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周斗垣参知入贺二首 其二

送周斗垣参知入贺二首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谒帝恩华倍陆离,若为游子怆临岐。名高鼎吕熊驰后,诏赐彤弓虎拜时。

狂客家风蓑笠在,壮夫心事宝刀知。同人但进千秋镜,不用牢愁拟楚词。

诗人董其昌的古诗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五

明代 董其昌

无限离离压杞楠,树犹如此尔何堪。烟波狎主谁争长,山泽虽曜知战酣。

绝域也知珍尺一,高轩奚事谬朝三。犹嫌住久人知处,见说游鲲欲徙南。

同唐元徵宫允游善权洞四首 其三

明代 董其昌

石径幽无际,金堂永不扃。丹台犹偃月,仙掌故扪星。

跨鲤探云笈,燃犀遁水灵。如闻淙响外,历历演黄庭。

朱衣白比部为尊人讼冤事竣还朝送之

明代 董其昌

遄归不为锦衣游,壮尔春秋大复雠。疏有青霜含楚些,誓将白水句吴钩。

寒原得句梅花骑,渃日分襟橘柚洲。輶史若为酬帝问,五湖亦自起边愁。

宿羊山驿

明代 董其昌

莽莽平沙路,登临更一奇。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

鼓角因风迥,帆樯侯月迟。此中留憩者,半为问津疲。

赠方众甫之汝州

明代 董其昌

羁愁不可极,复此听骊歌。作吏谁成傲,论才尔自多。

遥知汝南骑,重向冀方过。竹马诸童子,扳迎意若何。

送萧九生方伯二首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能将落叶等投簪,身试臞肥战巳酣。四岳云开飞斗北,两峰秋爽憩湖南。

时逢尧舜为方伯,归事羲皇亦子男。见说衮衣思吉甫,可容踪迹久江潭。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八

明代 董其昌

餐取峰霞坐翠岚,云根劖出小终南。窗悬虚室常生白,帖仿萧斋欲过蓝。

山长旧来鸿自一,市喧还笑虎成三。应怜惠子能知我,雅道寥寥有荷担。

题画寄蜀中徐阆池

明代 董其昌

青天蜀道不难攀,思入微茫杳霭间。稍著一区杨子宅,居然秀甲九州山。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文伯顽仙尽自兼,何须黄纸署名衔。山开窈窕藏书洞,径翳荒榛避诏岩。

老衲或来煨榾柮,橐驼尝倩护松杉。虽然豪气屏除尽,閒咏荆轲木是缄。

丰县道中

明代 董其昌

宵征不容晏,路出古徐东。堤树一千里,村墟十九空。

防河薪比桂,乘遽马如龙。犹有蠲逋诏,年年省故丰。

詶范太蒙吏部

明代 董其昌

几回优诏到周南,云壑难将选胜耽。吏部文章真不朽,龙图忧乐本同参。

弹冠共是冥鸿侣,挥麈能忘白马谈。欲问海门新气象,骊珠径寸喜先探。

同唐元徵宫允游善权洞四首 其四

明代 董其昌

山霁气初澄,攀萝下复登。千峰攒积铁,百仞矗层冰。

溅雪看庐阜,随花得武陵。平生耽胜事,选胜却输僧。

咏史四首 其三

明代 董其昌

金华殿里是崆峒,分直谈经礼数崇。为问君门千万里,儒臣何路向重瞳。

祭风台怀古

明代 董其昌

泽国驱朝节,清时抚霸图。阵云犹壁垒,燐火或菰蒲。

龙战何年事,鸿归后夜孤。繇来今古意,偏自集征途。

题延津署阁

明代 董其昌

杰阁凭栏四望通,幔亭云接玉华峰。若非夙有烟霞骨,安得仙山在部中。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二十六

明代 董其昌

忆昔论交自筱骖,虽更出处岂商参。阮家犊鼻贫骄北,先世狐书史愧南。

岂有风流分仲二,差怜骨相共朋三。壮君笔力能扛鼎,不为清羸弛负担。

送李伯襄太史封秦藩二首 其一

明代 董其昌

持节俄将视草虚,策文仍是史公书。人从真气沾星使,槎泛天河上斗墟。

明月小山丛桂侣,新秋一叶剪桐初。离心巳托南征雁,能到罗浮问起居。

同唐元徵宫允游善权洞四首 其一

明代 董其昌

神功开混沌,水府亘氤氲。峡隐将飞石,岩垂欲堕云。

龙腥阴壑迥,鸟道乱泉分。今日摩厓记,知同藏史群。

赠陈留令韩有怀秦人政成者

明代 董其昌

纷敷榆柳荫长堤,比屋弦歌讲德齐。云彩旧传飞殿角,冰壶真不愧关西。

輶轩载笔书驯雉,乡井移风似祝鸡。独向空桑赛秋社,瓣香深荐首重稽。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三十

明代 董其昌

满贮诗囊不待探,风流胜赏事偏谙。寄愁直欲还天上,招隐时闻过水南。

有橘可能摛楚颂,无花大类说燕函。凭高辄吐惊人句,为道平生僻性耽。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 37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