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唐代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译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注释

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鉴赏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创作背景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诗人刘长卿的古诗

送陆澧仓曹西上

唐代 刘长卿

长安此去欲何依,先达谁当荐陆机。日下凤翔双阙迥,
雪中人去二陵稀。舟从故里难移棹,家住寒塘独掩扉。
临水自伤流落久,赠君空有泪沾衣。

湘中纪行十首·斑竹岩

唐代 刘长卿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欲觅樵人路,蒙笼不可寻。

安州道中经浐水有怀

唐代 刘长卿

征途逢浐水,忽似到秦川。借问朝天处,犹看落日边。
映沙晴漾漾,出涧夜溅溅。欲寄西归恨,微波不可传。

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唐代 刘长卿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
贤友风为邑,令名满徐方。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
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自非传尺素,谁为论中肠。

观校猎,上淮西相公

唐代 刘长卿

龙骧校猎邵陵东,野火初烧楚泽空。师事黄公千战后,
身楚白马万人中。笳随晚吹吟边草,箭没寒云落塞鸿。
三十拥旄谁不羡,周郎少小立奇功。

朱放自杭州与故里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简,

唐代 刘长卿

片石羊公后,凄凉江水滨。好辞千古事,堕泪万家人。
鵩集占书久,鸾回刻篆新。不堪相顾恨,文字日生尘。

山鸲鹆歌(一作韦应物诗)

唐代 刘长卿

山鸲鹆,长在此山吟古木。嘲哳相呼响空谷,
哀鸣万变如成曲。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树听之心断续。
巴人峡里自闻猿,燕客水头空击筑。山鸲鹆,
一生不及双黄鹄。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
鸣相逐,啄残粟,食不足。青云杳杳无力飞,
白露苍苍抱枝宿。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

入桂渚次砂牛石穴

唐代 刘长卿

扁舟傍归路,日暮潇湘深。湘水清见底,楚云淡无心。
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枫林月出猿声苦,
桂渚天寒桂花吐。此中无处不堪愁,江客相看泪如雨。

江州留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 刘长卿

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
白首辞同舍,青山背故乡。离心与潮信,每日到浔阳。

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

唐代 刘长卿

对水看山别离,孤舟日暮行迟。
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去时。

送王端公入奏上都

唐代 刘长卿

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
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行当蒙顾问,吴楚岁频饥。

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

唐代 刘长卿

故里归成客,新家去未安。诗书满蜗舍,征税及渔竿。
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怜君不得已,步步别离难。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唐代 刘长卿

迢迢太行路,自古称险恶。千骑俨欲前,群峰望如削。
火云从中起,仰视飞鸟落。汗马卧高原,危旌倚长薄。
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石露山木焦,鳞穷水泉涸。
九重今旰食,万里传明略。诸将候轩车,元凶愁鼎镬。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通越事岂难,渡泸功未博。
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永怀姑苏下,因寄建安作。白雪和诚难,沧波意空托。
陈琳书记好,王粲从军乐。早晚归汉庭,随君上麟阁。

酬灵彻公相招

唐代 刘长卿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
如今渐欲生黄发,愿脱头冠与白云。

江楼送太康郭主簿赴岭南

唐代 刘长卿

对酒怜君安可论,当官爱士如论原。料钱用尽却为谤,
食客空多谁报恩。万里孤舟向南越,苍梧云中暮帆灭。
树色应无江北秋,天涯尚见淮阳月。驿路南随桂水流,
猿声不绝到炎州。青山落日那堪望,谁见思君江上楼。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代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饯王相公出牧括州

唐代 刘长卿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
路飞秋叶转朱轓.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
萧索庭槐空闭閤,旧人谁到翟公门。

送康判官往新安(一作皇甫冉诗)

唐代 刘长卿

不向新安去,那知江路长。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
驿路收残雨,渔家带夕阳。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

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

唐代 刘长卿

满镜悲华发,空山寄此身。白云家自有,黄卷业长贫。
懒任垂竿老,狂因酿黍春。桃花迷圣代,桂树狎幽人。
幢盖方临郡,柴荆忝作邻。但愁千骑至,石路却生尘。

鄂渚送池州程使君

唐代 刘长卿

萧萧五马动,欲别谢临川。落日芜湖色,空山梅冶烟。
江湖通廨舍,楚老拜戈船。风化东南满,行舟来去传。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484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