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张玉溪院中四咏 其四 紫藤花

送张玉溪院中四咏 其四 紫藤花

明代 孙承恩

寂寞群芳歇,兹花晚著花。低丛深隐雀,老干曲盘蛇。

袅袅上缘物,鲜鲜滥拟霞。风霜摇落后,为尔怅韶华。

诗人孙承恩的古诗

春日睡起偶书二首 其二

明代 孙承恩

青山不碍草堂云,云里书声隔户闻。最喜前溪流水阔,门前鸥鹭日成群。

南斋十咏 其十

明代 孙承恩

当年曾献明光宫,至今犹袭中书封。词林奏捷无前锋,时哉一去悲秋风。

豪来一挥尤可供,摩挲疑是蟠蛟龙。

题新建李白祠

明代 孙承恩

李唐开元全盛日,文化昭宣异人出。夫君自是长庚精,炯炯堕地群伦惊。

胸罗珠玑烂星斗,笔锋造化驱雷霆。金銮召见至尊喜,赋诗挥毫疾风雨。

声华气岸压朝绅,妾视真妃奴力士。尘世龌龊不可留,骑鲸复去昆崙丘。

朅来宇宙成千秋,一朝还作荆襄游。荆襄之堧兰江上,山纡水环景清旷。

此时突兀开新祠,万古诗豪揭高榜。地因人胜古则然,从此兰江重穹壤。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六十 严子陵

明代 孙承恩

名节丘山,轩冕尘壒。怀仁负义,蕴畜亦大。汉室九鼎,桐江一丝。

凛然清风,悠悠我思。

次张阳峰壁间韵

明代 孙承恩

白日流云走石沙,诸天隐隐落空花。一尘不到清虚境,羡尔山中老衲家。

使交舟中杂诗 其六

明代 孙承恩

山水饶幽兴,篇章亦漫裁。只将消永日,不是倚多才。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六○ 张忠定公

明代 孙承恩

刚气自负,奇节自喜。中庸或乖,顽懦愧死。正论难合,直道不容。

一代名臣,孰能置公。

舟中闻时事有感五首 其四

明代 孙承恩

百年后死痛无涯,地下宁追执论差。云暗九疑天路杳,欲从何处诉重华。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二六 裴晋公

明代 孙承恩

功在王室,名闻外夷。柱石三朝,系时安危。晚节优游,大雅明哲。

全德始终,永仰风烈。

送郭使君赴太原节推

明代 孙承恩

吾闻燕赵出豪俊,郭子才气何瑰奇。雕鹗翱翔整风翮,骅骝腾踏开霜蹄。

除书小试还佐郡,轺车遥遥指三晋。读书读律一以贯,盘错恢恢有馀刃。

问君听狱何所同,冰壶一片悬心胸。民俗简朴矧易治,依稀乃有陶唐风。

桑乾河边冰已泮,春明门外日色烂。青鬓红颜照锦袍,道上行人谁不羡。

新知义气情不无,何以赠子双昆吾。临风忼慨浩歌起,期子异政传京都。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三十六 子游

明代 孙承恩

所长擅科,知本之学。我思其人,简易宏廓。礼乐为政,弦歌成音。

学道之论,实契圣心。

题崔少卿八咏卷 其七

明代 孙承恩

窈窕徂徕阴,阅此胎仙舞。千载鲍明远,莫信司空侮。

初度自寿十三首 其八 三煞

明代 孙承恩

享厚禄,已馀饶。只有个、终天一念,忍听风木悲号。

那更扊扅,人一去,音尘杳。鹡鸰声断,死生骨肉,暗自魂消。

愁绪千条。兀的是、一时凑着。

夷齐图二首 其二

明代 孙承恩

孤竹先生铁肺肝,采薇甘死首阳山。乾坤不朽君臣义,万古清风激懦顽。

蔡林屋考绩北上别予以诗用韵答二首 其二

明代 孙承恩

学道曾论志,蹉跎竟寡成。浮云观世变,逝水叹年庚。

不拟栽朝菌,还期采夕英。迂忠怀衮补,缪拙滥文衡。

丽泽高贤与,分襟别恨生。君方敦雅道,世复际文明。

款接忠慵废,酬知但朴诚。缁衣吾敢负,犹为跂高情。

书扇勉馆生二首 其二

明代 孙承恩

白日西飞东逝波,无闻吾已愧蹉跎。后生堪畏还堪惜,可使光阴只漫过。

为何养高题扇景二首 其一

明代 孙承恩

傲睨江天阔,依依岛屿明。风林闻落叶,烟渚看云生。

黄绮终堪隐,巢由不慕名。为君占易画,履二得幽贞。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六十九 张翼德

明代 孙承恩

姿貌瑰奇,才具粗猛。神矛飙发,万众独骋。委质授命,死生靡他。

国士之风,百世尔誇。

题马氏孝感卷三首 其三

明代 孙承恩

一念真能契上天,似君笃行亦堪怜。纷纷薄俗谁无父,听我高歌孝感篇。

送司成龚云岗赴南都

明代 孙承恩

甲第声名重,朝廷宠渥频。人文开泰运,宇宙际昌辰。

带绾金鱼丽,袍裁锦雀新。即看风轨地,原是庙廊珍。

多士沾时雨,贤僚契德邻。盐梅须鼎辅,风采切朝绅。

雅志希前哲,休光绝后尘。陶镕资大冶,礼乐范斯人。

共仰师模盛,随看帝命申。高岗鸣彩凤,瀚海跃神鳞。

将母瞻黄道,承欢侍锦茵。北堂娱永日,南国庆长春。

惜别情何极,论交意独嚬。伫闻徵召下,翘首大江滨。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75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