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

明代 黄佐

间关炎岭奋霓旌,谁道平胡竟不成。三户有人消楚恨,八公无险慑秦兵。

魂随精卫填南海,碧化苌弘向北平。正气到今凝不散,年年花鸟自江城。

诗人黄佐的古诗

秋穫喜晴

明代 黄佐

农事初成乐事繁。即看云水接平原。巾车道上黄迷垄,社鼓声中绿满尊。

十里断霞明雁鹜,半林斜照散鸡豚。丰年有愿缘忧国,击壤今闻到处村。

元旦志喜

明代 黄佐

淮甸云霞出海东,秣陵花柳遍吴中。爆雷香雾千门晓,化日和风万里同。

建礼共欣王道泰,开基惟仰皇图隆。麟蒲杯里年年寿,又见慈颜一醉红。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八

明代 黄佐

枯木噪寒雀,开门欢正来。炭炉火未冷,思心欲成灰。

归自京师赴常斋钟子夜宴二首 其二

明代 黄佐

炉烟袅袅篆垂垂,扫径开尊恨到迟。亭榭风烟仍月夜,江湖花鸟况春时。

金尊玉鲙堪留客,醉舞狂歌果为谁。却忆去年羁旅地,粤云南望只成悲。

喜晴四首 其四

明代 黄佐

端居抚灵化,流幻成阴晴。晨鸡奏天色,起觉衾绸轻。

籓篱未云树,溪壑浩已盈。抱独有馀豫,焉知世上情。

邂逅适所愿,丹葵耀其英。摇摇庭绿中,有鸟时一鸣。

物色每如此,聊以观我生。

咏七星桧图为陆御史母

明代 黄佐

七星之桧何苍苍,覆露见此萱苍芳。轮囷入夜挂宝婺,沆瀣向晓承琼浆。

冠峨神羊已出牧,里集双凤今孤翔。苍前酌母漂玉酒,愿母年年长乐康。

忧旱词四首次周太保韵 其一

明代 黄佐

火旻何硉兀,赪霞倏舒敛。阳崖卉渐腓,阴畛穗犹懦。

淩晨秉良耜,届午已重趼。丰殷虽有愿,藨蓘竟难展。

龟折遍沮洳,象耕失岩巘。赤子本谁责,黄尘眯予眼。

下泉良可悟,膏雨亦云远。桔槔正纾急,袯襫俄揭浅。

蹙啸起长叹,司命孰回转。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三

明代 黄佐

团团合欢扇,摇动生薰风。辗转罗帏里,时复障颜容。

迎祥寺后游次韵四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五载吾重到,双林路欲迷。梯飙寻绝境,拂翠见灵溪。

石洞云堪卧,花宫鸟自啼。迟回意无限,归骑及乌栖。

招颂补遗九首 其三 浚畎浍

明代 黄佐

禹决九川,以距四海。距川伊何,浚兹畎浍。肇河积石,江岷汉嶓。

济淮入海,渭洛惟河。其鱼发发,孔庶且有。既汕于梁,亦获于笱。

播奏庶艰,登彼丘陵。懋迁有无,化居是营。

哭崔南甫二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执业越三载,盖棺悲仲春。岂知吾未老,空恸尔为人。

亭伯夙工赋,原思甘食贫。慰亲能不死,天与玉麒麟。

南雄返棹集陶句二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行行循归路,靡靡秋已夕。遥遥望白云,露凄暄风息。

一形似有制,万花相寻绎。江山岂不险,自古叹行役。

息驾归閒居,梅柳夹门植。曲肱岂伤冲,披褐欣自得。

时还读我书,弱子戏我侧。提壶接宾侣,抗言谈在昔。

林园无俗情,云鹤有奇翼。孰敢慕甘肥,素襟不可易。

岁暮言志

明代 黄佐

华年日婉晚,隐几意不惬。晞古思振缨,抚时泪承睫。

遥闻逵术中,车马竞驰蹀。金张富熏天,汉貂垂七叶。

纷纷誇毗群,蹇谔叵容接。守朴道所敦,弥文世方业。

遗经如不售,已矣事畋猎。

赠邵端峰方伯之山东六首 其五

明代 黄佐

海榴发岩楹,葳蕤含景鲜。茭萼蕤阳光,亭午丹欲然。

萧瑟岁寒节,缅怀中兴年。雍齿反婴僇,丁公顾能全。

如彼荧荧者,乃矜一朝妍。缄书持赠君,何由达灵荃。

铙歌鼓吹曲二十二首 拥离一章七句 其五

明代 黄佐

拥离在朱巷。珂马避之谁者往。前有宫殿詄荡荡。

箭火飞,从天门。道傍讴者野游盘。万年行乐谁不欢。

南归途中杂诗二十二首 其十一

明代 黄佐

清河舟楫达孟城,夹岸青青麦浪平。闻说江南好风雨,绝怜江北望秋成。

题画鸠

明代 黄佐

大地龙正蛰,江山望禾黍。枝间闻女声,苍林自风雨。

送乡同年廖大尹任之临武

明代 黄佐

积雨逢初霁,怀归此送行。武江随潦净,秀石与云横。

舄化双凫远,琴随一鹤清。唐羌为宰日,汉道正休明。

西清词六首 其一

明代 黄佐

璧月珠星满紫坛,莲花齐簇切云冠。瑶池岂必传青鸟,蓬岛惟应集绛鸾。

奉诏抡材遇微雨有感

明代 黄佐

青冥华盖接金台,喜听纶音扈台开。天外骥群来万里,日中鹑羽度三台。

扶抟细逐南薰起,优渥潜从北极来。采菲岂堪承圣泽,挥毫惟愿颂昭回。

黄佐

黄佐

(1490—1566)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62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