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嘉禾八日同总宪东里贺纳言中冷刘翰撰胤平天观寺观

嘉禾八日同总宪东里贺纳言中冷刘翰撰胤平天观寺观

明代 董其昌

谡谡寒声古殿松,来从天竺饱霜封。将因问法调狂象,怪底非时起蛰龙。

鳞甲怒蟠多宝塔,枝柯分列五家宗。故山亦有盘桓树,不是攒眉为听钟。

诗人董其昌的古诗

贺郭青螺大中丞

明代 董其昌

彤弓卢矢蕊珠庭,瑞霭遥连执法星。圯上密传书似素,台中独坐鬓犹青。

人看剑履依三极,手握风云驭百灵。若向揽揆论盛事,旂常应胜佛名经。

题画赠许绳斋郡伯时浚河成

明代 董其昌

楼倚城阴九点烟,虚窗忽响白苏泉。应将太史河渠记,并入南华秋水篇。

读寒山子诗漫题十二绝 其十

明代 董其昌

千树青松养圣胎,常年石户不关开。山中莫道无俦侣,片片閒云自往来。

邯郸夜宿

明代 董其昌

榆关霜薄授衣初,莽莽平沙度软舆。赴阙几逢鸿渐侣,望乡犹阻雁来书。

曲生风味邢醪近,羽客差池枕梦虚。漫咏陶诗当黄菊,倦游终自爱吾庐。

题王叔明画

明代 董其昌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争峙。闲者解其纷,君今巳閒未。

赠总漕王宪葵中丞三首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乌台计相拜新除,卢矢彤弓再命初。斗际一星中执法,柳营万骑上游居。

如云舸舰驱流马,望气桥陵护玉鱼。重镇保釐分陕寄,壮猷元老正堪舒。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三

明代 董其昌

百感中来不自拈,侧身西望北峰尖。论交云雨今方见,阅世阳秋晚更严。

危语逼人何咄咄,大言是处可炎炎。闻君近发琅函秘,巳展红牙第几签。

寿高孩之宪使四十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专城四十尚为雄,况复东南倚折冲。虎视几当青眼客,鹰扬翻属黑头公。

诞弥夏帝乘权始,赋有吴都在部中。极目奇云壶岛外,旌幢来自蕊珠宫。

张君山丈北游作此为赠时时展观家山不远

明代 董其昌

万壑千峰拥大行,半归粉本半奚囊。故应眼孔无拳石,凭寄乡心到草堂。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二十六

明代 董其昌

忆昔论交自筱骖,虽更出处岂商参。阮家犊鼻贫骄北,先世狐书史愧南。

岂有风流分仲二,差怜骨相共朋三。壮君笔力能扛鼎,不为清羸弛负担。

赠陈仲醇徵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 其十

明代 董其昌

端居突兀起毗岚,是处清凉现钵昙。漱石更兼芬润六,御风时见素云三。

绿天剩有书经叶,碧涧疏为洗砚潭。身隐无文真用短,试看碑板大江南。

壬子九月八日同范长倩朱君采董遐周西湖泛舟次遐周韵

明代 董其昌

花源神界敞,香海沃焦浮。得似钟期赏,相将范蠡舟。

捲帘延远岫,催榜度飞楼。有客恒冠鹖,诸君颇下鸥。

节逢青女候,人尽墨卿流。梅屿宁回驾,渔庄可借筹。

调刁闻爽籁,欸乃间清讴。繁露频摇笔,行云逐啭喉。

醁醽中圣趣,篱落野夫谋。钟寂莲花土,灯疏杜若洲。

亦知秋凛在,多为夕佳留。欲续龙山会,唯须秉烛游。

题画赠张平仲水部

明代 董其昌

十月江南野色分,渔庄荻浦见沙痕。若为剪取吴淞水,著我微茫笠泽云。

谭广文练江相见走笔为赠

明代 董其昌

郑子尚淹秦博士,张衡不薄汉灵台。因君重举隋岗事,觉我新从楚畹来。

祝英台宅

明代 董其昌

徙倚荒台畔,潺湲瀑水飞。因看江左右,却忆华山畿。

化碧阴厓出,为云晚岫归。凄其前代事,端使胜情微。

寿谢山持礼垣封翁仲秦五十五

明代 董其昌

闽山何处是方壶,古木云林著谢敷。芝简并疏偕隐贵,艾年犹及服官呼。

龙门创草千秋史,绛阙真形五岳图。綵服趋庭何以寿,谏垣一卷照青蒲。

题杜日章册九首 其六 烟驾亭

明代 董其昌

边烽巳宁晏,烟水澹氤氲。朝来鹅鹳阵,冲破宿潭云。

题汶上路太守壁二首 其一

明代 董其昌

寻云路公榭,招鹤路家池。记取还山客,风流此一时。

秋日泛泖四首 其四

明代 董其昌

遂作浮家海上翁,迢遥烟艇泬漻空。青螺拔地存尧市,白马凌波立梵宫。

客有入吴观欲止,吾将泛斗路非穷。不须更喻迷津筏,自得遗珠象罔中。

送冯琢庵宗伯二首 其二

明代 董其昌

端臣将父御车年,有诏东华设醴筵。可但冯家论鲁卫,须知太史自谈迁。

商山羽翼何当就,天禄图书取次编。最是中朝劳属望,都门未许大夫贤。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 37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