隐病逝。临终前,钱镠前来探望,看着这位一生不羁放荡爱吐槽的大义之人,钱镠不禁泪眼婆娑,当场写了首诗,算作是为罗隐最后的评价: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再难继此才。
是的,历史上只有一个罗隐,他守住了真性情,活出了真自我。
07
其实,世人根本没能看懂罗隐。
就像一提到他,不是想到那首流传千古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就是那首自黑之作《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些后世知名度很高的诗,并不能完全体现罗隐的性格。
真正能完全体现罗隐性格的代表作,是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小诗——《小松》,很多人肯定都没读过。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所谓“陵迁谷变”,就是指时局越是激烈动荡的关键时刻,越要守住高洁的真性情。要去做山松,孤高地屹立于孤山,切莫与污浊的世道同流合污。
愤世嫉俗、大肆批判的背后,是罗隐对国势日衰的忧心,对浑浊官场的痛恨,对尸位素餐的愤慨,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用锋利的话语来警醒朝廷,这是一个诗人最真的性情。
罗隐这一生,从未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赞美与忠诚、批评与反对之间从来不能画等号。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在意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真正做了什么,只有守住真性情,才能活出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