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与友人书(节选)

与友人书(节选)

清代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译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注释

孤陋:片面、浅陋。
觉:自觉。
域:地方。
资:盘缠。
审:详细。审问:详细考究。
稽:探究,考察。
庶几:差不多。
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邑:地方,
丘:孔丘,即孔子。
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勉:勤勉,努力。
为学;做学问
方:地方
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犹当:还应当
济:有利
丘:孔子。

顾炎武与友人书(节选)赏析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诗人顾炎武的古诗

义士行

清代 顾炎武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

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裤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

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

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与友人书(节选)

清代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古隐士 其一

清代 顾炎武

幼安遭汉季,一身客辽东。世乱多倾危,筑室深山中。

自非学者流,名字罕得通。研心易六爻,不用希潜龙。

根矩好清评,行止乃未同。

测景台

清代 顾炎武

象器先王作,灵台太室东。阴阳求日至,风雨会天中。

考极三辰正,封畿万国同。吾衰今已甚,犹一梦周公。

居庸关 其一

清代 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终古戍兵烦下口,本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冈落雁前。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孟秋朔旦有事于攒宫

清代 顾炎武

秋色上陵坰,新松夹

居庸关 其二

清代 顾炎武

极目危峦望八荒,浮云夕日遍山黄。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狩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重至大同

清代 顾炎武

频年落落事孤征,每到穷边一寄情。马迹未能追穆后,虎头空自相班生。

风吹白草桑乾岸,月照黄沙盛乐城。忽见丹青意惆怅,君看曹霸阸才名。

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

清代 顾炎武

神庙之中年,天下方全盛。其时多贤侯,精心在农政。

耿侯天才高,尤辨水土性。县北枕大江,东下沧溟劲。

水利久不修,累岁烦雩禜。疏凿赖侯勤,指顾川原定。

百谷满仓箱,子女时昏聘。洋洋河渠议,欲垂来者听。

三季饶凶荒,庶徵频隔并。谁能念遗黎,百里嗟悬磬。

况此胡寇深,早夜常奔迸。上帝哀茕嫠,天行当反正。

必有康食年,河雒待明圣。自非经界明,民业安得静。

愿作劝农官,巡行比陈靖。畎浍遍中原,粒食诒百姓。

皂帽

清代 顾炎武

皂帽冬常著,青山老自看。鸟怜池树静,云近岳天寒。

淡食随人给,藜床任地安。閒来过道院,不为访金丹。

霍北道中怀关西诸君

清代 顾炎武

苦雨淹秋节,屯云拥霍州。虫依危石响,水出断崖流。

驿路愁难进,山亭怅独留。遥知关令待,计日盻青牛。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

清代 顾炎武

昨接尺素书,言近在吴兴。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何图志不遂,策蹇还就徵。辛苦路三千,裹粮复赢幐。

夜驱燕市月,晓踏卢沟冰。京雒多文人,一贯同淄渑。

分题赋淫丽,角句争飞腾。关西有二士,立志粗可称。

虽赴翘车招,犹知畏友朋。傥及雨露濡,相将上诸陵。

定有南冠思,悲哉不可胜。转盻复秋风,当随张季鹰。

归咏白华诗,膳羞与晨增。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

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矰。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

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杭州

清代 顾炎武

宋世都临安,江山已失据。犹誇天目山,龙翔而凤翥。

重江险足凭,百货东南聚。于此号行都,六帝銮舆驻。

西输楚蜀资,北拥淮海戍。湖光映罘罳,山色连宫树。

两国罢干戈,君臣日游豫。襄樊一陷没,千里无完固。

梵呗响殿庭,番僧抇陵墓。天运亦何常,以此思其惧。

浙西钱谷地,不以封宗室。南渡始侨藩,懿亲藉丞弼。

序非涿郡疏,德则琅邪匹。如何负扆谋,苍黄止三日。

那肱召周军,北庭王卫律。所以敌国人,尽得我虚实。

青丝江上来,朱邸城中出。一代都人士,尽屈穹庐䣛。

谁为斩逆臣,一奋南史笔。

重登灵岩

清代 顾炎武

重来绝巘一攀缘,坏阁崔嵬起暮烟。山静鼪猱栖佛地,堂空龙象散诸天。

芟林果熟红椒后,入定僧归白鹤前。莫问江南身世事,残金兵火一凄然。

德州过程工部

清代 顾炎武

海上乘槎客,年年八月来。每逢佳节至,长得草堂开。

老桂香犹吐,孤鸿影自回。未论千里事,一见且衔杯。

赋得江介多悲风用风字

清代 顾炎武

素节乘云梦,清秋下渚宫。哀音生地籁,激楚入天风。

落雁过山急,寒蝉抱树空。伤心干里目,愁绝百年中。

郢路元依北,江关久向东。有人宗国泪,何地洒孤忠。

千官 其二

清代 顾炎武

一旦传烽到法宫,罢朝辞庙亦匆匆。御衣即有丹书字,不是当年嵇侍中。

李定自延平归赍至御扎

清代 顾炎武

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

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

詶归祚明戴笠王仍潘柽章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

清代 顾炎武

异地逢冬节,同人会韭溪。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

刻烛初分韵,抽毫亦共题。雪装吴苑白,云幕越山低。

清醑传杯缓,哀弦入坐凄。词堪争日月,气欲吐虹霓。

写恨工苏李,摅幽剧吕嵇。风流知不坠,肝胆幸无暌。

挂帙安牛角,担囊逐马蹄。飘飖过东楚,浩荡遍三齐。

息足雩门下,停车汶水西。岱宗临日观,梁父蹑云梯。

洞壑来仍异,关河去更迷。人看秋逝雁,客唤早行鸡。

卧冷王章被,穷馀范叔绨。梦犹经冢宅,愁不到中闺。

问字谁供酒,翻书独照藜。雅言开竹径,佳讯发兰畦。

遗鲤情偏切,班荆意各悽。式微君莫赋,春雨正涂泥。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寘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徵诗纪之 其一

清代 顾炎武

白日浮云隔几重,三山五岳漫相逢。朅来未得从黄石,老至先思伴赤松。

哲士有怀多述酒,学人无事自明农。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龛小座供。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236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