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营州歌

营州歌

唐代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营州歌译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高适营州歌注释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城下(xià):郊野。
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高适营州歌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高适营州歌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诗人高适的古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代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酬李少府

唐代 高适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独孤判官部送兵

唐代 高适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
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唐代 高适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别王彻

唐代 高适

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萧条秋风暮,回首江淮深。
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
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
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

塞下曲(贺兰作)

唐代 高适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不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唐代 高适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
伊人今独步,逸思能间发。永怀掩风骚,千载常矻矻.
新碑亦崔嵬,佳句悬日月。则是刊石经,终然继梼杌。
我来观雅制,慷慨变毛发。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贻厥。
东周既削弱,两汉更沦没。西晋何披猖,五胡相唐突。
作歌乃彰善,比物仍恶讦。感叹将谓谁,对之空咄咄。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唐代 高适

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
只言殊语默,何意忝游陪。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
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
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唐代 高适

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
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
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唐代 高适

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身上未曾染名利,
口中犹未知膻腥。今日还山意无极,岂辞世路多相识。
归见莱芜九十翁,为论别后长相忆。

别张少府

唐代 高适

归客留不住,朝云纵复横。马头向春草,斗柄临高城。
嗟我久离别,羡君看弟兄。归心更难道,回首一伤情。

别韦兵曹

唐代 高适

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
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唐代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塞上听吹笛

唐代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云南征蛮诗

唐代 高适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九日酬颜少府

唐代 高适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
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唐代 高适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唐代 高适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
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
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
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邯郸少年行

唐代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别耿都尉

唐代 高适

四十能学剑,时人无此心。如何耿夫子,感激投知音。
翩翩白马来,二月青草深。别易小千里,兴酣倾百金。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1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