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所以兹山中,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方叹中司言,前知良以卓。
从来凤凰种,所在有寒芒。虽然经百罹,其精未消亡。
清关鱼鼓下,杂沓混否臧。岂期来精卫,绕寺为徬徨。
山灵大惊咤,此是谁上堂?中司一朝来,老眼终无荒。
谓彼二少年,颠末宜致详。眉间有兵气,颊上尤凌霜。
扣之坚不语,乃相与连床。中宵竟餂得,一恸血元黄。
请看新祴衣,犹隐旧剑铓。山灵大欢喜,呵护有仁王。
不如意事常八九,安得袖铁长在手。安云蔽天夜沉沉,神龙孤啸怒蛟吼。
高邑先生望斗杓,熹庙之初长六曹。四凶缩颈甘鼠伏,同心同德宪府高。
其奈鸱鸮在宫府,翼以乾儿称五虎。可怜诏狱产神芝,坐视清流色惨沮。
郑革空劳厉刃须,朱游那得赐剑诛。酒酣一击唾壶裂,太尉之笏同唏嘘。
彼丧心者乔氏子,国狗之瘈颡不泚。玦未及玦环未环,老臣竟以荷殳死。
潦水既尽见清潭,忠魂箕尾分左骖。寒芒正色足千古,一枝手泽落江南。
我犹记读先生集,洪河千顷波起立。是物曾陪函丈间,昕夕或歌还或泣。
嶰谷山房清玩多,重陈旧史同摩挲。茂陵玉盌人间出,未若孤忠故物长嵯峨。
太宰诸郎君,次第殉国难。既已慰先公,亦有光杨万。
憖遗此残生,东窜馀一线。司马祇孤儿,曾参绩溪战。
幸逃笪桥死,亦得保馀喘。投身玲珑岩,受役伊蒲饭。
世系既沈埋,头角甘漫漶。相看各相讶,有泪不可溅。
密公高弟子,少亦不碌碌。所以兹山不,接踵来耆宿。
记得甲申年,曾赋新蒲绿。一朝荷徵书,夜猿厌空谷。
欲称大薙师,新著朝天录。痛绝诸葛儿,随车遭迫促。
白圭险被污,素丝危见辱。高厚所照临,誓难负幽独。
幸得脱身还,有泪已万斛。终身西向戒,岂以长斋赎。
空门亦易腥,殆哉此孤躅。方叹不司言,前知良以卓。
吁嗟桑海间,志士竞沈冥。荒山万招竞,殊不少骆丞。
年运与俱往,谁为留名称。我来过凤溪,云外闻兰馨。
将无二公子,魂魄所式凭。独怜采风者,谷音久飘零。
我诗虽不工,聊足补献徵。击碎竹如意,空中声登登。
子刘子之研池,至今其水清涟漪。东望采蕺斋,寒云犹栖依。
当年一壶砥中流,殷勤浥注忘其疲。是谁先登谁未济,衣带之近通圣涯。
漫天警党祸,托孤之行亦殆而。敬伯真健者,古谊直与王成朱震堪并驰。
矻矻服勤尤所希。幸逃宫邻厄,卒罹桑田菑。清流不救狂澜危,高弟已先哲人萎。
年来春木岁岁芚,其人如存道莫跻。不若鸥凫俯仰自得游化机。
经术经世务,方可见施行。在昔胡安见,治事标斋名。
汤公涖于越,如梁西门豹、秦李冰。城西三江口,洪流时震惊。
朝潮夕汐恣凭陵,菑畬耕穫岁不宁。五马翩然来,下车蒿双睛。
俯察地理仰天星,妖鳅绝命狂澜清。东眺有他山,梅龙或与京,斯民左饘右粥到今丰盈。
三百年来祠宫倾,聊从讲舍荐明馨。黄蕉丹荔依诸生。
诸生读书贵有用,岂徒佔毕夸精能。天何以平,地何以成。
六府七政资请明。我诗谱神弦,雅歌谅为神所听。
雪舫分司同年狱中有诗成集其送万生幼杨还甬上寄怀甚殷未及答也至 ...
初秋我渡江,与君重相见。痛定几低回,噩梦宁须唁。
投杼应遭疑,祝网终蒙眷。竟逃人鲊瓮,且挽沙埸絭。
披读近日诗,一过一称善。浑忘左徒忧,不作宵雅怨。
更喜有哲昆,在原远急难。诗力雅相当,强兵送挑战。
岂期对床约,飘泊在狴犴。采采蠲忿花,连枝何婉娈。
乃知真性情,多得之忧患。我亦罢郁陶,重理旧诗研。
雪舫分司同年狱中有诗成集其送万生幼杨还甬上寄怀甚殷未及答也至 ...
万氏吾通家,襟襼十世遥。其暨九沙十,尤称忘年交。
道山骑鹤去,零落嗟小桥。周郎真健者,诗格如青瑶。
翩翩衡岳秀,来看浙江潮。坦腹如佳婿,分符得剧曹。
西华正苦贫,藉以资兰膏。才大应得屯,一跌遂瓢摇。
夷羊既触藩,旅鸟旋焚巢。反噬一何毒,扪心非所招。
菰芦几故人,闻之共魂消。之子乃间暇,旦旦拈诗瓢。
纵复惭柳下,不肯祭皋陶。冁然笑髯十,汤火浪悲号。
五月万生归,来访蒋径蒿。为言对薄者,相念每连宵。
我方愧橐饘,何以报木桃。感之不成寐,中夜空萧骚。
望溪侍郎以旧冬辱寄文抄兼令覆审未及复也度夏于越乃条上数纸附之 ...
一编几洛诵,高蹈更谁京。经术老逾䔍,文词明且清。
低头拜腐史,放眼笑班生。尚有葑菲采,他山砺错情。
谬种横流甚,何时得廓如。试鸣涂毒鼓,更指越裳车。
斗柄依然揭,榛芜定可除。群免愚不揣,毒雾尚狂嘘。
昔年万夫子,一见辄知音。我亦四明客,同怀千载心。
蹉跎怜病骥,萧瑟叹焦琴。湜籍方僵走,何能效砭针。
疏食菜羹,清绝黄郎。不知肉味,闻之庙堂。赤帝继粟,十囷成仓。
其种维何,是曰米囊。晚弃米囊,其气愈昌。浃旬不死,孝陵馈浆。
夫人稽首,奎墨之旁。为公抚孤,熟餍糟糠。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