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眼儿媚 画眉

眼儿媚 画眉

清代 李雯

晓来独自上妆楼,携笔近帘钩。楼花未掩,朝霞初晕,直甚风流。

青青常压两星眸,难画几重愁。盈盈只在,远山峰上,柳叶梢头。

诗人李雯的古诗

山花子 初夏

清代 李雯

乳燕初飞水簟凉,菖蒲叶满小池塘。七尺虾须帘半卷,杏衫黄。

竹粉新黏摇翡翠,荷香欲暖睡鸳鸯。正是日长无气力,倚银床。

丑奴儿令 郑恒求匹

清代 李雯

海棠已折他人手,待得来时,几度黄鹂,好处春风别肃吹。

人间自有真萧史,无处容伊,月暗星移,金刀裁断女萝丝。

风流子 送春

清代 李雯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

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馀惊梦;

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

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一斛珠 寓言

清代 李雯

垂阳如幕,看花每恨东风恶。舞每虽在薇香薄。撩乱云鬟,何处安金雀。

天上柳绵吹又落,玉颜已破情如昨。学时剩有相思约。

今日相思,人倚栏干角。

浪淘沙 秋月

清代 李雯

明镜破青桐,近转墙东。楼高人静影重重。露脚斜飞惊鹊语,香坠寒空。

金井望雕栏,芳树璁璁。碧天凉落水晶宫。为问嫦娥愁几许,无限秋风。

甘草子 夏

清代 李雯

长夏。日影梧桐,玉枕东窗下。手擘水晶瓜,香雾清寒泻。

凉沁冰盘兰茎亚,把小幅、蛮笺轻写。写得鸳鸯字成也,更被人牵惹。

自余杭历于潜道中

清代 李雯

晨驾辞阴渚,逶迤见岩丘。芳翠涤余蔼,回沙灼清流。

泄云漫方聚,深竹疑晴秋。岑峦有连蝉,道里无险投。

纷袭缅腾茜,汨瀄摇澄湫。枫楮秀中椒,荈蕨横道周。

青苗漾白水,明畴写嵎陬。沧沧水雾滋,娟娟微阴收。

白鸟既轻弱,飞鲦亦缓游。旅人从此涉,景曜俄然遒。

余晖满层峰,惆怅靡淹留。

眼儿媚 画眉

清代 李雯

晓来独自上妆楼,携笔近帘钩。楼花未掩,朝霞初晕,直甚风流。

青青常压两星眸,难画几重愁。盈盈只在,远山峰上,柳叶梢头。

鹊踏枝 风情

清代 李雯

豆蔻枝头红粟小。半整云鬟,知是伤春了。幸得玉楼香未杳,人间有信传青鸟。

闻说柳梢青渺渺。一剪横波,如对潇湘晓。为语东风吹蝶早,教人著意怜芳草。

醉花阴 重阳

清代 李雯

绛纱爱把黄金缕,鬓影清香袖。一晌又重阳,满目云山,不待人归后。

江天落雁垂垂久,好景知依旧。不是怨黄花,只为离人,误得黄花瘦。

南乡子 秋桐

清代 李雯

高影出红楼,碧帘先散一庭秋。昨夜清商叩哀玉,声幽,尽在云屏角枕头。

清露向晨流,泪珠点点滴新愁。为近雕阑常独倚,凝眸,残月依依下玉钩。

临江仙 暑夜

清代 李雯

茉莉微含香乳,红蕉半吐腥唇。窄衫不耐砑罗新。

轻分莲瓣子,暗卜意中人。

洗发金盆碍月,擎桨犀液凉心。鸭阑庭畔每逡巡。

玉簪黏粉露,丹鸟上承尘。

经东阿怀曹子建

清代 李雯

昔时曹子建,封邑在东阿。旷代无祠庙,空山对女萝。

角弓愁势险,玉食恨才多。《小雅》斯人志,因风发浩歌。

阮郎归 书锦

清代 李雯

画帘卷起郁金堂,弄影过回廊。堂袍新打内家香,当时解佩郎。

携翠管,近明窗,春山待晓妆。洛阳才子是东床,西厢春梦长。

满庭芳 中秋

清代 李雯

玉树风疏,朱楼云卷,桂枝新剪轻黄。藕丝牵断,莲粉堕红房。

此夜平分秋色,金波转、纨扇初凉。开罗幕、鹊炉微暖,香散楚天长。

玉颜寂寞处,双横翠袖,自整明珰。渐月华空馆,露滑银床。

破镜半衔云树,九秋恨、一概平量。又何待、霜凝画角,飞雁两三行。

江城子 秋思

清代 李雯

一篙秋水淡芙蓉。晚来风,玳云重。检点幽花,斜缀小窗红。

罗袜生寒香细细,怜素影,近梧桐。

栖鸦零乱夕阳中。叹芳丛,诉鸣蛩。半卷鸾笺,心事上眉峰。

玉露金波无意冷,愁灭烛,听归鸿。

太平寺闻子规

清代 李雯

溪山月出满青林,杜宇千声怨碧岑。越国何年来蜀魄,离人此夜发吴吟。

君为花鸟羁愁主,余有江湖浩荡心。同在天涯一相遇,太平钟鼓晓沉沉。

误佳期 红辩

清代 李雯

织女度银河,灵鹊空担怕。昔日鹊香抱枕人,跪在湘帘下。

不是野东风,错把桃花嫁。谁移杨柳近墙东,又怪莺儿诈。

惜分飞 惊梦

清代 李雯

茅店星稀人静后,正是相思初后。梦绕风林骤,暗怜孤影清宵瘦。

游仙半枕红妆就,蝴蝶栖香未久。惊起披襟袖,桃花泪染看依旧。

苏幕遮 春晓

清代 李雯

花影深帘重。斗帐微寒,一枕香云拥。何事起来常懵忪,绣被红翻,颠倒思前梦。

画楼高,香陌迥。千万垂杨,又被东风送。门外莺啼芳草动。

独自开奁,检点钗头凤。

李雯

李雯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10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