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264篇诗文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5篇诗文
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汉族,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李昉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58篇诗文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659篇诗文
王柏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298篇诗文
叶李
叶李(1242—1292)字太白,一字舜玉,号亦愚,杭州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少聪慧,性耿直。20岁入太学读书,与朱清相友善。南宋末年因反对投降派被流放。终宋只为国子监生,大才不能仕。但是后出仕元朝,六年就做到了一品官职。如今史届坊间评价不一,一方面清朝乾隆帝评价:“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以降元”这一句话闻于世人,另一方面也有世人提出南宋在时叶李欲为国效力反而受到冤屈贬斥报国不能,及至仕元清明廉正不可不谓是一位好官,这不应为仕元朝就刻意贬低和忽略的。► 2篇诗文
程公许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596篇诗文
王澡
王澡[公元一一六六年至?年]字身甫,号瓦全,初名津,字子知,四明(文献通考作宁海)人。生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卒年不详。官至太常博士。方岳曾身之请业,且为岳父撰墓志。澡能诗词,有《瓦全居士诗词》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3篇诗文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号胥山。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13篇诗文
葛郯
郯字谦问,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葛立方之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乾首七年(1171),常州通判。守临川,淳熙八年(1181)卒。有信斋词一卷。► 28篇诗文
姚镛
姚镛(1191~?)(生年据集中《继周圹记》‘馀年将四十而鳏’推定),字希声,号雪篷,又号敬庵,剡溪(今浙江嵊县)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理宗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六年,以平寇功,擢守赣州。因忤帅臣,贬衡阳。嘉熙元年(1237)始离贬所。景定五年(1264)掌教黄岩县学。镛工诗词,有《雪篷集》一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42篇诗文
蔡楠
蔡楠(??~1170)字坚老,号云壑,南城(现属江西)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工诗词,吕本中等常与之唱和。官宜春别驾。著有云壑隐居集三卷,词有浩歌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13篇诗文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760篇诗文
赵文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文人。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赵文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赵文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165篇诗文
刘克逊
刘克逊(一一八九~一二四六),字无竞,莆田(今属福建)人。克庄弟。以父荫补承务郎。宁宗嘉定间知古田县(清乾隆《古田县志》卷五)。累迁知邵武军。理宗嘉熙间知潮州(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六)。六年卒,年五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三《工部弟墓志铭》。► 9篇诗文
徐鹿卿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号泉谷,隆兴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市白土镇后泉村)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徐鹿卿生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九年,年八十岁。博通经史,以文学著名乡里。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廷试进士,调安南军学教授,复申理义之学。入为枢密院编修官。时刘克庄、王迈、方大琮皆因事被黜,他作诗赠之,并为弹劾。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美之。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鹿卿著有泉谷文集及奏议、讲议等,《宋史本传》传于世。► 174篇诗文
赵功可
赵功可(1246-1326),南宋末遗民词人。名宋安,字功可,号晚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七岁丧父,由其祖父抚养成人,有文名,与其堂兄赵文并称“二赵先生”。布衣终身,平身交游詹玉,揭傒斯等人。今存词八首,词风苍劲。► 8篇诗文
和岘
和岘(933-988),字晦仁,开封浚仪(开封)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生。父凝,晋宰相,花间集词人。岘十年等朝为著作郎。建隆初,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京东转运使,坐事削籍。端拱元年(988),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年卒,年五十六。► 3篇诗文
刘珙
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子羽长子。登进乙科。官资政殿大学士。淳熙二年守。谥忠肃。工书,学颜书鹿脯帖。卒年五十七。生平见《宋史本传》、《朱子文集》。岳麓书院曾在1131年毁于战火,时为湖南安抚使的刘珙“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之”,重建岳麓书院。刘珙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3篇诗文
尤袤
尤袤(mào)(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54篇诗文
中{左氵右霝}泉旧在扬子江心今题金山寺井曰
京口月夕书怀
寄芗林故人
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
访朱月峰不值
云门即事
宿七里滩
宿台州城外
孙供奉
太学同舍徐应穮誓沈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葛仙翁石床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集仙桥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任公子钓右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上下二镬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石船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石广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舜田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陶宴岭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右若耶溪
题长春子自画
题海上人栖云楼
问桂
翁氏仁寿堂次韵
吴中会故人
五日次韵
五月五日寓嘉禾学宫顾东浦载酒相遇二博士偕
喜监簿得陶山舜田
喜刘邦瑞迁居采芹坊二首
仙坛寺西林
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
天台隐者
桐角
挽徐若翁
挽浙西提举李公
王德辅邀饮新醅予与陈用宾老辄先醉座上分韵
王德玉癀上赋牡丹
王监簿南墅新楼落成
王监簿陶山祷雨志喜
王修竹监簿名楼曰与造物游命予赋
闻蝉二首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宴德初书楼
杨妃菊
谒严子陵祠
用韵寄陈振先同舍
用拙为金罍徐氏赋
游九锁山·翠蛟亭
游九锁山·大涤洞天
游九锁山·洞霄宫
游九锁山·凤洞
游九锁山·过石壁丹泉二亭
游九锁山·龙洞
游九锁山·栖真洞
游九锁山·入九锁山门
游九锁山·神仙隐迹
游九锁山·天柱峰
游仙坛
渔笛
栖霞寺
题丹徒漕渠
经由天台刘阮洞以雨作不及游
西峰山
挽李仲通
三江亭
泊太湖寄内
採桑行
答谭子钦惟寅
登吴山作
过徐稚山居
海棠秋
洪善庆兴祖偕访升上人即景次韵
寄怀阎安中
九日登浮屠
九日吴山
客湖上
林庇民保留宿夜话
林庇民保以诗见赠次韵奉答
憩小峨嵋
送翠微山看桃
送任文荐归闽
宿徐稚子斋中
同人看梅
小春词
偕谭子钦惟寅游西樵
徐稚山林出诗见示因书其后
饮谭子钦斋
赠洪善庆兴祖和壁閒云□□韵
赠蓼庵上人
赠谭子钦惟寅
赠行省任古
震泽行
苧邨烟雨
野眺 其四
赠洪善庆兴祖和壁閒沈□□韵
张侯行赠左虞都尉
游王官谷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虞美人(与客赏海棠,忆去岁临川所赋,怅然有远宦之叹。晚过楚塞 ...
阮郎归·浅寒天气雨催冬
蓦山溪(甲辰生日醉书示儿辈)
鹧鸪天(为妻寿)
好事近(为妻寿)
浣溪沙(寿程将)
念奴娇(癸已重九,同陈汉卿、张叔信、王任道登金石台作)
水龙吟(夷陵雪作)
青玉案(永春夜宴张叔信后堂,席上用韵)
西江月(为细君寿)
南乡子(张子仪席上作)
玉莲环(泊英州钟石铺)
念奴娇·两鬟娇小
水调歌头·凉意在何许
水调歌头·秋色浩无际
满江红·百罚深杯
满江红·十日狂风
柳梢青·澹云微月
虞美人·海棠花下春风里
玉连环/解连环
鹊桥仙(重九前一日游向氏江东二园)
鹊桥仙(八月二十八日寿唐子才)
木兰花(唐守生日)
临江仙(十一月二十六日,雪霁,行武陵道中,江山莹彻,不类人世 ...
点绛唇(拉同官赏海棠)
酒泉子(唐德兴为海棠赋酒泉子词,而尊前无能歌者,即席用韵)
醉落魄(三月十日赏酴靡,时坐客沈、赵与余将终更花干复议归蜀醉 ...
醉落魄(后两日,再拉同官,席上用前韵)
醉落魄(中秋前一日,饯潘德鄜于花光,用德鄜韵)
虞美人(送杏花与陆仲虚)
水调歌头(同张子仪诸公泛舟北渚,席间用子仪韵)
水调歌头(后十日,子仪相招游仓司后圃,舣舟堤岸,醉中再赋)
水调歌头(同子仪、韦之登舟青阁,用韦之韵)
水调歌头(大雪登望京楼)
水调歌头(夷陵九日)
满江红(北岩寺饯别张子仪,醉归口占)
满江红(寄寿宋子渊,宋生朝先余一日)
满江红(清明前三日登清晖作)
洞仙歌(访郑德兴郎中留饮)
洞仙歌(夜宴梁季全大卿赏牡丹作)
蓦山溪(饶沈公雅移漕江东)
念奴娇(丙申十二月六日赏梅,闻岑守得祠、下政将赴代归有日喜见 ...
念奴娇(移节岭表,宋子渊置酒后堂饯别,出词付二姬歌以侑觞,席 ...
鹧鸪天(席上赠别)
桃源忆故人(郑德舆饯别元益,余亦预席。醉中诸姬索词,为赋一阕 ...
菩萨蛮(德舆饯别坐间作)
浣溪沙(饯别陈汉卿于张叔信后堂,席上用叔信韵)
鹧鸪天(宋子渊生日)
鹧鸪天(为薛子昭寿)
朝中措(为文倅元益寿。元益,陈鲁公之婿)
朝中措(以海错为唐守寿)
朝中措(游王沅州山亭)
朝中措(立夏日观酴醿作)
柳梢青(次韵赵德庄)
柳梢青(七夕诸公祖席)
好事近(张子仪席上)
朝中措 其四 立夏日观酴醾作
醉落魄/一斛珠 其一 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赏作
醉落魄/一斛珠 其二 三月十日赏酴醾,时坐客沈、赵与余将终更 ...
醉落魄 其四 中秋前一日,饯潘德鄜于花光,用德鄜韵
玉连环/解连环 泊英州钟石铺
念奴娇 其四 移节岭表,宋子渊置酒后堂饯别,出词付二姬歌以侑 ...
水调歌头 其一 同张子仪诸公泛舟北渚,席间用子仪韵
水调歌头 其二 后十日,子仪相招游仓司后圃,舣舟堤岸,醉中再 ...
水调歌头 其三 同子仪、韦之登舟青阁,用韦之韵
水调歌头 其五 大雪登望京楼
满江红 其一 北岩寺饯别张子仪,醉归口占
满江红 其三 清明前三日登清晖作
凫鹥亭
赠小苏
送刘朝美侍郎归蜀
寿客
集句和太白水西韵
枕流轩
迷仙引
迷仙引·春阴霁
题左溪齐云阁
高峰
题文公书院
桂华明/四犯令
剔银灯·小院烟凉雨细
桂华明
洞霄与道士夜话
咏俞仲义屏上王内史
问物初和尚
答僧问佛法大意作偈
大涤洞 其一
大涤洞 其二
大涤洞 其三
大涤洞 其四
大涤洞 其五
大涤洞 其六
大涤洞 其七
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
集句 其一
集句 其二
赠桂琴隐先生傅子云韵
阳华岩
和傅子云见赠
白石郎曲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醉落魄·丙寅中秋
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五
追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 其二
菩萨蛮(县斋木犀今年殊未开,而盆菊特茂盛,以晦日约客。)
和曾端伯安抚劝道歌
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二
月下独酌二首 其二
鹊桥仙(甲子中秋)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忘机台
雨中喜君仪要温老希圣同见过二首 其一
中秋登白纻山呈同游苏寺丞
云月歌 其一
云月歌 其二
和仲长统诗二首
好事近(家人生日)
鹊桥仙(周监旬会上作)
念奴娇(次贾子济韵)
菩萨蛮(六月十三日,同官携具,以予被荐)
鹧鸪天(乙丑岁寿内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