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高适:无惧年龄,你一定会成功

高适:无惧年龄,你一定会成功






  假如过了三十五岁,一个人在事业上毫无起色,我们基本上认定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到达了天花板。但是,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所谓三十五岁的中年危机,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是不存在的。

  高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半生沧桑,晚年腾达。

  高适的祖父是一个大将军,父亲曾经也做官,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官家子弟了。但他爹死得早,高适的少年时代过得非常凄惨,一度沦为乞丐。

  二十岁,去长安求官,可是当时的求职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想做官的人多,职位却也就那么多,没有人脉,没有背景,耻于常科(唐代科举的一种)的高适,只能寻求其他途径进入官场。

  高适选择去塞外,去战场上拼杀,通过搏命来建功立业。高适北上蓟门,打算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略有偏差,理想中的马上夺功名并没有实现。在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高适又去参加了科举,结果仍是:落第。

  这时候的高适已经三十二岁了,学业、事业均无成就。十二年来,高适一直在考试、求官,多年的漂泊,练就了一身的游侠之气。作为一个“京漂”,眼看自己一把年纪还毫无建树。也许,该停下来思考思考以后的人生规划。

  


  高适离开长安,路过淇水,发现一个乡风淳朴、风景优美的地方。于是,在淇水之畔,西山之下,桑林之旁,三十三岁的高适隐居了。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看不到长安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繁华一片,映入眼帘的是鸡鸭成群、农人开垦、瓜果丰收,到处都是那么怡然自得,闲适安然。但不知为何,午夜梦回的时候,高适的心底还是有那么一丝不甘心:我,高适,真的就要在这乡野村间碌碌无为一辈子吗?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两年后,高适三十五岁了。想想一直这么隐居下去似乎也不是办法,这里虽然风景优美,到底还是无亲无故,可以逃避现实于一时,又岂能长久游离于现实之外呢?

  长久的漂泊,让高适养成了不拘小节、心胸开阔的性格,再加上出众的才华,高适交了不少的朋友,他想起在北上蓟门之前,客游宋州的日子,高适决定回宋州发展。

  走在路上,又想起北上蓟门的日子,那时候,还想着可以在塞外有一番大的作为呢,谁知道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高适只感觉恍如隔世,想起那些军官们就可气,视士兵的命如草芥,在军帐里歌舞升平。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倘若是李广,不知道比他们强多少倍!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去了宋州。睢阳太守张九皋早已听闻高适的诗名,荐举高适,高适终于中第了,授封丘尉。这一年,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

  但是,封丘尉只是个很小的官,高适做得并不很开心。各种章程和期限,把人约束得非常不自由,这还不算,还要“拜迎长官”、“鞭挞黎庶”,实在是太没有意思了。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但没有办法,为了生计,只得忍耐。虽然嘴上说着忍耐,但在心里,真的是烦闷至极,好想学陶渊明辞官回家。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忍耐了三年,真的是忍无可忍,高适决定不再忍耐,愤而辞官。辞官后,高适在长安城游荡,听到消息说哥舒翰进封凉国公,迁河西节度使,封为西平郡王。高适便去报名,希望能为哥舒翰效力。

  哥舒翰给了高适一个掌书记的官职,这个官职也不大,但如果干得好,是可以升迁的。高适很珍惜这个机会,得到了哥舒翰的赏识。哥舒翰后因病回京,高适也返京。虽然确实升官了,但当的都是左拾遗、监察御史的小官。

  


  时间来到了755年,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二岁了。如果高适的人生中没有遇上安史之乱,那高适的一生,可能就这么平平凡凡的度过了。但是,安史之乱发生了,而高适,抓住了这个机会。

  有时候,不是命运不成就一个人,而是,命运给你一个契机,你有没有能力紧紧握住它!

  高适跟着哥舒翰驻守潼关,潼关失守。高适跟随唐玄宗至成都,并带兵讨伐永王李璘。作为一个上过战场,受到过大将哥舒翰指点的将官后代,高适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在安史之乱后期的清算余党时,高适又救睢阳之围。

  这时候的高适,可谓时春风得意,曾经的失意、流浪,早已不值得一提。

  人生也是如此,遇到人生的瓶颈,不妨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活法,也许,你的人生中遇到的某个人,为你多说一句话,为你提供一个机会,你的人生轨迹,也许会大大改变。

  但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被年龄框住,要长久的坚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那么,你一定可以成功。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赠别褚山人

唐代 高适

携手赠将行,山人道姓名。光阴蓟子训,才术褚先生。
墙上梨花白,尊中桂酒清。洛阳无二价,犹是慕风声。

古歌行

唐代 高适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
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苍生偃卧休征战,
露台百金以为费。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鲁西至东平

唐代 高适

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秋日作

唐代 高适

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苦雨寄房四昆季

唐代 高适

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
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沉吟顾草茅,郁怏任盈虚。
黄鹄不可羡,鸡鸣时起予。故人平台侧,高馆临通衢。
兄弟方荀陈,才华冠应徐。弹棋自多暇,饮酒更何如。
知人想林宗,直道惭史鱼。携手风流在,开襟鄙吝祛。
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

哭单父梁九少府

唐代 高适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畴昔贪灵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离别,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嵯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常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18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