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元
王举元(1009—1070)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赐同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九)。宋英宗治平中知成都,进盐铁副使,知沧州,改河北都转运使,知永兴军。宋神宗熙宁三年卒,年六十二。 ► 1篇诗文
薛映
映(951~1024)字景阳,北宋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进士(《净德集》卷一四《薛文恭公尚书真像记》),通判绵州、宋州、升州,知开封县,为江南转运使,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改京东转运使。知相州、杭州。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迁给事中、勾当三班院,出知河南府、升州、扬州、并州及永兴军。宋仁宗时迁礼部尚书,再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知营州,分司南京。天圣二年卒(《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四),一说景祐间卒(《净德集》),年七十四(《东都事略》卷四五本传)。谥文恭。 ► 6篇诗文
陆九韶
(1128-1205年),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人。陆九渊的四哥。与弟陆九龄,陆九渊合称“三陆”。曾与朱熹进行《西铭》论战,指出朱熹太极之失,“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又曾谓“晦翁(朱熹)《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筑室梭山,自号梭山老圃,讲学其中。嘉泰己丑年卒。著有《解经新说》、《州郡图》、《家制》等。 ► 7篇诗文
毕士安
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05年),毕士安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 4篇诗文
路振
路振(957~1014),字子发,湖南湘潭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孙何榜进士第三人。著有《祭战马文》,讽刺咸平三年(1000)对辽作战中的不力将领;《伐棘篇》为七言古诗,表达了他抵抗外族入侵的坚定立场,有杜甫遗风;《乘轺录》写出使辽国经过,今不传;《九国志》五十一卷,今存十二卷。► 3篇诗文
张伯淳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 73篇诗文
牟大昌
(?~1276),字逢明,号北黎,茅畲人。幼读史传,慷慨有志,见宋室将倾,闻鸡起舞。南宋德祐二年(1276)一月,元伯颜攻陷临安,丞相文天祥义檄四方兵民抗元,牟大昌和侄牟天与召集乡里响应,浙东提刑杜浒荐举牟氏叔侄为正副将军。同年十一月一日,元兵从台州发兵,牟大昌率数百乡里少年扼守黄土岭,战旗书“大宋忠臣牟大昌,义兵今起应天祥。元兵抢山,牟大昌执大刀,牟天与持铁帚奋勇抵抗。终因兵寡力疲,牟氏叔侄与数百弟子全部阵亡。次日,元兵一路烧杀,直抵茅畲,杀牟大昌子茂才、僧儒、文儒,从妹则娘投崖死,兄士伯二女自缢,宗族被害无数。 ► 1篇诗文
马知节
马知节(955年—1019年9月19日),字子元,幽州蓟县人。北宋名臣,江州防御使马全义之子。马知节自幼孤苦。宋太宗时,以荫补为供奉官,赐名知节。真宗时曾任枢密副使,官至彰德军留后、知贝州兼部署。天禧三年(1019年),马知节去世,年六十五。获赠侍中,谥号“正惠”。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全宋文》录有其作品。 ► 2篇诗文
萧燧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治所在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萧燧复出为官,授董州教授后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兼代理起居舍人、起居郎、左司谏、右谏议大夫、同知贡举、严州知州、婺州知州、国子祭酒、枢密院都承旨、代理刑部尚书、代理刑部尚书兼代理吏部尚书、侍讲、侍读‘。宋高宗赵构死后,萧燧充任永思陵按行使,授任参知政事,不久充任永思陵礼仪使,代理监修国史日历、代理知枢密院。萧燧年老请求归隐,皇上授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乡养老。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正肃。 ► 2篇诗文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645篇诗文
徐霖
徐霖(1214—1261),字景说,西安(今衢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会元,授沅州(今分属湖南、贵州省)教授,未赴任。时宰相史嵩之恃边功胁理宗,植私党,专朝政。因被谗去职。离去时士民遮道,不得行,天黑始由小路出。景定二年(1261),知汀州(今属福建省),次年死于任所。人赞其“忠肝义胆,强暴不能夺其志”。著作有《太极图说遗稿》、《春山文集》等。故居华墅坂,学者称径畈先生。► 10篇诗文
杨起莘
杨起莘(1200年—?),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农历十月初四寅时,字莘老,小名崇哥,湖北省鄂州(今属咸宁市)通城县人。长于《春秋》,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年五十六岁登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第三名(文天祥榜)。由于年龄太大,仕途不发达,其宦迹史书记载不多见。回乡后,目睹县城南北隽水相隔,川涉不便,倡议兴建拱北桥,人称“状元桥”,因桥有九孔,又称“九眼桥”。杨起莘精通历史,亦有少许诗作传世。官迪功郎,于九江任卒,归葬县城西南隆平寺前,城隍殿后。► 1篇诗文
冯京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 5篇诗文
魏良臣
魏良臣生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十七日,年69岁。少年时入建康郡学,与秦桧、范同、段拂、何若等人为同舍生,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宣和三年(1121年)良臣25岁,登进士第。初除丹徒尉,以后仕历,据《宋会要辑稿》各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各卷等史籍、别集、方志记载,按年排列于后,凡出处不见上两书者,均为加注。 ► 2篇诗文
韩世忠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3篇诗文
陈楠
陈楠(公元?----1213)字南木,号翠虚子、又号陈泥丸。(常以土掺合符水,捏成小丸为人治病,故世号陈泥丸。)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南宋高道,惠州博罗(今属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宋徽宗政和年间擢举道录院事,后归隐罗浮山。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为南宗第四代传人,“南五祖”之四。四祖陈楠达到160岁以上。► 100篇诗文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 360篇诗文
李昌龄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篇诗文
幸元龙
(1169-1232),南宋臣。字震甫,号松垣,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庆元五年进士,调湘阴簿。居家十馀年,嘉定七年,出为京山县丞。宝庆二年,两次上书,并致书宰相史弥远,为真德秀、魏了翁等鸣不平。史党劾其越位言事,勒令致仕,时年五十八。绍定四年,再上书,请戮史弥远以谢天下。次年卒,年六十四。著有《松垣文集》,已佚,后人辑有《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十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谓为伪托(卷一七四)。今存清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 1篇诗文
刘埙
刘埙(壎xūn 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江西南丰人。南丰著名文人隐士刘镗之侄。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 44篇诗文
题几
和孔司封题蓬莱阁
栖霞寺
题丹徒漕渠
经由天台刘阮洞以雨作不及游
西峰山
挽李仲通
三江亭
泊太湖寄内
採桑行
答谭子钦惟寅
登吴山作
过徐稚山居
海棠秋
洪善庆兴祖偕访升上人即景次韵
寄怀阎安中
九日登浮屠
九日吴山
客湖上
林庇民保留宿夜话
林庇民保以诗见赠次韵奉答
憩小峨嵋
送翠微山看桃
送任文荐归闽
宿徐稚子斋中
同人看梅
小春词
偕谭子钦惟寅游西樵
徐稚山林出诗见示因书其后
饮谭子钦斋
赠洪善庆兴祖和壁閒云□□韵
赠蓼庵上人
赠谭子钦惟寅
赠行省任古
震泽行
苧邨烟雨
野眺 其四
赠洪善庆兴祖和壁閒沈□□韵
张侯行赠左虞都尉
游王官谷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虞美人(与客赏海棠,忆去岁临川所赋,怅然有远宦之叹。晚过楚塞 ...
阮郎归·浅寒天气雨催冬
蓦山溪(甲辰生日醉书示儿辈)
鹧鸪天(为妻寿)
好事近(为妻寿)
浣溪沙(寿程将)
念奴娇(癸已重九,同陈汉卿、张叔信、王任道登金石台作)
水龙吟(夷陵雪作)
青玉案(永春夜宴张叔信后堂,席上用韵)
西江月(为细君寿)
南乡子(张子仪席上作)
玉莲环(泊英州钟石铺)
念奴娇·两鬟娇小
水调歌头·凉意在何许
水调歌头·秋色浩无际
满江红·百罚深杯
满江红·十日狂风
柳梢青·澹云微月
虞美人·海棠花下春风里
题梅山
滴浮泉
题隐圃赠蒋希鲁
小浆铺
题北高峰石松
经汉高庙诗
鸾鸟诗
九月九日诗
赠袁湛谢混诗
立春寄梅坛梅逸老
题延庆寺 其一
题延庆寺 其二
游浈阳峡
书碧
荆山客邸题壁
祈泽寺
送成都护戎韩舍人
常庵题
题云溪庵
题江湖伟观
燕山闻鹃
读长门赋
狂泉
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
游兰溪灵洞
怀曹宗臣并寄
暮春病起绝句二首 其二
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 其一
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 其二
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 其三
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 其一
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 其二
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 其三
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 其四
游赤松观
咏东山
杂兴五首 其一
题八马图
寄谢潘舍人赠乌纱帽
次韵侄伯通岁暮即事
悼致政楼少师 其一
悼致政楼少师 其二
寓居兰溪地湿卧病
次韵侄端臣同游藏春园
次韵侄端方喜雪
送王大声
三兄茂载燕兄弟预者六友宜尽觞咏之乐长兄茂宽有诗因次其韵
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 其一
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 其二
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 其三
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 其四
龙游王丞相过寓居 其一
龙游王丞相过寓居 其二
龙游王丞相过寓居 其三
四月一日偶成三绝句奉勉诸友 其一
四月一日偶成三绝句奉勉诸友 其二
四月一日偶成三绝句奉勉诸友 其三
四睡次三兄茂载韵 其一 春
四睡次三兄茂载韵 其二 夏
四睡次三兄茂载韵 其三 秋
四睡次三兄茂载韵 其四 冬
暮春病起绝句二首 其一
避盗泊舟武康远光亭下与同行分和杜工部诗伤
池上晚酌
初冬郊行
春日行兰溪道中六言
春融融效李长吉体
春望二首
春雪晚晴出西村
春饮分章字韵
次韵陈叔永山居二首
次韵弟茂通立春四首
次韵弟茂通晚晴
次韵弟茂通效行见梅
次韵富修仲见赠二首
杂兴五首 其二
题双清堂
陶潜咏
次韵六兄茂永首夏新晴
游严州景德寺
雨后出郊二首 其一
雨后出郊二首 其二
登富阳观山亭
次韵侄端臣晚行南溪
春望二首 其一
读孔北海传
送周西美主簿之任祁门
游南山晚归二首 其一
游南山晚归二首 其二
贺长兄茂宽赐绯
李修撰哀挽二首 其一
李修撰哀挽二首 其二
赠光上人
张生夜载酒相过
侄端旻示游浦江花藏寺诗且道皎老相问意因次韵并烦为简皎公禅师
送欧丈朝请赴阙
次韵富修仲见赠二首 其二
题四兄茂安藏春园
题四兄茂安秀野亭
岁暮喜晴
张子经示所得后湖居士诗及书札想见其人寄意短韵
课畦丁灌园
戏效白傅体送姚删定
次韵侄端臣喜雨
送别姚令声删定还诸暨
拟李太白笑矣乎
寄题馀姚严公堂
送张子经抚干还临安幕
上李舍人
赠清鉴上人
叹旱
寄题郑亨仲可友亭
次韵三兄茂载偶成二首 其二
题武康唐伯南扫月轩
题弟茂通斗斋
次韵翁承之见寄二首 其一
杂兴四首 其一
次韵翁承之见寄二首 其二
过严州乌龙岭
理喻 其二
寄题钱伯茂致政奉议遥碧轩
送春曲
寓龙丘次韵六兄茂永见寄
和孟东野韵
和张承吉韵
沁园春(庆杨平)
书中山驿壁
金鸡城
明水寺
藤道
送崇教大师归天台谨吟七言四韵
纪西夏事
安陆
白兆山
天马峰
送程给事越州
韦曲
送罗正之年兄出使二浙
兴田铺
次张寺丞园
武侯庙柏
诗四首 其一
题曹山人墅居
游昭
净众寺新禅院
留题张少愚屋壁
送罗胜卿同年提举玉局观
送罗郎中登管勾玉局观
韩太丞同守成都次韵 其一
韩太丞同守成都次韵 其二
韩太丞同守成都次韵 其三
成都观牡丹
题静照堂
李才元寄示蜀中花图
奉和君实早朝书事
和君实喜雨三首 其一
和君实喜雨三首 其二
和君实喜雨三首 其三
送张职方守筠州
送文与可通判邛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