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古大梁行

古大梁行

唐代 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高适古大梁行译文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高适古大梁行注释

大梁:今河南开封。
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朝市:朝廷街市。
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论:言说。
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摇落:凋零。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高适古大梁行鉴赏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高适古大梁行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据《新唐书·杜甫传》:“尝从(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此事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高适此诗作于当年,时四十岁。

诗人高适的古诗

别董大二首

唐代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雪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

唐代 高适

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膺。长策竟不用,高才徒见称。
一朝知己达,累日诏书征。羽翮忽然就,风飙谁敢凌。
举鞭趋岭峤,屈指冒炎蒸。北雁送驰驿,南人思饮冰。
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
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魑魅宁无患,忠贞适有凭。
猿啼山不断,鸢跕路难登。海岸出交趾,江城连始兴。
绣衣当节制,幕府盛威棱。勿惮九嶷险,须令百越澄。
立谈多感激,行李即严凝。离别胡为者,云霄迟尔升。

咏马鞭

唐代 高适

龙竹养根凡几年,工人截之为长鞭,一节一目皆天然。
珠重重,星连连。绕指柔,纯金坚。绳不直,规不圆。
把向空中捎一声,良马有心日驰千。

三君咏。魏郑公(徵)

唐代 高适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
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宴郭校书,因之有别

唐代 高适

彩服趋庭训,分交载酒过。芸香名早著,蓬转事仍多。
苦战知机息,穷愁奈别何。云霄莫相待,年鬓已蹉跎。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唐代 高适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唐代 高适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
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
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
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
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唐代 高适

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身上未曾染名利,
口中犹未知膻腥。今日还山意无极,岂辞世路多相识。
归见莱芜九十翁,为论别后长相忆。

答侯少府

唐代 高适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园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宁太频。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浮沉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唐代 高适

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
只言景语默,何意忝游陪。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
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
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重阳

唐代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未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唐代 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唐代 高适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唐代 高适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塞下曲(贺兰作)

唐代 高适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不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别王彻

唐代 高适

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萧条秋风暮,回首江淮深。
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
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
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

奉赠贺郎诗一首

唐代 高适

报贺郎,莫潜藏。障门终不免,何用漫思量。清酒浓如鸡,臛㹠与白羊。

不论空蒜酢,兼要好椒姜。姑娣能无语,多言有侍娘。

不知何日办,急共妇平章。如其意不决,请问阿耶娘。

除夜作

唐代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涟上别王秀才

唐代 高适

飘飖经远道,客思满穷秋。浩荡对长涟,君行殊未休。
崎岖荡海侧,想像无前俦。何意照乘珠,忽然欲暗投。
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
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余亦从此辞,异乡难久留。
赠言岂终极,慎勿滞沧洲。

题李别驾壁

唐代 高适

去乡不远逢知己,握手相欢得如此。礼乐遥传鲁伯禽,
宾客争过魏公子。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1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