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自颍水入淮

自颍水入淮

清代 洪亮吉

我为颍川谣,忽与颖尾别。君歌月映清淮流,不识孤篷已飘雪。

长淮岸头村树斜,短棹系岸惊栖鸦。可怜人鸟共凄绝,天水阔处难为家。

操舟者谁北风劲,十五吴姬寄身命。风波到眼不识愁,妆罢只照长淮镜。

诗人洪亮吉的古诗

咏史篇

清代 洪亮吉

运去矣,籍若何,八千人散汉月歌。时至矣,胜亦武,百二关亡楚三户。

噫吁嘻,秦明月,汉大风,恨有竖子无英雄。

道士家看菊

清代 洪亮吉

道人半岁不出门,种得阶前一畦菊。菊枯望雨无消息,日致城西水三斛。

百钱买水宁忍饥,花开道士已典衣。我笑琳宫狂道士,看菊朝饥还饮水。

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

清代 洪亮吉

枫生北山上,叶落入西岭。伤此东南风,愁看去来影。

萧条暮天气,凄瑟绝人境。露草黄一坛,土花红半井。

伤禽既相戒,厩马行复警。寥廓天地心,穷秋一深省。

檐铃声

清代 洪亮吉

铃解语,嘲君王。三郎郎当,郎当三郎。

仙韶院

清代 洪亮吉

饭何所,木兰院。钱何所,仙韶院。一家将相三十年,少赖伊蒲餐,老给优伶钱。

同邵进士晋涵寻益然大师塔不得

清代 洪亮吉

大师裹足蹁跹衣,佛手曾杀千熊罴。飘然来归竹窗下,野鸟入掌呼晨饥。

浮云白日忽一转,粥鱼声长鬓毛短。缘床鼠怯剑气腥,隔竹猿窥箭瘢满。

旄头星落白虎日,亘亘宇宙当消兵。海滨招鲁岂同调,午日吊屈斯平生。

呜乎男儿生为冤禽死作佛,生忆名山死归骨。天都成云荡胸热,上升为星下作石。

枯残姓氏何足惜,自与此山同始卒。

初八日乘月行四十里至三个泉宿

清代 洪亮吉

人烟百里何渺茫,疲裸独行古战场。高天下地总一色,明月白雪分清光。

拂眉时有山禽过,清献声高野禽和。三泉屈指尚半程,我倦欲从云外卧。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 ...

清代 洪亮吉

门前隙地稀,屋后半亩绿。桃李皆丰年,云兹佐嘉谷。

高曾手栽树,均作出檐木。日午荫北窗,茅檐静堪托。

溪风一回荡,山果枝上熟。童稚不识争,探怀已均足。

十六子

清代 洪亮吉

八关十六子,党祸自此始。孤寒八百泪并流,此时毕竟思崖州。

蜀当归

清代 洪亮吉

叶法善,追魂碑,何似罗仙翁,能贻蜀当归。

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十

清代 洪亮吉

五月天山雪水来,城门桥下响如雷。南衢北巷零星甚,却倩河流界画开。

涉汉欲至岘首舆丁误入九宫山时日已将暝因小憩而返

清代 洪亮吉

山光欲雨江欲晴,云黑复白波微明。此时击楫涉江去,薄暝始向前山行。

林梢一抹斜阳色,高下山溪一千尺。云中道士来远迎,语不分明指碑石。

累累林果红一山,倾耳祇觉禽声蛮。道旁䃰石削如铁,山溜滴沥苔花斑。

沿冈久立怯北风,送客出户闻敲钟。昏江棱棱水声起,却喜一星明舵尾。

天策府

清代 洪亮吉

天策府,足文武。右班徐李左房杜,一传已复作叛臣。

杜衍房遣爱,复有徐思文。

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 其十四

清代 洪亮吉

凿得冰梯向北开,阴厓白昼鬼徘徊。万丛磷火思偷渡,尽附牛羊角上来。

华亭鹤

清代 洪亮吉

华亭鹤,云间哭。声何悲,悲二陆。白祫喜谈兵,貉奴宁作督。

机山深,三泖阴,莼鲈千里方扬舲,此时笑杀张季鹰。

今董狐

清代 洪亮吉

刘知几死那可诬,不畏生张说,只有今董狐。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 ...

清代 洪亮吉

村鸡一两声,持镰待天晓。出门不知途,沿林警栖鸟。

宿雨零衣裳,原头刈新草。牛饥我心急,况复犊难抱。

八口尝苦饥,饲牛尝苦饱。

呼伯仁

清代 洪亮吉

渡江来,不安坐。茂伦一言伯仁贺,向见夷吾在江左。

夷吾有急呼伯仁,伯仁百口还理君。为君沥肝胆,为君全令名。

伯仁言,感天子,夷吾不言伯仁死。三司耶,令仆耶,知人不易古所嗟。

夷吾亦杀鲍叔牙。

长流水题壁

清代 洪亮吉

短流头,长流头,长流水,流不休。黄芦关,格子墩,二百里,无军屯。

黄尘烧,赤日炙,声如雷,裂山石。

吴梅村祠题壁

清代 洪亮吉

寂寞城南土一丘,野梅零落水云愁。生无木石填沧海,死有祠堂傍弇州。

同谷七歌才愈老,《秣陵》一曲泪俱流。兴亡忍话前朝事,江总归来已白头。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264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