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秋夕同王公兆邓未孩何赞否曹愚公小集

秋夕同王公兆邓未孩何赞否曹愚公小集

明代 范景文

新秋亦已清,况是经雨后。良朋亦已欢,兼之叙故旧。

集坐碍广堂,深语达昏昼。率意口不择,更端每错谬。

岂不或脱疏,亦自见骨肉。酒至各盈樽,责令引杯覆。

佐以骰与枰,碎声和檐溜。角技两分曹,喧呶如相斗。

令长酒政苛,屈卮法无宥。醉极喉吻焦,江水寒可嗽。

诗人范景文的古诗

丁巳再饥 其三

明代 范景文

岂无贤宰牧,缓颊说如伤。点铁原无术,催科自有方。

计穷生胜死,众弱聚能强。比岁歼群盗,将无元气戕。

贺茅止生举第三子

明代 范景文

荀家才妙诞慈明,蹀躞云驹类所生。旧业留存铜雀研,赐袍剪作铁花绷。

已知瑞国徵三索,但祝成人享太平。河朔恰逢消夏会,欢倾百斗故人情。

中秋和介孺韵时桂花未开 其一

明代 范景文

爱杀中秋好月光,竹边清切水边凉。西风吹向花栏过,错认兰香是桂香。

和北吴歌

明代 范景文

连窝驿枕卫河隈,乘传何堪前站催。白米江鱼随处有,麦黄水涨送船来。

新草

明代 范景文

春光吹到未全匀,偏是新青自可人。无力摇风因带雪,有情就雨处沾尘。

欲寻多处须临水,正趁柔时好作茵。乘晓踏青原上望,离离烟际辨曾真。

王季木招饮济上高林堂

明代 范景文

风物何时最爽森,除将秋霁是春阴。客因同调成孤赏,地以高林畅远心。

梅影偏宜灯下取,竹香细向酒中寻。眼前未尽氛埃气,欲掬寒泉洗碧岑。

莲藕付庖人煮熟以进因戏成之

明代 范景文

曾笑圆方竹,而今煮藕丝。不教冰漱齿,空想雪流澌。

莼菜能加豉,晶盘也下匙。知君蒸法好,何以处哀梨。

辰叟圣符招同介孺看演牡丹亭传奇得三字 其一

明代 范景文

半吐梅花半尚含,主宾相对影成三。人从久别疑初识,酒渐停斟为极酣。

醒眼难禁思好梦,歌喉直可当清谈。平时空说心冰冷,爱此将无小犯贪。

王玉峰素善房中术一时搢绅多从之游称曰神仙翁后竟以是败道而死因 ...

明代 范景文

错疑秘诀不曾传,犹记逢人说汞铅。多少朝绅真弟子,青娥队里哭神仙。

和北吴歌 其十八

明代 范景文

蓟北雪飞十月天,孤村云冻破炊烟。风酸路滑行人绝,犹见老僧驴背眠。

立秋日钱与立诸君送之广陵影园月下听歌次郑超宗韵

明代 范景文

恰当胜地又佳时,暑去人来月与期。空水亭为开面目,新秋柳亦竞腰肢。

园摹画格形生影,妙解歌情肉并丝。嘱语萧萧翻别调,登临无事更伤离。

和北吴歌 其十三

明代 范景文

凤仙浸指甲尖绯,架上石榴簇作围。茉莉南船新寄到,百钱买得一盆归。

八月十一夜与介孺看月成醉共赋十四盐 其二

明代 范景文

诗就还看月,移时兴未厌。更深花意寂,坐久梦思恬。

浪谑皆成雅,新声不忌纤。生情爱凄冷,对酒可能廉。

黄公让垣长以言事去国

明代 范景文

龙门正气接天都,抗疏高名壮伏蒲。独以时危鸣仗马,不因秋老忆莼鲈。

熙朝终是霜霆重,幽梦还将日月扶。世事正须同击楫,竞传江左有夷吾。

庚申元夕仁常招饮灯市酒楼同王无近章甫仲田伯善年兄有赋 其三

明代 范景文

朱楼一带郁嵯峨,阵阵香风榇绮罗。龙烛薰空喧不夜,天街到处月明多。

生平

明代 范景文

生平细捡尽多奇,心口商来亦自疑。酒社常开难共醉,愚公自号恼人痴。

身虽无病每思药,性好探奇懒作诗。日日栽花还乞竹,任他雨打与风吹。

祝何芝岳相国时为嘉平月万寿前十日

明代 范景文

补衮功成日月间,赐裘红腻映童颜。庭栽玉树娱清昼,药采芝田养大还。

九鼎犹存黄发老,一壶肯许赤松閒。冈陵恰祝嵩呼候,南国仍看北阙环。

秋杪登安隐寺后山小饮适余筑精舍额曰萍庵因以萍字限韵

明代 范景文

节过重阳秋易老,霜花著树映山青。妙高台望人皆蚁,云物波流分似萍。

选梦聊分僧榻卧,徵诗借作梵音听。情多易感谁能醉,莫怪三闾叹独醒。

山园将辟浚得一泉甚甘

明代 范景文

何须他选胜,随意得佳泉。石气如将雨,花畦渐及田。

烹茶浇苦月,绘雪借寒烟。时与松涛并,听秋坐槛前。

登雨花台作时偶闻警

明代 范景文

香台环旧刹,踏翠上逶迤。烟草六朝意,春风三月时。

城规开甸服,江线划天维。极目烟尘起,临高漫赋诗。

范景文

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191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